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传承视角下历史文化遗址的理性开发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04 09:04

  摘要:历史文化遗址开发,回归理性是必由之路,传承文化基因是价值抉择​‍‌‍​‍‌‍‌‍​‍​‍‌‍​‍‌‍​‍​‍‌‍​‍‌​‍​‍​‍‌‍​‍​‍​‍‌‍‌‍‌‍‌‍​‍‌‍​‍​​‍​‍​‍​‍​‍​‍​‍‌‍​‍‌‍​‍‌‍‌‍‌‍​。在理性审视并深入挖掘“黑院墙”历史文化价值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从文化地标定位、基因库空间、基因库时间、基因构成、资源整合、业态布局等方面,对构建中国现代美术基因库进行了分析​‍‌‍​‍‌‍‌‍​‍​‍‌‍​‍‌‍​‍​‍‌‍​‍‌​‍​‍​‍‌‍​‍​‍​‍‌‍‌‍‌‍‌‍​‍‌‍​‍​​‍​‍​‍​‍​‍​‍​‍‌‍​‍‌‍​‍‌‍‌‍‌‍​。虽是个案研究,但对历史文化遗址理性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化遗址;文化基因;理性;开发

  历史文化遗址本就十分稀缺,可是,往往由于非理性开发,不仅严重破坏这一不可再生资源,而且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历史文化遗址开发回归理性迫在眉睫。这种理性回归,必须站在文化基因传承的高度,兼顾历史理性、学术理性、专业理性。重庆磐溪“黑院墙”国立艺专遗址,作为抗战大后方美术资源的重要载体,理应在传承中国现代美术基因框架下理性开发。

文化基因传承视角下历史文化遗址的理性开发

  一、历史文化遗址理性开发的背景分析

  (一)传承文化基因助力文化自信

  1.总书记“文化自信”与“文化基因”重要精神

  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树立和“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性。就“文化自信”而言,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最根本”这一关键词,足见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2014年10月13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最核心”“最基本”等关键词,强调了“文化基因”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基因”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党和国家传承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美术基因属于文化基因,自然应该以这一精神为指导。

  2.中央专门文件对文化遗产传承的要求

  2017年1月25日,中办、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指导文化传承,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1]

  开发利用“黑院墙”,就属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内容。

  (二)历史文化遗址开发的理性反思

  开发历史文化遗址,必须兼顾历史理性、学术理性、专业理性三个维度。历史属性是第一属性,其次才是文化属性。尊重历史属性,就是历史文化遗址开发的历史理性,历史理性要求“史实是本”,相关史实要“确有其事”,经得起“考证”。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址,又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命题,史实考证、可行性论证都需要学术支持。学术支持最基本有两点:一是言必有据,据必可信。二是逻辑严密,结论科学。同时,要警惕伪学术、虚假学术的误导。

  任何历史文化遗址都归属相应专业,专业是核,专业是本,只有在专业领域立得住,历史文化遗址的开发利用才有价值。因此,要从专业理性高度审视历史文化遗址的价值。

  二、理性审视“黑院墙”的几种说法

  关于“黑院墙”历史地位,有“寿师说”“摇篮说”“琼瑶说”等三种说法。

  (一)寿师说

  1.说法本体

  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曾说过:“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磐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一些文献以此为据论证“黑院墙”历史地位,并被广泛引用。

  2.说法来源

  CNKI数据库中引用潘天寿这句话的文献只有1篇,为江北区作协原主席姜孝德《国立艺专在重庆的日子》一文,[2]没有标明出处。姜孝德在江北区文联内部资料《黑院墙里的大师们》中再次提到潘天寿的话。[3]该书标明来自潘天寿《八年流离》一文,可是没有标明文章出处。其他文献引用这句话均没有标明出处。

  3.说法评析

  查询收藏国立艺专文献最全的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所有与潘天寿相关文献,均没有找到《八年流离》一文,该文是否存在,存疑。中国美院师生曾走访国立艺专,《重走西迁路系列八:最后的黑院墙(一)》提到:“所以有人说,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磐溪黑院墙则定然破碎支离。”[4]鉴于潘天寿在中国美术史、国立艺专及中国美术学院校史上的地位,他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有人说”这么随意。这篇文章,也能佐证潘天寿所言真实性不足。综上,“寿师说”缺乏真实性、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摇篮说

  1.说法本体

  “黑院墙”是“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不少文献都采用这种说法,均没有标明出处。

  2.说法来源

  网络文献《重庆抗战往事:盘溪“黑院墙”是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中说:“由此,‘黑院墙’也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该文没有标明出处。[5]

  江北区美协副主席吴本新《“黑院墙”背后的故事》一文说:“因而,此地被文化学者称它为‘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6]“文化学者”为何人,此说来自何处,该文也没有标出。

  江北区文联内部图书《黑院墙国立艺专师生作品选》显示,2017年江北区委宣传部、大石坝街道举办“黑院墙国立艺专——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图文展”。[7]这表明,此说已被官方正式引用。

  三、“黑院墙”遗址资源的学理梳理

  任何历史文化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是多元的,“黑院墙”也不例外,我们应该重点挖掘其在当时中国美术界的价值,以及对后来中国美术史的影响,“美术”这个关键词不能游移。

  (一)在国立艺专史上的地位

  “黑院墙”虽是国立艺专的一段,但这段异常重要,可用半部西迁史、稳定办学史、艺术中兴史等关键词来概括。

  1.半部西迁史

  自1938年3月杭州艺专、北平艺专合并,至1946年夏返回杭州复校,国立艺专西迁共8年。而“黑院墙”就占了4年(1942年到1946年),占西迁史的一半。而其他西迁办学点时长均不及“黑院墙”,湖南沅陵3个月,贵州贵阳7个月,云南昆明呈贡县安江村1年10个月,四川璧山县天上宫及松林岗2年。

  2.稳定办学史

  西迁前4年,或内部派系斗争,或旅途颠沛流离,或频繁人事变动,或师资大量流失,教学秩序极不稳定。而黑院墙这4年,虽两易校长(陈之佛、潘天寿),但办学地点稳定、师资队伍充实,1943年入学到1946年毕业的三年制学生,是完整培养的一届。这一情况,是其他西迁办学点没有的。就是1943年入学的五年制学生,也在黑院墙度过了重要3年。另外,“黑院墙”也为之前入学而未毕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教育。

  3.艺术中兴史

  黑院墙时期被认为是国立艺专中兴时期,这个“中兴”是相对于之前之后“不兴”而言的。从1938年3月到1949年10月,国立艺专一共存在了11年7个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颠沛流离时期(1938年3月到1942年12月)、黑院墙时期(1942年冬到1946年夏)、杭州复校时期(1946年夏到1949年10月)。

  颠沛流离时期“不兴”自不待言,就是杭州复校时期,虽然教学秩序渐趋正常,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内部争斗不断,3年2易校长(1947年11月潘天寿辞职后汪日章主政),加上外部时局动荡和内部学潮四起,想延续“中兴”之势都非常困难。

  (二)在抗战美术史上的地位

  1.一“心”两“核”与两“核”互动

  战前中国美术版图主要有三派,即“海派”(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为一体的美术中心区域)、“京派”(以北平为中心的平、津为一体的美术中心区域)、“岭南画派”(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美术中心区域)。战时中国美术版图主要有三股力量,即“解放区美术”(以延安为中心共产党领导)、“大后方美术”(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美术”(以上海、北平为代表)。

  重庆既是大后方美术区域中心,更是战时中国美术中心。国立艺专是当时全国唯一的艺术类专门学校,1940年音乐组因缺乏教师,借读于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乐学院之后未能恢复,同年入川前,建筑组并入国立中山大学,此时的国立艺专实质上成了“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国立”“美术”“唯一”等关键词,决定其在中国美术界的特殊地位。

  2.战时美术地位的表现

  从重要美术机构来看。1940年5月,中国美术会在渝成立,7人理事中潘天寿等4人与黑院墙有关。1941年6月上旬,中国艺术史学会改选,11人理事中陈之佛等3人与黑院墙有关。1944年3月,中华全国美术会改选,30人理事中傅抱石等11人与黑院墙有关。1945年3月30日,中华全国美术会第七届理监事选出,9人常务理事中秦宣夫等4人与黑院墙有关,31人理事中14人与黑院墙有关。

  (三)对现当代美术史的影响

  央视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一季分三部介绍了12位近现代画坛巨匠,其中第二部的潘天寿、傅抱石、林风眠、李可染等4位画家均与黑院墙有关。“黑院墙”对现当代中国美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黑院墙”打造美术基因库的环境分析

  (一)重庆的美术资源优势

  1.历史维度,根基深厚

  正如前文所述,重庆是战时中国美术中心,对美术资源的聚合和辐射,无其他城市能及。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的8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战时首都”。此外,在国民政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的9年多期间,重庆也是陪都。

  重庆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特殊的、没法替代的,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美术中心的地位,以及重庆美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也同样如此。因此,打造中国现代美术基因库是历史赋予重庆的重任。

  2.现实维度,依托扎实

  重庆当下美术资源也不错,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20]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进入A-档,位次并列第5;设计学进入B+档,位次并列第10。与此同时,西南大学美术学进入B档,重庆大学美术学进入C档、设计学进入C-,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进入C档。另外,重庆工商大学等其他多所高校也有一定的美术资源。

  (二)黑院墙基地美术资源的比较优势

  1.“黑院墙”的独特优势

  “黑院墙”是战时中国美术中心一“心”两“核”格局中的“一核”,它与另一“核”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相互交汇、共生共荣,成就了战时重庆美术的辉煌。而且国立艺专由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前身)和杭州艺专(中国美院前身)合并而来,存在的12年中,唯有“黑院墙”这4年实现了中兴,对之前之后中国美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国立艺专后来又花开两朵,发展为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黑院墙”文脉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拓展,为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如果说“两核”中的任何一核,占据战时中国美术中心的半壁江山,那么“两核”互动所形成的美术力量和美术成就,说它占据战时中国美术中心的大半壁江山,一点也不为过。交融互动中,无论是人,还是作品,很难分得清彼此。因此,本文不倡议撇开中央大学艺术系,而单独开发利用“黑院墙”遗址。

  2.磐溪中国美术学院的聚合优势

  “两核”交流互动,还有徐悲鸿为代表的部分写实主义艺术家不在其中,两校之外学界、政界等界别和重庆之外其他地区艺术家不在其中。而徐悲鸿主持的中国美术学院则弥补了这两方面不足,刚好中国美术学院在磐溪石家花园。

  石家花园既承载了徐悲鸿的艺术时光,又承载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使命。在这里,徐悲鸿完成了一生中大部分作品,包括《巴人汲水图》《巴人贫妇》《愚公移山》等名作。

  虽然磐溪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处于筹备期,但是徐悲鸿及其主政的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在开展活动,其聚合力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傅绍贤这样评价:民国重庆“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除费成武、陈晓南、张倩英、孙宗慰外,还有冯法祀、吴作人、张安治、艾中信、宗其香等,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民国重庆“中国美术学院”是徐悲鸿在艰难抗日的岁月里,聚集、培养中国美术人才的大本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美协领导都与这个学术研究所有关联。[21]

  显然,离开磐溪中国美术学院来谈战时重庆美术,是不妥的。中国美术学院和“黑院墙”国立艺专不仅地点都在磐溪,而且存在时间都是1942~1946年,虽然没有足够史料证明两者之间有充分互动,但是仅从地缘关系来讲,也不应该分开处理。

  五、“黑院墙”基地中国现代美术基因库的关键点

  (一)关于文化地标的定位

  要打造新的文化地标,自然不能满足于增加一项文化基础设施,其基本诉求应该是尽可能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除了实实在在的公共文化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黑院墙”基地中国现代美术基因库的建立,正是新建文化地标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力途径。

  2.经济效益

  任何公益性文化项目都不排斥相应的产业支撑。除了现有产业基础外,合理的业态布局至关重要。另外,项目所在环境的市场聚合能力和辐射能力也很关键。“黑院墙”基地中国现代美术基因库在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上,在基础性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应重点寻求业态布局的突破。

  (二)关于基因库的空间

  1.黑院墙的空间优势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像战时重庆那样高度聚合全国美术资源,没有哪个区域能够像磐溪那样成为战时中国美术中心“两核”融汇驱动的焦点。

  因此,打造中国现代美术基因库舍重庆其谁?舍磐溪其谁?

  2.基因库的空间拓展

  “黑院墙”基地中国现代美术基因库要做的不只是江北的事情,不只是重庆的事情,而是一个基于历史、影响全国的事情。因此,基因库的空间布局上不能仅仅局限于“黑院墙”遗址,可以“黑院墙”和中国美术学院两点一线为轴,扩展到磐溪地区,来综合打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1-26(6).

  [2]姜孝德.国立艺专在重庆的日子[J].重庆:红岩春秋,2016(8):34-37.

  [3]姜孝德.黑院墙里的大师们[M].重庆市江北区文联“黑院墙”课题组内部资料,2017.

  张春林李 群

  推荐阅读:看历史期刊投稿

上一篇:后疫情时代武汉城市形象的话语传播 下一篇:内藤湖南与何兹全的汉魏历史分期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