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8-24 09:46

  摘要:农业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产业与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财 政支农体制机制的创新,现阶段各地的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财政支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具体针对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结合当前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思考,最后提出了几点提高 财政支农实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业经济;效应;发展

  经历多年发展,我国农业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发展农业经济,离不开财政支农体制机制的 创新,财政的农业支出大小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 日益紧密,财政支农的发展政策对推动我国农业经 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正确认识财 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二者间的关系。

  关于财政支农的论文期刊还有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随着国家农业财政支出的逐渐加大,我国农业 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农业经济 发展非一蹴而就,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农业可持 续发展等都是长期性过程,这也需要持续性资金支 持,财政的农业支出大小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日 益紧密。财政支出可用于推广先进农技、健全农村 基础设施、扶持农业产业等,为农村带来多元支持, 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 响是长期性的。 另一方面,从农业经济发展对财政的需求角度 来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展现出了新 特征与新变化,其要求资金支持范围由传统农业生 产延伸到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技研发、农业生产销 售等各个环节,因此支农手段必须多元化,将支持 范围覆盖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 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特性,也使农业经 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大。此外,现代农 业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只局限于农村地 区,参与主体日渐增多,资金运动更趋频繁,这也 需要系统的财政支农体系以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需要。

  二、当前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经济发展正相关,财政支 农资金投入的力度决定着农业经济发展规模。但就 现状来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拔付与使用 尚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财政支农资金效应的发 挥。

  (一)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但由于 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收支结构不合理,地 方财政主要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对农业发展配套 资金投入少,具体表现为:县级预决算安排财政支 农资金的比重呈下滑趋势,支农支出占一半预算支 出的比例较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事业费比重较大, 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的资金比重较小;虚列财政支农资金数额高、比例 大。地方财政自身资金一旦紧张,难以顾及农业经 济的资金投入,甚至于上级拔付的资金也存在着迟 拔、挪用,以及占用不拔的情况。同时,农民合作社、 种养大户等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小散弱”问题 仍未完全解决,贷款难等现象仍然存在,财政投资 未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此外,来自不 同渠道的支农资金投入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以及 建设内容等各方面存在交叉重复,多头管理、条块 分割等问题仍然存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低。

  (二)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重点转向了产业项目的扶持,如农民合作社、蔬菜大棚、家庭农场等,但 整体来看,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存在随意性、主观性, 部分项目一哄而上,一些地方政府不是组织种药材, 就是特色养殖,盲目跟风,成功项目寥寥无几。同时, 一些项目与资金分配存在盲目性,不同渠道下达的 资金无法整合与捆绑使用,责任不明确,效率不高, 投资效益差。同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存在不均衡 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体经济发展 的不均衡,发达地区自然投入的资金就多一些,经 济欠发达地区,投入的支农资金自然少一些;另一 方面,缺少科学的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或者 一年一个规划,在实际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 随意性强。或者一些地方忽略了整个区域整体农业 经济结构构成,搞自己的小农业,很难成为大气候。

  三、提高财政支农实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一)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首先,对支农资金的投入要选准项目及方向, 可将支农资金向规模带动大的农业龙头项目转移, 既带动了农业,又能拉动地方经济。另一方面,财 政支农资金要倾向于更高的层面,比如先进的农业 技术的研发、或者先进技术品种的引进,从根本上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其次,整合财政资金健全 财政预算编制、项目投向以及资金使用配套机制, 规范使用程序,对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等各项涉农资金实施全面整合,积极尝试 贷款贴息、担保补助、风险补偿等模式,避免出现 资金补助套取等问题。此外,推动财政资金支农分 配模式转型,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科学性,针对 公益性政策资金,实行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针对 竞争类政策资金,采用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模式。

  (二)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首先,明确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将资金聚 拢起来,投向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战略性、基 础性、公益性的项目,建立项目库,优先筛选科技 含量大的、带动大的农业项目,避免在低端的项目 上浪费资金,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正确引导农业经济 结构的良性改变。针对传统农业如棚室项目等一些 过剩的产业减少扶持力度;对现代化农业园区,如 种植、科研、休闲、渡假、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 要重点扶持,这样可以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 农民的生活水平,优化新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时, 通过贴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协助农村 地区引入新技术、新产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以 及农村三产发展;促进农村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培育休闲农业、农业文化产业、智慧农业等农村新 业态、新模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产业融合 发展,加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村镇等建设。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财政支 农的发展政策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 义,财政支出的投入增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合理化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优 化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向更科学、更效率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向着科学性发展。为此,要进 一步健全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创新支农模式,加强 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 动作用,提升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志金 .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J]. 经济, 2016,7(17):55-57.

  [2] 黄黎平 . 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研究 [J]. 农业经济,2013(6):10-11.

  [3] 邬春龙 .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 考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0(05):124-127.

  作者周冬梅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下一篇: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经济发展绩效影响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