高师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4-16 09:53

  文摘要随着全球对于小学全科型教师的需求以及教育变革对于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承担了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重任。对于职业实践性很强的教师职业来说,全科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全科知识的获取,还需要加强全科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全科卓越品质的养成,这就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关键词:高师全科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行动研究

高师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行动研究

  绪论一、研究背景

  (一)主观原因2014年9月笔者以青海师范大学一年级研究生身份参加导师《西部农牧区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项目,并成为该项目研究生团队的一员。基于项目的申报、实施,研究生团队全程参与了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的修订。其中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团队根据我国西部地区全科教师的培养需求以及教师教育改革下教师课程标准建立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笔者在团队中以2014小学教育专业全科班主任助理的角色参与了该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阅读了相关文献,发现了此问题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全科教师培养现状自2006年起,湖南省首先启动《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周德义等人对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的教育培养,使之成为合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即招收初中生源,实行3+2模式,学生就读五年,并提出了“全科、低龄、定向、专门”的培养要求。[1]同年《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研究》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研究》都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和重点资助。2007年湖南省一些高校教师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学者开始涉猎大专层次小教全科教育研究。

  第一章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本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述评。文献综述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相关概念界定(2)国内外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研究概况(3)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概况。由于在搜索文献过程中,有关于高校小学教育全科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的文献重点就放在了有关小学教育全科专业的研究和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

  第二章研究理论基础

  一、关于教育实践能力的哲学基础

  哈贝马斯将认识兴趣分为技术、实践和解放三种类型。其对于认识兴趣最早的论述见于1963年出版的《理论与实践》。哈贝马斯认为“一般来说,兴趣及乐趣”,[1]“我把兴趣称之为与人类再生产的可能性和人类自身形成的既定的基本条件,即劳动与相互作用相联系的基本导向。因此这些基本导向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满足直接的经验需求,而是解决一系列的问题”。[2]在哈贝马斯看来,作为指导认识的理性兴趣是错综复杂的,“按其不同的对象领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这三个等级的兴趣分别是“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3]

  二、关于教育实践能力的社会学基础

  20世纪20七八十年代,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又称沟通行动),该理论中,哈贝马斯就交往的有效性提出了“普遍语用学”。具体来说就是“确立并重建关于可能理解的批判条件”或“沟通行动的一般前提假设”、“言语的有效性基础”,[1]即普通语用学的任务就在于说明言语行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达成其目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的形式条件是什么。哈贝马斯认为,任何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人,在实施语言行为的同时,必须满足有效性的要求。普遍的有效性可以概括为“可领会性要求”、“真实性要求”、“真诚性要求”和“正确性要求”。可领会性要求是对句子本身语法,结构的要求,是需要所有懂得这种语言的听者都能够领会的要求;真实性要求强调句子所表达的事实或使态必须是被认为真实的,反应的是真相;真成性要求意味着言说者在使用某一个语句时,总是期待听说者相信这些语句真诚地表达了其内心的想法与感受;正确性要求言语使用者使用言语和听者沟通时,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社会规范,只有遵守规范的沟通才是合理和正当的。

  第三章研究设计

  结合笔者所做的实际研究以及出于撰写论文的逻辑需要,本章将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本研究开展的具体环境和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在后边的相关章节中,笔者也会对研究对象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次笔者将提出研究问题并对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最后将对资料收集过程、分析方法以及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简述。

  第四章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获取“与客观世界对话”的教育实践能力

  (一)总体行动方案制定2014年9月,青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2014级学生入校,笔者很荣幸加入到我校教育学院卓越教师项目团队,并担任了2014级小教文科班的研究生助理,也开始了我的行动研究。本学年项目团队计划实行三级管理,首先是项目团队管理,卓越教师项目团队由项目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各班班级导师以及各班研究生助理组成,团队主要从课程设置、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三个模块进行宏观设计;其次由各班研究生助理完成团队与班级之间的上传下达,对各个班级进行管理;最后对全班学生实行异质分组,组成学习共同体进行自主管理,以此变革师范生的学习方式,促进组内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最后使得各个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均衡发展。

  (二)校内实训模块实施

  1.每日实训每个学习共同体成员每日练习钢笔字描红一篇,根据普通话测试题结合自身个别语音问题练习普通话10-15分钟,随后小组相互展示点评5分钟,每周轮换一位同学进行记录;各共同体成员每周根据本学期小学语文教材撰写教案一篇,先自行网上找一些优秀教案进行模仿,后期根据学生撰写情况准备安排备课讲座。目的:(1)通过每日描红督促师范生从钢笔字书写规范开始练习,增强书写能力。(2)通过小组相互展示,点评,增进学习共同体之间相互学习、沟通能力。(3)通过每日讨论记录,锻炼每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周日实训分享每周日班级导师与研究生助理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周日实训分享课,每位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参与分享。班级导师随机抽取三个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部选出一名学生展示本周的描红练习本,随堂练习普通话测试题,并对本周备课的心得进行分享。每位同学分享结束后,各共同体根据其展示内容进行讨论和反思。目的:(1)学习共同体内部自主选择一名同学参与实训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们自主管理能力,通过与共同体内部成员的沟通,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2)展示过程的设计重点在于与其它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改正。(3)展示环节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对于讲台的熟悉程度,也是教师教态,语言,肢体动作的训练过程。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144

  [2]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0

  [4]哈贝马斯著,郭官义,李黎译.认识与兴趣[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期刊论文类:

上一篇:高校教师教育者实践素养的缺失与改进策略 下一篇:高师院校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