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11 09:12
[摘 要]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既是全球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有着中国本土的脉络和特色。过去30年中国有机农业和有机食物研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争论,也型构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意识。中国有机农业研究既要有中国意识,也要有将本国有机农业融入全球背景的视角和眼光,形成中国意识和全球背景的交叉融合。在全球知识生产过程中,建立具有中国意识的有机农业研究风格和倾向,是中国有机农业研究有待拓展和提升的方向。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物;生态农业
有机农业生产端类型及小农道德风险
在食品安全成为社会普遍焦虑问题的背景下,农民采用“一家两制”的方式为自己生产安全食品,不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农用品,为市场生产常规食品。①此时,有机农夫们为什么会建立有机农场,如何进行有机种植,就成为公众和学者都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目前,在乡村地区进行有机种植的主体类型主要有四种,他们各有不同的选择原因和运作方式,对有机种植农法的选择也是不同的。
第一类是为了实践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新农人,以中小型农场为主。那些返乡或下乡从事有机种植的人群,一般被称为新农人。新农人普遍学历较高,②环境保育、友善农耕、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的理念是他们践行有机种植的一个重要出发点,③而食用有机食物、追求健康自保是他们进行有机种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④此外,建构一种与自然和传统更接近且不同于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从事有机农业的推动力之一。⑤
第二类是在内部化(附属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资本型农场或大型农场。虽然绿色生产与有机食品生产企业经济绩效之间有着正向的关系,①但有着强大经济实力的资本集团投资有机农业的原因似乎主要有三个:一是为整个集团公司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农场附属于集团,是集团自建食物系统的一部分;②二是属于集团多元化经营的一部分,用集团公司从工商业上获得的收益反哺有机农业;③三是建立大型有机农场,走规模化、工业化、市场化的运营道路。④虽然有观点认为,由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的标准化深加工、生产与营销网络统一以及产业链延伸,是有机农业的未来发展之路;⑤但面对大型有机农场,学者往往因其“工业有机”的做法且消耗品过多,⑥而持审慎的看法和态度。⑦
消费端的食物选择
从整体上看,影响人们食物选择和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收入、阶层、身份与文化对人们食物消费“习焉而不察”的深刻影响;二是对食品安全的考虑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食物选择;三是健康与环保的需求对人们食物消费显隐不同的作用。那么,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为什么选择有机食物?促使人们进行这一选择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中西方比较的方式,较为清晰地认识中国社会有机食物选择过程的特点。在西方,人们购买有机食物的主要动机表现在对环境的关注上;⑧相比而言,中国人加入CSA农场的主要原因是以低于超市的价格获得安全的有机食物,⑨而支持本地农业、减少食物里程、对小农的支持等对于中国人加入CSA农场的影响并不特别显著。⑩换句话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中国人选择和消费有机食物的核心原因之一。①这一原因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跨越了代际差异的壁垒,愈加得到强化。②
而这一核心原因之下,又因为社会分层、家庭因素和教育程度的差异,人们选择和消费有机食物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将中国人选择有机食物的原因总结为“一个核心,多元影响”。总体而言,影响人们选择和消费有机食物的主要因素有八个:价格、收入水平、食品安全的要求、对有机食品了解程度、消费偏好、营销方式、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结构。③虽然支付意愿本身受个体认知的深刻影响,④但不同的社会阶层、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是否有子女等调节变量的存在,使得人们的有机食物购买决策和行为呈现出显著差异。⑤因此,在对中国有机食物购买意愿和行为研究中,同一影响因素的作用经常显现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家中有儿童是否购成显著的购买差异、⑥文化程度是否形成购买行为的差异、⑦年龄是否带来购买意愿的差异、⑧价格对购买行为的影响程度⑨等,显示出一些相反的调查结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选取的研究地域、对象人群、研究假设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差异。
有机食物的信任构建
通常而言,建立食物信任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依托稳定的社会纽带和人际关系建立的具有一定差序性质的食物信任;二是在充分信息条件下经市场选择和个人筛选建立的食物信任;三是由认证机构和政府监管形成的制度化、无等差的食物信任。对于有机食物来说,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需要引入有机标签,但也存在着有机标签欺诈行为的有机食品领域(关于有机认证,详见下文),①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产业链诸主体信任度明显偏低,②信任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③因此,在信任缺失的社会环境中,有机食物产业链各主体如何建立消费者食物信任,是中国有机农业领域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一个问题。从现有的研究看,中国有机农业领域建立食物信任的实践和方式共有四类。
第一类是价值、理念认同,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关键人物的人际信任。来自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生态环保、安全健康理念以及相应的道德价值感知,是形成不同利益主体间有机食物信任的一个基础。④同时,对生产者、消费者中某个与价值理念高度相关的关键人物的认同而产生的人际信任,也是形成有机食物信任相对初始却又相当重要的路径。⑤
第二类是消费者通过自组织方式转换信任路径,形成信任共同体。寻找安全食品的个体消费者组成行动团体——“菜团”,以“菜团”的群体方式对接有机农场,并由“菜团”孵化出农夫市集,形成一个由个体消费者、“菜团”、生产者、农夫市集四者环环相扣的信任共同体。在这一信任闭环中,封闭的网络结构跨越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桥梁,建立网络结构信任路径,从而稳定获取安全而可信的有机食物。从信任演化的角度看,封闭的圈层信任最终也带来“菜团”成员信任涣散和内部组织分裂。⑥同时,消费者自身对农场的某种参与能增进对生产者(农场)的食物信任。⑦不过,消费者参与的实现不仅要看消费者自身的因素,更要看生产者如何开放参与。这就涉及生产者如何构建有机食物信任的问题。
有机农业的法律规制
在有机农业的法律法规层面,国内目前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3部法规。就法规本身而言,其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没有一部纲领性的有机农业法,⑤现有的法规仅是行政法规;⑥二是没有专门专章法律来明确规定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且法条分布较为分散;三是在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规范有机食品的发展;四是在生产、加工、标识和准则上,与国际有机产品标准存在差别。⑦有机农业价值的多重性及有机农产品外观的不易辨识性,决定了对这一领域进行立法的必要性。同时,在中国有机农业的初级发展阶段,也需要在法律规制与政策上规范和扶助有机农业的发展。①
有机认证制度的经验研究
有机认证制度关联着消费者、生产者、认证机构与政府行政部门,牵涉面广,利益主体众多,存在的问题也更为明显,是中国有机农业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①中国本土有机认证起步较晚,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标准并不高。②因此,研究和分析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制定的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IBS),不但可以了解国际有机产品标准的变化,更能为中国有机产品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③同时,有机农业标准本身就是一种国际间农产品的贸易壁垒,④对中外有机产品法律法规进行比较,⑤推进与其他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合作,⑥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不过,有机认证结果互认的复杂性在于,其既与主权相关,也与国内政治过程相连。⑦因此,与目前仍显单薄的有机认证结果互认相比,对本国有机认证实施过程中的现实状况和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可能会更有价值和意义。综合而言,对于有机认证过程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有机农业的问题反思与研究拓展
有机农业在中国发展了30年,既取得辉煌的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相关反思也一直在持续进行。
第一,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耕知识怎样融合?一线操作的有机农夫对有机种植原则和技术体系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够,妨碍了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和推广。②同时,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之间又有着深刻的关联,如何将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融于有机种植和生态种植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③
第二,食物公平如何解决?有机食物是高价食物,因为有机食物的价格壁垒,在社会整体的食物分配过程中,开始慢慢形成食物风险分配的“泰坦尼克”现象,即收入越高越能规避食物安全风险,反之则越低,从而形成一种“食物社会风险”。④如何在有机食物体系中解决食物公平的问题,是一个任重道远但又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第三,如何破解食物信任难题?在有机农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面对有机认证利益相关各方的投机行为,仅其中一方的策略改变并不会明显影响消费者信任水平,⑤但这存在着重建信任成
卢成仁
推荐阅读:智慧农业方向论文发表杂志
上一篇:论苇岸自然写作中的现实与想象 下一篇:档案部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中的优势和措施探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