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及其内在演进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10 10:47

  [摘 要]曾繁仁先生的美学研究涵盖美学基本原理、西方美学、文艺美学、审美教育、生态美学五个主要领域​‍‌‍​‍‌‍‌‍​‍​‍‌‍​‍‌‍​‍​‍‌‍​‍‌​‍​‍​‍‌‍​‍​‍​‍‌‍‌‍‌‍‌‍​‍‌‍​‍​​‍​‍​‍​‍​‍​‍​‍‌‍​‍‌‍​‍‌‍‌‍‌‍​。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曾繁仁先生创立了“生态存在论美学”,并把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运用于审美教育研究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态存在论美育观”​‍‌‍​‍‌‍‌‍​‍​‍‌‍​‍‌‍​‍​‍‌‍​‍‌​‍​‍​‍‌‍​‍​‍​‍‌‍‌‍‌‍‌‍​‍‌‍​‍​​‍​‍​‍​‍​‍​‍​‍‌‍​‍‌‍​‍‌‍‌‍‌‍​。曾繁仁先生在生态美学研究领域中不断探索,以期能够找到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生态美学,或“生态存在论美学”的“中国形态”,而“生生美学”正是这样一种生态美学​‍‌‍​‍‌‍‌‍​‍​‍‌‍​‍‌‍​‍​‍‌‍​‍‌​‍​‍​‍‌‍​‍​‍​‍‌‍‌‍‌‍‌‍​‍‌‍​‍​​‍​‍​‍​‍​‍​‍​‍‌‍​‍‌‍​‍‌‍‌‍‌‍​。从认识论美学到生态存在论美学,从生态存在论美学到生态存在论美育,再到生生美学,曾繁仁先生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这些成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曾先生在一些美学理论问题上所作的深入思索和重要开拓,而且可以感受到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美学研究上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刻的终极关怀,不懈的探索精神和理论创新勇气,大家学术的“生生之德”和“修辞立诚”的感人品质。

  [关键词]生态存在论;生态美学;生态美育;生生美学

  曾繁仁先生的美学研究涵盖美学基本原理、西方美学、文艺美学、审美教育、生态美学五个主要领域。曾先生对美学的探索前后经历了一个重大变化,他把这个变化称为“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渡”。①以现象学的整体方法突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从审美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系出发思考美学问题,把对美的本质的抽象追问转向对整体审美发生过程的理解和审美活动对于存在意义的阐释,这是存在论美学与传统认识论美学最基本的区别之一。在《美学之思》(2003)、《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2003)、《转型期的中国美学》(2007)、《生态美学导论》(2010)、《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探索与对话》(2013)、《生态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015)等一系列论著中,曾先生对存在论美学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学科依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在批判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的“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作了富有建设意义的理论创构,并把它有效地运用于审美教育的研究之中。近年来,曾繁仁先生又从生态存在论美学拓展到生生美学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曾先生在一些美学理论问题上所作的深入思索和重要开拓,而且可以感受到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美学研究上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刻的终极关怀,及其所具有的不懈探索精神和理论创新勇气。同时,这些研究也充分昭示出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所具有的广阔前景和魅力。

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及其内在演进

  一、存在论转向与生态存在论美学研究

  在从认识论美学向存在论美学的过渡中,曾繁仁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生态美学和当代存在论美学的文章,这些文章分别收录在《美学之思》《转型期的中国美学》《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等著作之中。曾繁仁先生第一部系统研究生态美学的专著则是《生态美学导论》。对生态美学的关注和研究,既是曾先生从认识论美学转向存在论美学的重要动因,也是他从认识论美学过渡或转向存在论美学的重要体现。因为在曾先生看来,“生态美学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存在论美学,即生态存在论美学观”。①“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充分体现了存在论美学与生态美学研究的结合点,它既是曾先生从事当代存在论美学建构的重要成果,是对传统实践美学的超越与对传统存在论美学的拓展,也是他从事生态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贡献,它使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获得更为坚实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就像朱立元先生评价的那样,“‘生态存在论’显然就是为整个生态美学研究夯下的一块厚重而坚实的‘奠基石’”,“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提出,不仅对发展中的我国生态美学的理论形态奠定了存在论根基,而且呼应了当下哲学、美学的存在论转向,同时也直接构成了当代中国存在论美学谱系之中的重要理论收获”。②正是围绕着“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一具有奠基意义的核心观念,曾先生对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生态美学建设可资利用的中西理论资源,以及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他指出:“生态美学是后现代语境下对现代性工业革命进行反思与超越的产物,其基本理论内涵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的美学观。”③他试图以生态存在论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理论原则,以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作为人性依据,为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统一奠定基础。

  从后现代语境下对现代性的弊端进行批判反思,从关心、改善当代人的生存状态这一大前提之下开始思考生态美学,把生态美学与存在论美学结合起来,是曾繁仁先生生态美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曾先生在《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一文中指出:“‘现代性’的极度扩张导致人的生存状态的不可遏制的恶化,甚至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而后现代则着重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这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的时代课题。正是从扭转人类生存状态恶化并从根本上加以改善这一时代课题出发,生态美学不仅应运而生,而且走到学术与社会的前沿,显现其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正是从这样的立足点上,我们来思考生态美学的产生。”④生态美学既是在“现代化的弊端充分暴露及其对人的生存的巨大威胁,呼唤新的存在论美学出现”⑤的境遇下产生的,生态美学的产生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形成并丰富了生态存在论美学观”。①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作为“在生态论存在观哲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型美学思想”,既突破了传统的“实践美学”,促进从认识论美学向以实践为基础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也超越了作为“后实践美学”形态的“传统存在论美学”,使当代存在论美学具有了更为具体、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曾先生在说明“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基础时,曾明确表明生态美学与当代存在论美学之间的这种关联。曾先生说:“美国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提出‘生态论的存在观’这种哲学思想。这种‘生态论存在观’实际上就是当代存在论哲学的组成部分,以其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实际上也就是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组成部分,而且丰富了当代存在论美学观的内涵。”②生态存在论美学对“传统存在论美学”的超越与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它丰富了“存在”的范围。传统存在论只关心人当下的“此在”,生态存在论则从人当下的“此在”拓展到“人-自然-社会”这样一个系统整体。其二,它改变了存在的内部关系。传统存在论把存在看成孤立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敌对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则以系统整体和“主体间性”的观点平等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存在论美学抛弃了传统存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将人与自然放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之中。其三,它进一步拓宽了观照“存在”的视角。传统存在论把存在界定为人此时此地的存在,时空界限明确;而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从空间而言是从宇宙的高度来看待人与地球的关系,从时间而言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其四,它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了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传统存在论美学只承认主体的自由选择的审美能力,生态存在论美学则承认自然的内在审美价值;传统存在论美学所包含的审美价值主要是负面的,生态存在论美学以“人-自然-社会”构成系统整体的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建设一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人与其他生命和谐共享的美好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其五,与传统存在论美学相比,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把生态学原则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极大丰富了美学理论的范围。③

  二、生态存在论美学与美育研究

  曾繁仁先生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一文中指出,当代存在论美学最基本的范畴是“审美地存在”。所谓“审美地存在”,既是一个具有亲和关系的世界的建立,也是各个存在者存在的“去蔽”和“敞开”。存在的“去蔽”和“敞开”,也就是西方存在论美学所说的“存在的真理”,即存在者的“本真的存在”。在这里,“真理与美是同格的”。审美存在的内在矛盾就是真理的遮蔽和解蔽的矛盾,对存在者存在的解蔽程度就成为美的标准,也成为一部文艺作品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原因。但西方存在论美学所说的“解蔽”主要局限于精神领域,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它依赖于此在对存在的“领悟”和“解释”。这表明西方存在论美学把审美存在的理想完全寄托于精神领域,不免具有“审美乌托邦”的性质。与这种倾向不同,曾繁仁先生的当代存在论美学更加重视审美存在的实现问题​‍‌‍​‍‌‍‌‍​‍​‍‌‍​‍‌‍​‍​‍‌‍​‍‌​‍​‍​‍‌‍​‍​‍​‍‌‍‌‍‌‍‌‍​‍‌‍​‍​​‍​‍​‍​‍​‍​‍​‍‌‍​‍‌‍​‍‌‍‌‍‌‍​。曾先生指出:“审美存在的实现,这是西方当代存在论美学所忽视的重要问题。”“所谓解蔽首先是现实生活中对于遮蔽真理的各种雾障的相对清除,包括市场拜物、工具理性膨胀、环境污染、精神疾患蔓延等等。这是前提和基础。基于此,精神领域的解蔽才有可能。人的审美生存才会更加现实”。①曾先生进一步指出,审美存在的实现除了要依赖现实的变革之外,还要通过人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因此成为当代存在论美学的逻辑起点。审美活动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充满创造精神的过程,它不局限于文学艺术活动,但文学艺术活动无疑是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内容。文学艺术是审美存在的最基本形式,在艺术中人们通过想象超越现实的非美的存在,摆脱日常生活中非美因素的干扰,获得充分的自由。艺术想象也因此成为获得审美生存的最重要的途径。但实践存在论美学并没有像西方存在论美学那样,由对艺术想象的强调而走向对现实世界的彻底否定。曾先生认为,艺术想象并不是对现实的彻底否定,而是对非美的现实的补偿。审美要凭借想象,但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类现实生存的审美化,提高人的现实生存质量。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通过审美教育培育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至关重要。当代存在论美学肩负着艰巨的使命,它首先“应该通过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念的教育和艺术作品的传播接受,对现实生活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②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清除现实生活中真理的雾障,逐步由遮蔽到澄明,使人们不仅在艺术中获得审美的生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获得更多的审美的生存。由此,存在论美学才能真正从抽象思辨的王国回到现实存在的领域,成为一种有关人类存在的美学。曾繁仁先生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研究也因此与审美教育研究深刻地联系在一起。

  三、生态存在论美学与生生美学研究

  综合以上梳理不难看出,曾繁仁先生的学术历程经历了两个重要转向或过渡:第一个转向是“从认识论美学到存在论美学”的过渡。对美学思考的重心由美和艺术的本质问题越来越转向审美与现实生存的关系,美学之思的触角越来越深地触及人的生存状态这个最原初、最根本的问题,存在成为其所有学术思考的原初基点和最终本体。正因为把存在作为美学研究的基点,把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融入到对美学的思考之中,美学研究成为有灵魂的思想和有根的学术,才使得曾繁仁先生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所作的探幽发微的深入剖析,而且表现在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其美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正是这种关怀和忧虑,使得曾先生对美学问题的探讨从未固步自封,而是用自己的美学研究对时代所提出的现实问题作出积极回应,表现出一代学人执着不渝的探索精神和理论创新勇气。在这种关怀和忧虑中,对人类自身的关怀与对生态问题的忧患构成密不可分、一体两面的两极。如果说相应于对人的存在和生态问题的关注,有了“生态存在论美学”建构,相应于对于人类自身的关怀,则有了生态“审美教育”研究;那么生态存在论美学和审美教育研究构成曾先生美学研究的两大重阵,其西方美学研究和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研究都大大超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单纯认识的要求,它们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被纳入学术建构的视野之中。生态存在论美学与审美教育研究二者之间既各有侧重,同时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地关联在一起。就像我们前面的分析所表明的,曾先生生态存在论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目标便是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统一,而他的审美教育研究则又明显流露出一种生态存在论的精神气质。以存在为本体,以生态为视野,以对人的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关怀作为终极指向的美学研究方式,不仅使曾繁仁先生当今的学术研究获得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也以其自身明显的建设性、合理性和深邃性,为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开启新的路径和可能。

  赵奎英

  推荐阅读:生态经济多长时间见刊

上一篇: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探究 下一篇:论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四重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