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缓释肥结合延缓收获对夏玉米产量的调控效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9-10 09:02

  摘要:以玉米品种登海 605为供试材料,以鲁西南当地农民习惯模式(习惯施肥和习惯收获时间,模式 A) 为对照,探析专用缓释肥 +农民习惯收获时间(模式 B)、专用缓释肥 +延缓收获时间至 10月 10日(模式 C) 和专用缓释肥 +延缓收获时间至 10月 18日(模式 D)4种处理模式对该地区夏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 表明,与模式 A相比,模式 B可使玉米增产 2.1% ~27.0%,平均增产 14.2%,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施用专用 缓释肥增加了穗粒数,并且在玉米晚播条件下(6月 25日)也可增加千粒重;模式 C的产量较模式 A和模式 B 分别平均提高 24.7%和 16.0%,模式 D的产量较模式 C降低 13.3%。本研究结果显示,专用缓释肥结合适 时晚收(10月 10日)适宜在鲁南夏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专用缓释肥;夏玉米;延缓收获;产量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 占全国农作物总面积的 1/4,产量则达全国农作 物总产量的 1/3。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需要持续吸 收氮素,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至灌浆期 需氮量最多[1] 。但玉米生育后期追肥困难,一次 性施肥(一炮轰)即一次性施入底肥、后期不再追 肥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成本 增加是玉米产量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之 一。据报道,山东省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农户 高达 54.5%[2] ,但生育期仅施一次速效氮肥易造 成肥料分配不均衡,导致前期氮素供应过剩发生 挥发和淋洗损失、后期供应较少易出现脱氮现象, 进而降低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3] 。

专用缓释肥结合延缓收获对夏玉米产量的调控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 2018年 6—10月在山东省枣庄市的 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点分别位于枣庄市农业科 学研究院试验基地(峄城区吴林)、滕州市张汪镇 洛庄村和枣庄市中区西王庄镇西王庄村。各试验 点播前 0~30cm土层基础理化性状见表 1。

  1.2 试验设计

  每个试验点设置 2~4种处理模式(见表 2)。 模式 A:当地农民习惯模式,即农民习惯用肥和习 惯玉米收获时间;模式 B:根据当地土壤肥力状况 和产量水平设计并由山东谷丰源生物科技集团有 限公司生产的玉米专用缓释肥,玉米收获时间同 模式 A,专用肥中 N-P2O5 -K2O=26-11-8, 30%的氮肥为60天释放期的树脂包膜尿素(含氮 量≥44%),剩余 70%的氮肥为普通尿素(含氮 量≥46%),肥料用量 750kg/hm2 ;模式 C:在施 用玉米专用缓释肥的基础上,玉米收获时间延迟 至 10月 10日;D:在施用专用缓释肥的基础上, 玉米收获时间延迟至 10月 18日。3个试验点的 供试玉米品种均为登海 605,每公顷播种密度为 6.3万株,60cm等行距种植,免耕贴茬机械种肥 同播(随播种一次性施入全部肥料,后期均无追 肥)。大区处理便于机械作业,各试验点每种模 式的面积均为 666.7m2 。病虫草害防治按照常规 大田统一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模式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图 1看出,不同试验点,夏玉米产量变化范 围在 6.1~10.8t/hm2 ,平均产量为 8.8t/hm2 。同 一处理模式下,夏玉米产量表现为试验点 2≥试 验点 1>试验点 3。试验点1,模式 B产量较模式 A 提高2.1%,模式 C产量较模式 A和模式 B分别提 高22.9%和 20.4%,模式 D产量较模式 C降低 13.3%,即模式 C条件下产量最高。试验点 2,模式 B产量较模式 A提高 13.5%,模式 C产量较模式 A 和模式 B分别提高26.5%和 11.5%,即模式 C条件 下产量最高。试验点 3,模式 B产量较模式 A提高 27.0%。不同试验点条件下,模式 B产量较模式 A平 均增产14.2%,模式 C产量较模式 A和模式 B分别 平均增产24.7%和16.0%。

  2.2 不同处理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构成和穗部性 状的影响

  表 3显示,试验点 1、2、3的模式 B公顷穗数 较模式 A分别提高 0.5%、1.3%和 4.0%;模式 B 穗粒数较模式 A分别提高 2.7%、2.9%和 1.3%, 但两种模式间各参数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另外,两种模式对玉米穗部性状如穗长、穗行数和行 粒数均无显著影响。试验点 2模式 B的穗粗较 模式 A显著提高,但另外 2个试验点两种模式间 穗粗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点间,试验点 1的公顷 穗数最高,其次是试验点 2,试验点 3的最低。但 试验点 1的穗粒数显著低于其他 2个试验点,主 要因为试验点 1的穗长和行粒数均显著低于其他 2个试验点。

  3 讨论与结论

  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是科学施肥的重要 目标,施用缓释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 率的重要技术措施。研究表明,在减氮 20%的情 况下,玉米一次性基施控释氮肥仍可比普通肥料 增产 18.3%[12] ,在减少 1/3纯氮用量的情况下 施用控释尿素仍可使夏玉米产量维持稳定[20] 。 王宜伦等[21] 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缓释氮的专用缓 释肥较习惯施肥增产 6.4% ~9.6%,高缓释氮比 例的专用缓释肥通过提高千粒重实现增产,而低 缓释氮比例的专用缓释肥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夏 玉米产量。本研究表明,施用专用缓释肥较农民 习惯施肥增产 2.1% ~27.0%,平均增产 14.2%, 产量增加主要是施用缓释肥增加了穗粒数,并且 在玉米晚播条件下(试验点 3)也可增加千粒重。 杨俊刚等[3] 认为,普通尿素与包膜肥料配合施用 可以克服普通速效肥一次性施用带来的减产和氮 素损失的风险,主要在于控释肥可以形成土壤氮 素稳定持续的供应,减少氮素向土壤深层累积,从 而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

  参 考 文 献:

  [1] 王宜伦,李潮海,谭金芳,等.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积累 特征及一次性施肥效果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 (15):3151-3158.

  [2] 李少昆,王崇桃.玉米生产科技农民需求调研报告[J/OL]. 玉 米 通 讯,2006.

  [3] 杨俊刚,高强,曹兵,等.一次性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环境效 应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123-128.

  [4] 江丽华,谭德水,李子双,等.黄淮海平原夏玉米一次性施肥 肥料产品的筛选与产量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 (20):3876-3886.

  作者薛艳芳1 ,张慧1 ,高英波1 ,钱欣1 ,蒋丽萍2 ,李国方3 , 韩小伟2 ,齐世军1 ,刘开昌1 ,郭兴臻4 ,李宗新1

  推荐阅读:玉米科学期刊征稿

  

上一篇:转TaPK-R1基因小麦的农艺性状评价 下一篇:种植密度对辣椒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