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四重建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10 10:52

  [摘 要]曾繁仁教授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位和时代需求而创构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是生态文明时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改造与重建的重要尝试​‍‌‍​‍‌‍‌‍​‍​‍‌‍​‍‌‍​‍​‍‌‍​‍‌​‍​‍​‍‌‍​‍​‍​‍‌‍‌‍‌‍‌‍​‍‌‍​‍​​‍​‍​‍​‍​‍​‍​‍‌‍​‍‌‍​‍‌‍‌‍‌‍​。生态存在论美学以“审美存在”为逻辑起点,不仅奠定了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存在论根基,也超越和扩充了中国实践美学的“实践本体”;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论原则,不仅调和了现代以来主体性过度张扬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激进的生态中心主义,还实现了生态存在论基础上人文观、生态观和审美观的统一;以生态现象学为研究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美学二元对立的论述模式,也实现了生态美学建构中立足于自身文化本位的古今中外文化资源的融通;以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培育为基本立足点,不仅强调了生态审美态度在当今生态文明观念落实中的重要作用,也重申了生态美育在生态美学的实现和人文精神重塑中的中心位置​‍‌‍​‍‌‍‌‍​‍​‍‌‍​‍‌‍​‍​‍‌‍​‍‌​‍​‍​‍‌‍​‍​‍​‍‌‍‌‍‌‍‌‍​‍‌‍​‍​​‍​‍​‍​‍​‍​‍​‍‌‍​‍‌‍​‍‌‍‌‍‌‍​。生态存在论美学不仅推动了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在理论基础、精神向度、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上的四重建构,也为新时代人类永续发展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美学方案和中国经验​‍‌‍​‍‌‍‌‍​‍​‍‌‍​‍‌‍​‍​‍‌‍​‍‌​‍​‍​‍‌‍​‍​‍​‍‌‍‌‍‌‍‌‍​‍‌‍​‍​​‍​‍​‍​‍​‍​‍​‍‌‍​‍‌‍​‍‌‍‌‍‌‍​。

  [关键词]生态存在论美学;审美存在;生态人文精神;生态现象学;生态审美教育

  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世界性话题。生态危机和精神迷失相伴而生,成为这个时代人文学科关注的两大问题。化解人类生存的双重危机,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一种有效的解释和可行的路径,成为当代人文学科研究的头等任务。不同的研究者依据自己的学术背景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美学研究者曾繁仁试图从人与世界最根本的哲学关系——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出发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借鉴西方生态存在论哲学、生态现象学、深层生态学、环境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创构了一种极具时代性和本土特色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这种美学观以“生态论的存在观”为哲学基础,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论原则,以生态现象学为分析方法,以培养人们的生态审美观为途径,最终目的是促成人类的“诗意地栖居”或“生态审美栖居”。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运用,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①生态存在论美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美学转型发展的历史必然,不仅为中国生态美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存在论的根基,也为解决新时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一种美学方案和中国经验。

论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四重建构

  一、审美存在论:人与自然原初审美关系的新概括

  生态文明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不仅带来审美研究疆域的拓展,也促使中外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开启美学反思与重构。生态存在论美学就是从人的“审美存在”这个最原初、最基本的逻辑起点来思考并重构审美问题的。在《美学之思》的《自序》中,曾繁仁曾明确表示,自己的美学探索“经历了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渡”,①“美学研究应该同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紧密联系。尤其是2001年,我开始接触生态美学,更使我坚定了审美同人的生存联系的理论方向。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当代存在论美学。……我想还是采取回到原初的途径,也就是回到人的原初状态和最基本的问题。这就是人的存在问题,解决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和存在得怎么样等等基本问题”。②他认为,美与艺术同人的生存状态紧密相连,艺术和审美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因此,在后期生态存在论美学建构中他多次指出,当代美学研究应该超越对美或审美的本质思辨追问的认识论传统,回归美学研究的原初路径,回到“人的存在”这个超越主客二分的最原初、最根本的问题。沿着这条美学省察之路,曾繁仁在批判借鉴西方生态存在论哲学、生态现象学和中国古代“气本论生态生命观”“生生美学”的基础上,以“审美存在”为理论始基,试图建构一种原生性、开放性并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的“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并将之付诸文学、审美批评实践和审美教育建构与指导。

  二、生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内涵的新拓展

  生态存在论美学沿着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然主义、人道主义与审美观结合的重要论述,在生态存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人文观与生态观、审美观统一起来的“生态人文精神”。“生态人文精神”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与拓展,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更彻底、更全面、更具时代精神的新的人文精神”③。“生态人文精神集中地体现了人文观与生态观的统一。而生态观所要求的人与自然的亲和性本身就与审美观是一致的。”④这种生态人文精神的提出,不仅在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和现实语境中厘清了其独特内涵,还奠基了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三、生态现象学:人文学科生态化研究的新方法

  伴随中国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生态问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新维度和新视域。尽管如此,中国学界和实践领域的部分学者对于生态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自身体验和生态概念的生物学认知之上。什么是“生态”?它在人文学科应用中的内涵、外延、提出、发展是怎样的?人文学科中的生态研究的维度和方法该如何确立?在古今中外文化典籍与艺术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欣赏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生态审美智慧的理解和运用是怎样的?今天我们美学研究和建构中该如何对待这些智慧和财富?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美学研究与建构怎样才能达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文化目标?这种文化目标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④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就是生态文明时代以此文化目标建构的美学典范。生态存在论美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基础上,以生态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论原则,以生态现象学为研究方法,在有效挖掘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生态论述、中国古代气本论生态生命观和生生美学、西方生态存在论哲学、深层生态学、环境美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生态存在论视野下中西两种资源的统整和融通,建构了一种原生性的,同时兼具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我们将他这种立足中国文化本位和时代特色,并会通中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美学建构方法,称之为“生态化综合”。这种综合所依据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方法是生态现象学。

  四、生态审美教育:生态人文精神实现的新路径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渐深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以及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等诸多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美学何为?怎样实现或促成人类的诗意栖居或审美存在?更进一步地说,如何在人类审美鉴赏、审美设计和审美生存实践中实现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统一?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及解决得怎么样,不仅是中国生态美学建设的意义所在,也构成了生态美学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域。如前所述,生态存在论美学试图通过建构一种生态存在论的审美观来培育人类对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的文化态度,从而实现人类生存的诗意栖居。这种通过人类实践的审美活动培育人们生态生存和审美生存的文化态度,最终达成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人文精神的路径就是生态审美教育。生态审美教育既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其理论建构的实践指向。

  张 超

  推荐阅读:生态环境学报杂志投稿

上一篇: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及其内在演进 下一篇:生态循环农业与山区乡村扶贫联动发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