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22 10:49

  摘 要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虽然科学界对气候变暖的原因还存在 争论,但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以二氧化碳(CO2) 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过多所造成的。因此,从 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到 2014 年的“利马会议”,各国都在积极的为碳减排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目前我国 也已将低碳社会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期推动节能减排,促进全球气候变 化问题的解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必然过程就是向低碳社会转型,所以,推 进低碳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农村人口占的比重 大,低碳社会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因此,如何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农村发展,破解农 村的“高碳难题”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生态文明作为我国低碳农村建 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对农村高碳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 低碳农村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终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寻找 农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农村;生态环境;节能减排

  写生态文明的论文还有生态文明下农村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新,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虽然科学界对气候变暖的成因一直存 在争论,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以二氧 化碳(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过多所造成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 员会(IPCC)先后在 1990 年、1995 年、2001 年、2007 年和 2014 年发表了 5 份全球气 候评估报告,指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 全球性的气象灾害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从 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到 2014 年的“利马会议”,各国都在积极地寻求碳减排的途径 及方法,控制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低碳社会发展道路己成为 21 世纪世界各国的 共识。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也同样是中国关注 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 体布局,并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要求。这表明,推 进低碳社会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当前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农村 人口占的比重大,没有低碳农村,也就没有低碳中国。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乡镇企业 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村发展的“高碳性”日益凸显,高碳, 已成为现代农村的阴霾。当前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农村低碳转型为突破口, 以点带面,走出困境,破除迷局,既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又可以破解农村 的“高碳”难题。发展低碳农村是构建低低碳社会的新思路,是实践生态文明的新模式, 是解决及摆脱农村日益凸显的生态、能源危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途 径,所以,构建低碳农村是当务之急,发展低碳农村是大势所趋。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多年以来,我们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完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管理体制及 法制体系,努力提升环境质量,对传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大气、噪声污染等的 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备受关注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但是农村的生态 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屡屡出现且影响范围也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三废”问题 日渐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甚或波 及到全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 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 文明理念①”。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低碳时代,而低碳 农村正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那么如何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农村发展,如何逐步破 解农村的“高碳难题”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快低碳农村建设的进程,才能更有效、更实际地降低碳排放,建设低碳农村对我国农村乃至全国都是不可或缺 的。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低碳农村的观照较少,关于生态文明视域下低碳农村的理 论研究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所以,对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低碳 转型做进一步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可以丰富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深化对低碳农 村的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是期望在实践上探索一条农村摆脱困境的途径,用于指 导我国低碳农村的具体实践。因此,对生态文明视域下低碳农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 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发展

  大多数学者认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蕾切尔·卡 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六十、七十年代大规模的群 众环保运动的浪潮,引起了欧美国家的重视,开始就工业文明对生态自然所造成的各 种污染和损害,进行监管及约束。八十年代,我国的叶谦吉就在学术界使用了“生态 文明”概念,九十年代,著名作家罗伊·莫里森在他的著作《生态民主》中,也提出 了“生态文明”概念,并列举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以期通过一些途径对工业文明 所带来的污染和危害进行节制。21 世纪,随着人们对生态危机的进一步认识,生态 文明也被广泛关注,一些国家也纷纷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生态、关爱自然,我国政府 则最早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从而使生态文明在 全球范围内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生态”及“文明”组合而成的。生态是指所有生物的存在状态及其 与它所处的生存环境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出现打破了生态以自在形式发展的方式, 把生态自然列入人类能够认识、实践的视野之中,就是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生态 共存的文明,通常是指人类在重新认真审视人类与自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及其关系 的基础上,遵循自然--社会--人和谐健康发展这一法则,积极改善和保护生态自然而 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与生态自然相调谐的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 种全新的形态,从横向来说,它是相对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且与其 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或一个维度;从纵向看,它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 的继承和超越。单与工业文明相比较,生态文明有其独特的要求,它既要求三大关系 的重新均衡,树立人--自然--社会同存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要求建立经济 社会、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可持续的、合理的发展观;也要求践行文明合理、低碳健 康的价值观;要求建立健全适度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关爱环境的体制机制。生态文 明可以说是人类和生态自然相调谐的最好状态,是关于自然--社会--人巨型系统中子 系统之间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其实质就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同 乐共生,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1.2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发展

  把“生态”与“文明”结合起来不单纯是学理思考,更有其实践基础。人的认 识随着劳动实践不断的由浅而深、由初级而高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也是在 我国的经济社会实践和环境保护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实践到认识到实践的过 程。

  2.2 低碳农村的内涵与特点

  当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时,经济发展就自然而然地与碳减 排挂钩。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全球气候显著 变暖,如果人们不采取进一步的减缓措施,未来全球碳排放将持续增加,这将有可能 使生态系统难以修复,引发不可逆的变化。因此,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也就成为目前人 类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就成了各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我国是 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的比例大,中国的低碳发展关键在农村,因此,建设低碳农 村就显得刻不容缓。

  3 生态文明与低碳农村的耦合逻辑关系

  建设低碳农村既是我国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 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农村有走低碳发展模式的空间,是我国构筑 低碳社会的重要区域,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低碳农村的基 础之维,需要以低碳农村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空间、具体的实践样式和切实的落脚点; 而低碳农村发展则需要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以生态文明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促进农 村生态自然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可以说二者在理论及实践上皆存在着一定的 耦合逻辑关系。

  4 我国低碳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国家 历年的环境质量公报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农村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已经威 胁着近 6.3 亿农民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客观的探讨和认识当前我国低碳农 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于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2,3,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赵金芬

上一篇: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 下一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智慧农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