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对策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22 11:11

  摘 要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辽宁省已基本形成机构健全、队伍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在加 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农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三农”服务和经 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上世纪末以来,辽宁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 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形势下,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 快速发展的需求,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辽宁省农业技 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典型模式,总结了国外农业技 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辽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的目标模式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写农业技术推广的论文还有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辽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辽宁省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按照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发 展起来的,其机构、人员编制设置及推广方式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经过五十余年的发 展,已形成机构健全、队伍庞大的推广体系,在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农业技术改造等 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三农”服务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从上世纪末以来,辽宁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 形势下,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逐渐暴露出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手段落后、主体单一、 队伍素质不高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 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 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意见》,相继提出了逐步构建“多元化基 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的要求。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已列上日程。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验, 结合辽宁省自身特点,努力探索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从研究上看,西方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开展较早,18世纪,随着欧州产业革命的发展, 出现了各种改良农业会社,倡导学习农业科学技术,成为西方较早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研究机 构。1866年,英国一些大学开始把大学教育拓展到校外,面向大众和农民,成为“推广教育”。 国外关于农业推广的研究成果最早出现在美国,1922年,《县指导员与农业协会》一书问世, 1949年,《合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出版。自此,农业推广学已作为一门学科立于科学之林(何 海英.2005)。

  1.2.2国内研究现状

  1-2.2.1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模式研究 朱丕荣认为,各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六个类型(朱丕荣-2005): 一是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隶属于政府农业部门,农业部下属 的推广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二是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 类推广体系为政府领导下的与科研、教育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在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科研与教 育系统的作用。三是科研与生产开发机构所属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将科研与推广结 合在一起,由政府管理,科研单位负责培训、参与,省农业科技进步中心及试验站、农业企业负 责推广。四是非政府性质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宗教组织所属的推广机 构,如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农民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 作。五是私人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组建的产品推销部门。 六是其他形式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在欧州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1.2.2.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研究 曾福生、匡远配、刘辉认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可分为投入机制、监督管理机制、 组织结构、自我发展机制、工作机制、支撑因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曾福生等一2006)。 周衍平认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政府行政驱动型”,具有无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二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特别是市场机制的建立,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运行 机制(周衍平-1997)。

  第二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状况

  2.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2.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概况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政府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具体包括种植业、畜牧业、 水产业、农业机械化、林业技术和水利技术等六大技术推广体系(按照国发E2006]30号文件要求, 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鉴于改革正在进行中,故有关统计数据仍 然包括了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从层次上分,农业部设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省级、地市级 也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或推广站等,县、乡(镇)分别设有推广站。 据统计,我国共有各级、各类专业农技推广人员130万人以上,其中农业高、中等院校的毕 业生占绝大部分,另有少部分是农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聘 用,也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考评机制。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划拨的农业技 术推广事业费。 随着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 用水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逐步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业 科技推广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2.1.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组,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 体。长期以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农业部调查组2008年的统计调查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不含西藏,下同)农业部所 属的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 实有基层农技人员85.05万人。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有56.3%由乡镇政府管理,23.4%归县 农业部门管理,20.3%实行县乡双重管理(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 -2008)。

  2.2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典型模式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还是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主导型的推广模式 占主导地位,同时,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科技工作人员、农民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结合我 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点,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创立了一些适合我国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这 些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对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 民素质、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最终实现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辽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分析

  3.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3.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系统 与全国一样,辽宁省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按行政体系建立的,从省到各市、县、乡、村、 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中 心)、乡农业技术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最后把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户。从组织形式中 可以看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是受同级政府和上一级推广组织的双重领导。

  3.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人员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建设,辽宁省已形成政府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多元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省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2007年达到2万人,其中县级推广人员0.79 万人,占推广人员总数的40%,乡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0.98万人,占推广人员总数的49%;高级 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推广人员总数的7.8%;研究生、本科、大专人员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77%、16.76%、41.71%(按照国发[2006130号文件要求,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 技术推广体系,但鉴于目前改革正在进行中,故有关统计数据仍然包括了农村经营管理机构)。

  3.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典型——辽宁省辽阳县农技推广中心

  辽阳县位于辽宁省中南部,幅员面积2853平方公里,下辖18个乡镇,地势东高西低,东部 山区、西部平原,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万,耕地面积121万亩,农民人均收入4000 元。改革前农科、畜牧、水产、农机四站机构64个,其中农科18个、农机18个、水产8个、 畜牧20个、编制315人。2004年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首批农技推广体制改革12个试点县之一, 同年10月完成改革。改革后由原来的64个站缩减为26个区域站,减幅59.4%,四站编制按人口、 土地面积、行政村权重比确定为252人,减少人员20%,人员通过竟聘上岗,年龄由原来的42.5 岁降低为35.4岁,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由原来的72%提高到96%,由县农业中心抽调43名技术骨 干,充实到各区域站中。实行了区域建站,三权上收,财政全额供给,经营与推广分离,建成了 公益性职能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

  参考文献

  [1]边全乐.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方法的创新.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964"-'5968

  [2]曹哗.国外农民合作组织的比较与借鉴.世界农业,2002,(5)

  [3]陈毛华.关于政府主办农业推广体系创新的思考.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30"-'131

  [4]陈昭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智慧农业信息 下一篇:浅析有机农业蔬菜的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