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23 10:41
摘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Hybrid模型在县域经济这一更微观的尺度上衡量中国农地利用效率,把握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中农地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和原因,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决策支撑。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四个方面选取投入指标,以全国1961个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结合径向和非径向距离函数的 Hybrid模型,以投入要素在最优生产前沿面上投影之间的关联性来考虑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测算了2000-2014年间中国农地 利用效率,并分析了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变化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4年间,中国农 地利用效率在可变规模和不变规模下的平均值分别为02338和0.1854,总体上表现出处于“中等水平陷阱”的特征;②观测区 间内,农地利用效率平均而言在时间上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U型”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分化的趋势;③农地利用效率在空间 上的省域差异大于省内差异,并表现出按照地理分布集聚的“差序格局”倾向,而且位于省会中心及其附近的县域,其农地利用效 率平均水平相对高于较远县域,呈现出随到省会中心的距离衰减的倾向;④.各地理区域的农地利用效率表现出呈阶梯状分布的特 征,阶梯从离到低依次是——;⑤农地利用效率在时空维度上的变化特征是直接 因素和间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上研究结果的启示在于,中国农地粗放利用的情况并没有预期的严峻,但通过提高农地利用 效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艰巨,通过“由点到面”的改革措施可以发挥政策的溢出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有利的农业资本和技术 要素投入环境,以充分发挥农地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农地利用效率;县级面板数据;Hybrid模型;时空差异;变化原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不均衡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乡村衰落,成为城乡不均衡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遏制农村衰落、振兴乡村,首要问题是明晰乡村衰落的根源"。农地,作为乡村最重要的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农地利用、农业生产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然而,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农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1--2016)》统计资料,2000-2015 年间,我国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就达到321.43万hm'。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地粗放利用也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关切。而与此相对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国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却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似乎形成一个悖论,即农地数量和质量受到负向影响而其产量和产值却在正面提升。另一方面,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生产要素的投人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变化并没有改变农业相对衰落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深人分析以下两个问题:①在快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地利用效率到底呈现怎样的变化?②农地利用效率呈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将有利于明晰我国农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及其本质原因,为科学的探索乡村衰落的根源寻找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
1.1农地利用效率的概念界定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因此,本研究所指农地即农用地,是广义的范畴。农地利用效率则指的是农地的投入产出关系(2-31。
1.2相关研究梳理及评述
本研究重点关注在县域经济这一尺度上,采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衡量农地利用效率,分析其变化特征及原因。已有研究在相关内容上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农地利用效率衡量方法的选择;②对测算指标选取的探讨;③对农地利用效率变化影响因素的探索。
首先,关于农地利用效率的衡量方法。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主要采用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劳动生产率、机械产出率等作为衡量农地利用效率的指标(如Slicher van Bath!4)、Rober!5)、汪小平(0)。单要素生产率虽然可以直接反映该要素对产出的贡献,但是不能综合考虑和控制其他要素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衡量农地全要素生产率。在Frrell研究基础上,以参数和非参数方法确定生产前沿面进而测算生产效率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中,参数方法需要事先确定生产函数的形式,并且只能考虑一种类型的产出,在适用范圈上具有限制别。另外-种非参数估计法即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法)。在农地产出不止一种的情况下,用DEA方法可以衡量多投人和多产出指标决定的农地全要素生产率9-10]。此外,该方法的研究尺度弹性较大,可以在国家之间,也可在区域甚至是农户层面,因此在农地利用效率分析中更具适用性"-13)。
其次,在投人产出指标的选取方面,已有研究存在的争议较大。相关研究多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人口数等作为投人指标来衡量耕地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率1411,但根据这些指标的统计解释,存在范围不一致的问题,如测算耕地利用效率时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这一广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总和,衡量农业生产率时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这一狭义的农作物土地要素投入指标。而且,机械和化肥对劳动力投入存在--定的替代作用,已有研究鲜少考虑投入要素之间的这种替代关系,从而使得衡量结果与实际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本研究基于Hybrid模型衡量农地利用效率,以相关指标在最优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关联性来决定投人要索之间的替代性,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已有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缺失。
2模型分析与研究设计
2.1 Hybid 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数据包络分析通过考察无效决策单元的改进方式,即距离函数,来测算效率值。因此,距离函数的设定关系到效率值测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投入要素数量≥3时,有些投人要素需要保持相对固定的比例,有些要素互相之间则具有可替代性,此时用传统径向距离函数衡量会造成效率值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混合模型(Hybrid Model)在同一目标规划中包含径向和非径向距离函数来测算效率。Hybrid 模型通过分析投人要索在生产前沿中的数量比例关系,即投影值之间的关联性,来判别它们在农地生产过程中的可替代性。农地利用效率衡量重点是关注如何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优化投人要素的比例。因此,适宜采用投人导向的目标规划,其目标规划如公式(1)所示:
2.2指标选取与界定
2.2.1指标选取
农地利用效率反映农地的投入产出关系。从投人方面来讲,依据要素的属性,可分为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四类。这一区分和经典的探讨投人产出关系的柯布-
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相--致。其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投入具有--定的交叉性。根据农地利用实际,将资本、技术物化在对机械、肥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心。从产出方面来讲,以产量和产值来衡量。其中,以产量作为衡量依据,需要选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的可比性指标。
2.2.2指 标界定
结合农地利用实际、研究的可行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依据生产函数对要素属性的分类,本研究选取的投人指标有4项,分别是:农业从业人员数、农用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化肥施用量。产出指标有2项,分别是: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本研究的投人要素指标按照生产函数对生产要素属性的分类,即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四个层面进行选择,覆盖了农地生产的主要投人要素。其中,在指标的对应方面,投人要素所涉及的范围是一致的,都是广义的农业生产;在产出方面,对于DEA模型而言,要求产出需是由投人而产生的,但并不要求产出一定对应投入要素涉及的范围。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在全国层面上具有可比性的粮食产量以及农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事实上,从客观角度而言,也难以以一两个指标衡量农地上所有的农.产品产量。此外,因为加入了农业总产值作为指标,也纠正了测量结果对非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各指标的统计解释如下:
3农地利用效率及其时空 差异分析
3.1数据处理与统计描述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圈城市集群等区域经济的基础[24]。同时,县级行政单位是我国行政架构的基本单元,是国家行使各种管理职能的基础单位。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三农问题都集中反映在县域尺度上。因此,本研究以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在截面上共选取了1 961个县级行政单位,在时序上则选取了2000--2014 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这一-阶段。样本县的选取主要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缺失程度。删除了指标数据缺失比例在5%以上的县。对于发生行政区划调整和变更的县,根据时序数据特征予以辨别,保留了仅更改名称或撤县设区的县级单位,删除了发生辖区变更的县级单位。数据来源为《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01-2015)》,各省级、地级统计年鉴(2001-2015)及各县统计公报(2001-2015)。此外,我国在2007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农地数据在2009年之前和之后变化较大。本研究采用倒推法进行了处理,如图1所示。同时,对农业总产值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3.2农地利用效率测算结果
本研究基于投入导向型Hybrid 模型分别测算了可变规模(Variable Returms to Scale,VRS)和不变规模(Constant Retums to Scale,CRS)下的农地利用效率,以相互作为参照。在多次测算以诊断异常值之后,最终测算结果表明可变规模和不变规模下的平均值分别是0.233 8和0.185 4。各县农地利用效率可变和不变规模下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与样本中位于最优生产前沿面上的县相比,大多数县农地利用效率还处于中等以下水平(0.5)。根据测算结果,在29 415(1 961*15)个决策单元中,仅有1.85%的决策单元,其可变规模效率达到0.60以上,不变规模效率下则为0.90%。可见,我国多数县的农地利用效率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UUY,u Y.Reritalize the wodd's countlyside[J].Nature.2017,548(7667):275-277.
[2]王子成.农村劳动力外出降低了农业效率吗?[J].统计研究,2015,32(3):54-61.
[3]徐建国,张勋.农业生产率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工农业联动发展[J].管理世界,2016(7):76-87,97.
[4]SLICHER VAN BATH B H.Yield Ratios:810-1810[M].Wageningen:A.A.C.Bijdragen,1963:164.
[5]ROBERTC A.Economic stnucture and agiculurul produetivity in Europe,1300-1800[J].European reriew of economie history,2000,3:1-25.
作者:赵茜宇1,2 张占录3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