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环境行为互动及其家庭影响因素探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24 08:58

  摘要现今家庭生活造成的污染和能耗已不容小觑。为了实现生态文明意识在家庭中的全面普及与内化,构建以家庭为单位、亲予 两代共同参与的环境教育机制将十分必要。鉴于此,本研究结合问卷法与访谈法。以山东省济南市中学生家庭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全 市10区县、13所中学、684个学生家庭的量化信息采集和15个案例的质性考察,分析了代际环境行为互动的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 这两个问题。首先,为了解代际环境行为互动情况,研究采用了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亲予双方的环境行为甄动频率进行了对 比。数据显示,在八组置表中有七组存在显著差异,且T值均为正。这说明,在中学生家庭中环境行为曩动并不对等,其中亲代对子 代的教导较强,子代对亲代的“反哺”偏弱。访谈发现.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经验储备的代际差嚣、子代在家庭事务中的参与 不足和传统文化观念的遗留。其次,针对家庭影响因素,本研究将代际环境行为互动频率与家庭成员结构、亲子关系、居住环境和社 会阶层等变量分别构建了“亲对予”和“子对亲”两组线性回归模型,并发现其中亲子关系变量的影响尤为显著,即代际15t常交流越对 等、开放,二者之间的环境行为互动就越频繁。基予以上两项结论,在构建家庭环境教育体系时,一方蔗应先从提升亲代的环保意识 入手.借助社区等基层宣教组织的力量和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增强对家长环境行为的引导。为“大手投小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 需通过学校或社会组织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改善亲子之间的日常互动方式。营造“小手拉大手”的交流氛围,以达到提升两代人 环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环境行为;代际互动;家庭影响因素;青少年;环境教育

代际环境行为互动及其家庭影响因素探析

  近十几年来,居民生活废水、废气排放总量在逐年上 升,并一直高于工业排放总量…。可见,民众的环境行为 及其家庭生活所造成的能耗与污染越发值得关注。对此, 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意见》均提出,“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不 仅需要“创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还应“从娃娃和青少 年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推广环境友好的家庭生活方式, 形成人人有责的日常环保氛围。

  1文献回顾

  1.1 心理学与社会学对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解读 彭远春…在归纳前人理论时曾提出,环境行为是一种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采取的有助于环境状况改善与环境质量提升的行为”,它具有“心理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 质”。所以,对环境行为的考察不仅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 分析个体的意识和状态,也必

  1.2家庭环境行为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日本“生活环境主义”曾利用空间格局的远近与环境 关心的强弱,构建出一套以“个人房间”为中心、以多层周 边生活区域为半径的环境行为“实践场”Ⅲo。而其中的第 二层生活区域便是家庭。这里的“家庭”不仅指住宅,还 包括成员互动、日常习惯、家庭情境等多个要素。在布兰 德(Brand)¨引看来,家庭生活中的环境行为能够将个体的 心理意向与集体的约束作用综合在一起,有利于使私人空 间中的环境行为延展到公共空间的环境关心上。因此,借 助家庭的影响力来塑造个体乃至社会的环境习惯既具有 可行性,也存在必然性。

  2研究方法及研究假设

  按照这一思路,调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了解代际环 境行为互动的现状;二是分析影响代际环境行为互动的家 庭因素。以此为出发点,再进行研究对象的选取、调查地 点的确定、调查方案的设计,并同时提出研究假设。

  (1)关于研究对象的选取,考虑到环境行为的相互影 响有赖于家庭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因此调查排除了流动 性较大、独立性较强的成年子女家庭。另外,由于幼儿家 庭较难实现亲子间的双向交流或代际“反哺”,所以也不 纳入考察范围。最终,本研究将调查对象限定为中学生家 庭,更确切地说,是初、高中学生及其父母。一方面,这类 青年群体是当前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人群;另一方面,随 着同辈群体的扩大、媒体使用的增加和独立意识的提升, 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子女更易与父母形成互教互学的关系。

  (2)为了便于实施调查,本研究将调查地点定在较为 熟悉的山东省济南市。该市由7区3县组成,人口约 723.31万,2017年人均GDP为90 999元旧“。从城市建设 和环境状况来看,综合水、土壤、气候、绿化等指标,其总体 生态环境在全国处在中等偏上的位置‘3…。另外,该市有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传统,在家庭代际关系中,“孝道”和 “尊长”的理念仍广为提倡,但同时,传统观念与当今的新 思想也常常发生碰撞。这种在老一辈和新一代相互磨合 中营造出的家庭氛围,以及在此氛围中形成的环境行为互 动是此次观察和解析的重点。

  3 变量描述统计及数据分析结果

  3.1变量描述统计

  在问卷设计中,本研究在参考经合组织“家庭环境行 为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4项与个人或家庭相关的“私域 环境行为”和4项与公共空间和社会领域相关的“公域环 境行为”,根据日常出现频率设置为五级量表(没有=1, 偶尔=2,有时=3,经常=4,总是=5),并针对中学生与 父母的互动在学生卷和家长卷的遣词上做了调整,进行 两两配对(见表1中A1a~A8a、AIb~A8b项)。经信度 检验,亲代对子代的8项环境行为(A1a~A8a)与子代对 亲代的8项环境行为(A1b~A8b)Cronbacha系数分别为 0.794和0.837,内部一致性良好。因此,将两部分分值 分别相加得到“亲对子”和“子对亲”的环境行为互动频 度数值。

  3.2数据分析结果

  表1的A部分显示,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亲对子” 和“子对亲”两组数据除了A5项“父母向子女讲解环境问 题”和“子女向父母讲解环境问题”之外,其他几对互动项 目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纠正不良环境行为、树立环 境规范和鼓励环保参与方面,亲子两代的对等关系较弱。 此外,在所有8组项目中T值均为正,表明环境行为的代 际互动仍以亲代对子代的教导为主,而子代对亲代的“反 哺”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7)[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

  [2]洪大用,肖晨阳.环境友好的社会基础:中国市民环境关心与行 为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3]OECD.Household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reviewing the evidence[EB/OL].(2018一02—22)[2018一06—12].

  作者:吴天

上一篇: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影响的文献计 下一篇:元治理视域下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框架及工具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