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农业的管理模式、问题及战略对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22 10:34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呈现跨越式进步,现代化农业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应运 而生。智慧农业不仅有助于改造升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能,更有利于农 业生产的精细化智能管理,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但目前我国智慧农业还处于初步阶段,智慧农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 题: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缺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缺乏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支持:土地适度规模化经 营进程缓慢。因此,加快培育经营智慧农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强我国政府、企业和衣户通力合作,提高我国农 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智慧农业;信息化;运营模式;战略对策

  写智慧农业的论文还有互联网+下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产业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多样化红利,在如雨 后春笋般呈爆发性涌现。第二、第三产业都己呈现出了跨 越式发展的态势。但在我国工业现代化、现代服务型经济 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 分的农业,其现代化建设却比较缓慢,农业产值增长也相 对缓慢。在最近10年,三次产业构成中农业产值比例在 逐年缩减(图1),并且我国农业在当前发展中还出现了一 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农业粗放式发展导致资源环境 约束趋紧,产值效率较低,如我国目前的农业用水有效利 用率只有45%,而先进国家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高达 70%~80%“1;其次,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如我国 当前玉米供给过多,而大豆却出现短缺,高品质农产品更 是一直供不应求;农民依靠农业经营收入增长空间收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较大。为此,需要加快步伐寻找提 高经营效能的农业管理方法,快速解决问题,补齐短板, 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我国智慧农业的管理模式、问题及战略对策

  1智慧农业内涵与管理模式的运行

  1.1智慧农业内涵

  智慧农业,又称为农业中的智慧经济,是农业经营中 的高端的综合性顶层设计系统,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以 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 术,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的自动控制和智能感知,实现农 业生产的智能化、科学化以及智慧化。从传统意义上讲, 是在农业生产中综合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 信息分析、决策技术,通过多种类现代传感器节点设备搜 集信息以及无线信息设备传输信息,建立统一的集成数据 资源系统和科学管理经营体制【3】。从广泛意义上说,智慧 农业不仅包括智慧生产,还包括智慧流通、智慧销售、智 慧社区、智慧组织以及智慧管理等环节。本文只涉及传统 意义上的智慧农业生产方面。即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经营 主体通过该智慧农业系统设备远程操控、监管农业生产系 统,准确掌握各种作物、牲畜、水产的自然地理生长环境 及其生长动态,并进行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精细化操作 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智能化 水平、科学化水平、远程控制操作水平,实现了在时间、 空间上对农业产业中的生产物资、土地、劳动力等各种生 产要素的高效精准利用,即以其高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 精细化来实现了高效率、高回报、高收益p1。国外最成功 的三种现代农业模式(表1)包括: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 型,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土地、劳动力适中型。

  1.2智慧农业的运营模式

  智慧农业运营系统包括五部分子系统:(1)数据收集、 存储系统,是初始数据的根本来源,智慧农业监管运行的 起点;(2)数据传输系统,双向连接智慧农业生产系统和信息决策中心;(3)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属于数据中央 处理器,集合了智慧农业生产系统的全部信息,并集中数 据化分析、处理;(4)农业经营者的终端远程控制系统, 直接连接经营者终端和数据分析、决策系统,传达数据信 息,并接收远端操作控制指令;(5)执行控制指令系统, 智慧农业运行终端,实现智慧农业的最终执行部分,以达 到预期管理效果。智慧农业的运行过程(以农田大棚种植 为例)如图2所示,其五部分子系统间收集和传递数据信息、 执行决策指令。

  2发展智慧农业的优势及意义

  2.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智能管理,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效能

  首先,智慧农业生产应用了大量科学管理手段、互联 网信息设备以及自动化科学调控装置,极大地提高了农业 生产者的科学决策水平以及智能管理水平,降低了农业原 料的使用成本、管理生产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等,也有 利于实现农业生产低碳、节能、环保的目标。其次,智慧 农业生产实时智能化精准感知、精细化集成调节各种环境 因素,及时降低了自然环境影响生长的风险,防治了病虫 害,降低了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各种指标都尽量处 于生长的科学最优状态,提高了农产品生长的质量、农产 品品质和产量[61 o总之,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 化智能管理,提高了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最终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能。如表2列出的一些智慧农业生产示 范基地,生产效能有了明显提高。

  2.2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

  全溯源体系的建立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 建立一套有效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保障市场、 消费者知悉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 统便应运而生。当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已是许多发达国家产品生产的通用行业标准,也是世界产品质 量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已颁布相关法规,倒逼产 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 的信息贯穿从田间至餐桌的全过程的监管(图3)。其中, 农产品生产阶段的信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每一份农产品信息档案建立的最初起点,其来 源于智慧农业生产阶段。在智慧农业生产中,多源、多维 度实时精准感知的生产环境信息、作物的长势长相信息、 生产调控决策信息都以信息化方式精准记录、存储、管理, 都有利于以数据化、信息化形式溯源跟踪、监督管理农产 品生产过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时提供详细的 生产信息报告。如大成“姐妹厨房”的鸡采用智慧农业方式 养殖,所以其在国内市场销售的鸡肉产品及加工食品的生 产信息都可追溯到养殖场、饲养人、入雏与出栏时间、所 用饲料等详细信息,使得消费者可放心享用。

  3智慧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智慧农业生产系统包括:数据收集、存储系统;数据 传输系统;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农业经营者的终端远程 控制系统;执行控制指令系统。这五部分系统包括众多现 代化的先进技术设备,是智慧农业生产的基础支撑。如多 源遥感设备、视频检测设备、互联网无线连接设备、自动 洒水和施肥设备、自动控制光照和温度设备、自动播种和 收割设备等都是智慧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装备。但当前我 国许多地区的种养殖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农机更新换 代比较缓慢,以上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严重缺乏。2015年 底我国仍有68.4%的农村人口为非网民。大多农民仍凭借 经验和感觉以传统的方式施肥播种、人工饲养牲畜和水产, 生产效能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亟须更 新换代为现代智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8】。另一方面,智慧 农业生产需要的众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花费较多资金, 对于收入不多的农户来说,自有资金远远不够,单个农户 建设智慧农业生产系统的资金无力承担,资金缺口较大。 而且农业信贷周期短、额度小,与农业建设现代化、适度 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不相匹配,农村微观主体金融信用体 系尚未建立,金融生态尚不完善,互联网农村金融尚处于 探索阶段怕J,使得农户缺乏有效的资金筹集来源。

  3.2缺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智慧农业生产离不开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要实时关注 互联网上的农业资讯,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并做出 生产什么、何时生产、如何生产的决策。即智慧农业生产运 营需要既会操控现代化生产设备又懂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并有 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但当前我国农村的青壮年 大多都外出打工,真正务农者大多是留守老人及以照顾家庭 为主的妇女,没有智慧农业生产的思维,知识文化水平相对 不高,难以吸收、消化新技术,很难操作现代化的农产品生 产设备。由于我国当前城市生活条件、教育条件较好,农村 智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资金支持,一些具有 互联网知识和智慧农业思维的农民工和大学生,也很难返乡 带头发展智慧农业生产,而在没有带头人的引领下,农民也 很难真正了解智慧农业的生产优势,接受智慧农业生产思维。 如此恶性循环,我国当前缺乏参与智慧农业生产的复合型高 素质人才【9]。因此,一些地区的智慧农业生产发展因缺少具 有资金支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带头而一直搁置,农 民种养殖方式也很难迅速真正改善。

  4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对策

  4.1加快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建设资金

  第一,政府可直接统筹规划基础设施改建的方案,统 一建设标准,组织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工作, 有利于整齐划一的大规模协调衔接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的标准化。政府也可以直接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智 慧农业生产者根据需要更新改造自己的基础设施,有利于 基础设施的灵活建设。第二,拓宽智慧农业经营者的贷款 渠道。加快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建立,鼓励商业银行、国 家政策性银行推出支持农村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 贷款方案,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快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 的发展,推进互联网金融在农村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 的资金众筹作用,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支持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缓解巨大资金缺口的压力。第三,创新利用 农村智慧农业技术设施建设的新模式。如进行企业和农户 合作建设,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出资建设,建成后企业有一 定年限的合作经营权以获取收益,经营期过后,基础设施 归农户所有。或以农村集体进行合作建设,以参股、入股 方式共同投资建设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共同经营智慧农业 项目,以红利方式获取收益。

  4.2加快培育经营智慧农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首先,加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力度,使之具有智 慧农业生产的知识技能,成为智慧农业生产所需的复合型 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智慧农业生产建设发展。政府和相 关从事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可以联合定期组织培 训,加快培育智慧农业生产带头人队伍。也可以通过学校 针对智慧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专门设置相关教育课程, 培训出智慧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队伍。其次,政府和相关 企业帮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文化水平相 对较高、接受智慧农业思维较快的农民和毕业大学生返乡 接受培训来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帮助留守农民接受智慧农 业思维”01。最后,充分发挥运营成功的智慧农业基地的带 头示范作用,鼓励已运营成功的企业、农场积极吸收农民 参与,在实践中逐渐培育农民能够真正成为智慧农业生产 经营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 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2】张叶.智慧农业: “互联网+”下的新农业模式[J].浙江经济, 2015(10):56.57.

  [3】刘芳清,周克艳,刘宇,等.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政策的 思考[J].农学学报,2011(12):55.58.

  作者:葛晶

上一篇: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模式构建及评价 下一篇: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强化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