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治理视域下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及工具优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24 09:11

  摘要依据“元治理”理论构建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框架,将政策工具分为政府直接和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两大类。其中,政府直接 调整责任主体行为包括调艇自身行为、童接调整企业行为、赢接调整公众行为兰小类;政府间接调熬赛任主体行为包括引嚣企业公众 自治和促进多方主体协作两小类。在政策框架基础上,设计了2个被解释变量、13个解释变量、4个控制变量,应用中国2013—20i6 年4个童辖市和27个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元治理视域下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2013—2016年,政府 调整自身行为审,产业结构、生活能源漓费的策赂调整取得成效,但工业能源结构、交运系统、绿化建设的策略调整有待改善。政府直 接调整企业行为中,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优于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效果。政府舂接调整公众行为,以交通限行管制为代表,取德显 著成效。政府引导企韭公众自治中,引导企业自治的政策工舆无效,引导公众自治的政策工具仅能提升环境意识而不畿有效减少大 气污染。政府促进多方主体协作中,促进公众与企业协商未取得降低大气污染的效果,促进企业与公众协作成效显著。总体来看,政 府奁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的政策工具优于阀接调整的政策工具;政府关于产业结构的策璐调整和限行管制的公众行为调整最为有 效: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的企业与公众协作较为有效。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建议:以熊源结构、交运系统、绿化建设为重点进~步 优化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作用,建立直接调整企业与公众行为的长效机制;继续促进企业与公众协作以推广更多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尽快完善引导企业公众自治、促进公众与企业协商的政策体系。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元治理;政策框架;工具优化

  自2013年国务院出台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 划》以来,调整结构、严格标准、强化监管等一系列大气污 染防治政策陆续颁布。全国各省市通过改造锅炉、淘汰黄 标车、控制“两高”行业产能等措施,取得了颗粒物年均浓 度下降、优良天数比例增加、重污染天数减少的显著成效。 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增强人民蓝天幸福感,2018年6 月27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 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写环境污染的论文期刊还有环境污染与防治是什么级别期刊,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元治理视域下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及工具优化

  1 元治理视域下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

  1.1理论概述

  西方国家环境治理的理论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20世纪50~70年代注重政府干预的阶段,20世纪70~80 年代强调市场手段的阶段,以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政 府、市场、公民多元共治的阶段。其中,多元共治阶段又从强调自主治理的多元分立向强调相互协作的多元合作发 展。多元分立阶段强调多个主体共享权利,倾向于扁平化 的治理方式,代表理论为网络治理理论和多中心理 论"“。。该种治理方式虽然弥补了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 的部分缺陷,但也增加了沟通与协调成本,对政治体制和 公民意识要求高,仅适用资源规模小、占用人数少的情境。 为应对多元分立治理的问题,多元合作的理论逐步出现, 元治理理论就是该阶段的代表理论之一‘91。

  1.2政策框架

  大气污染防治,简单来讲就是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 ①防是指减少或防止污染物进人大气,包括限制生产环节 和生活环节的超量排污。根据外部性、制度经济、环境管 理等理论,生产环节的超量排污来源于企业污染成本外部 化以及政府不恰当的经济发展策略,消费环节的超量排污 来源于消费者的集体行动困境以及政府不恰当的社会发 展策略。因此,限制生产环节的超量排污需要内化企业外 部成本并调整不恰当的经济发展策略;限制消费环节的超 量排污需要制定有利于保护大气的消费规则并调整不恰 当的社会发展策略。②治是指治理已被污染的大气,降低 大气污染对人的伤害,包括降低大气污染浓度和加强居民 大气污染防护。降低大气污染浓度主要通过绿化、地面湿 降尘(洒水)等方式;加强居民大气污染防护主要通过监 测、预警、促进防护用品生产与使用等方式。

  2计量模型

  2.1变量设计

  2.1.1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实施效果通过政策工具对大气 污染的影响来展现。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SO:、NO:、 PM2,、PM。o等。其中,PM:.,是我国2013年新加入的空气 质量监测指标,具有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 有害物质、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等特征,对大气环境质 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因此,本文选择PM:.,代表大 气污染,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由于政府促进企业自治 的领跑者制度刚刚起步,仅公布了2016年36家能效领跑 者及入围企业名单,因此,本文根据企业归属地选择在省 级层面统计领跑者及入围企业数,以2016年各省万元 GDP能耗变化率作为检验政府促进企业自治效果的被解 释变量。另外,大气污染除人为影响因素外,还受到自然 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降水、湿度、日照,本文将这些 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见表1)。

  2.1.2政府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的解释变量 政府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的政策工具包括调整自 身行为、直接调整企业行为、直接调整公众行为三类。

  2.2模型构建

  鉴于2013年才开始统计各城市PM:,数据,本文选 取2013—2016年27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共31个主 要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效果。其 中,政府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促进多方主体协作、直 接与间接调整对比的政策效果模型为静态短面板模型; 政府引导企业自治的政策效果模型为截面OLS模型;政 府引导公众自治的政策效果模型为中介效应模型。前两 类模型应用Stata软件实现,中介效应模型应用Mplus软 件实现。

  3政策效果

  3.1政府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的政策工具部分取得

  成效 表2显示,2013--2016年,政府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 为的政策工具中,政府关于产业结构的经济策略调整 (indstr)和限行管制的公众行为调整(tralmt)最为有效,关 于生活能源消费的社会发展策略调整(cfe馏)、颁布标准 内化企业外部成本的政策(std)较为有效,其余政策工具 未取得显著效果。 具体来看,政府调整自身行为中,产业结构和生活能 源消费的策略调整取得成效,但是工业能源结构调整、城 市交运系统改善、绿化建设发展有待进一步改善。①产业 结构调整策略以第二产业占比(indstr)为指标,显著正向 影响大气污染。近年来,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取得了改善 大气环境的成效。但是,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去 工业化存在一定阈值,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更应重视第二产 业的内部结构。②工业能源结构调整以高耗能产业占比 (engstr)为指标,并未有效降低大气污染。佐证了未来结 构调整应更加重视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以降低高耗 能产业占比减少大气污染。③城市交运系统改善以人均 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trasys)为指标,负向 影响大气污染,但结果不显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高,交运系统的改善与快速增长的汽车拥有量不相匹配,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仍然较低,北京、上海居民的公共交通 出行比例不到50%,落后于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10— 20个百分点。④生活能源消费调整以天然气使用人口占 用气总人口的比例(cleng)为指标,有效减少了大气污 染。但是,2013--2016年云南、西藏、广西平均天然气使 用人口占用气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0.87%、30.85%、 33.04%,清洁能源的使用还需进一步推广。⑤人均城市 绿地面积(green)作为末端治理的唯一指标,负向影响大气污染,却不显著。以防为主固然重要,但末端治理也不 能忽视。可在拥挤的城市空间推广立体绿化,进一步增 加绿化率。

  3.2政府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的政策工具较为薄弱

  表3显示,2013--2016年,政府通过在新能源汽车方 面促进企业与公众协作(删)有效降低了大气污染,其他 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的政策工具均未取得成效,即:政 府未有效促进企业自治;提高了公众大气环境意识却没有 促进大气污染减少;通过公众与企业协商未实现降低大气 污染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需要一系列 政策工具的有序安排。本文应用“元治理”理论构建大气 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并通过该框架对2013—2016年的 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简要分析了“元治理”理论及其对指导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元 治理视域下构建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框架,提炼出政府直接 和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的两大类五小类政策工具;在选 取代表指标及控制变量基础上,应用2013--2016年4个 直辖市和27个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多种政策工具 取得的效果。研究发现,2013--2016年,政府直接调整责 任主体行为的政策工具比间接调整责任主体行为的政策 工具更为有效,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和交通限行管制的政 策工具最为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的企业与公众 协作较为有效,其他政策工具效果不显著。

  参考文献

  [1]李胜.超大城市突发环境事件管理碎片化及整体性治理研究 [J].中国人IYl·资源与环境,2017.27(12):88—96.

  [2]孙涛,温雪梅.动态演化视角下区域环境治理的府际合作网络研 究——以京津冀大气治理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8(5): 83—89.

  [3]郑石明,罗凯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与环境政策工具选择——基 于29个省市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7(9):184—192.

  作者:黄清子1 张立1'2 李敏1

上一篇:代际环境行为互动及其家庭影响因素探析 下一篇:消费总量控制下的能源空间配置路径及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