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18 11:13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东北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繁荣具有重大作用。现阶段, 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着相关政策不完善、资金投入不到位、经营过于分散化、技术人员缺乏、劳动力素质偏低等主要问题。为了促进东北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应当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优化现有的农村与农业组织结构, 加强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新业态。
关键词:生态农业; 农业合作组织; 品牌建设; 互联网+;
生态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它既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战略决策, 也是一种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发展生态农业有助于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繁荣。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拥有发展生态农业所需的优越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本文将在考察东北地区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以期对促进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和生态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关于生态农业的论文范文还有生态农业法治建设研究,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传统农产品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恶化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东北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 逐步发展以生态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
(一) 东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现阶段,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业领域, 随着目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部分中高收入群体对于生态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使得生态农产品的价格持续走高。以生态猪肉为例, 京东奢忆官方旗舰店所销售的生态猪肉价格通常是118元/斤, 大约将近是普通猪肉价格的9倍。由此可见, 发展生态农业既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也能满足部分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为全国粮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2017年, 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11875.5万吨, 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9.2%。然而, 现阶段, 东北三省商品粮生产仍然以传统粗放型农业为主, 农业产业结构中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和生态渔业的比重较小, 未能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当前, 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也导致了农业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在东北部分地区, 由于农民和农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 因而造成某些水体形成了高氮、高磷、高氨氮的富营养化水质, 出现了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严重土壤污染问题, 导致土壤中镉、铅等重金属超标, 使部分土壤丧失了封炭固氮的能力, 形成黏粒、板结以至于形成了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有学者就曾指出, “东北地区土地沙漠化面积为72280.6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2.2%, 而土地盐碱化面积33850.8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0.44%, 每年以1.4%~2.5%的速度正在发展。”[2]因此,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成为东北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 东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1. 从气候条件分析, 东北地区位于东经115°
30′~135°20′、北纬38°43′~53°30′之间, 属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 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同时, 东北地区日照时间比较长, 以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例, 三个省会城市的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2422.1h、2711.2h和2180.8h, 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这就有利于农作物夏秋季节的生长。而且,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 无霜期短, 能够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产生和农药使用量, 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 从自然资源禀赋的角度分析, 尽管东北部分
地区目前由于传统石化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导致了土壤污染问题, 然而, 东北地区土壤的基本面还是良好的, 尤其是东北地区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 总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 “黑土层厚达40~60cm, 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5%~7.5%, 全氮含量为0.15%~0.35%, 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 开垦40年后仍然稳定在30~50g/kg。”[3]
二、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 依托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丰富的土地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 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逐步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转型,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生态农业并没有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 政府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政策支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初期阶段, 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短时间很难获得广泛的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未来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转型方向, 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其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然而, 从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来看, 其农业支持政策主要针对传统农业, 尚未形成全面的、系统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生态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不完备。东北地区现有的农业财政补贴政策主要针对传统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 而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方面的财政补贴政策不足, 没有形成专门的有关生态农业财政补贴政策。2.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政策不到位。发展生态农业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需要学习并推广生态农作物的种养技术, 也需要在生态农业生产、加工、储运以及销售的全过程中持续性的投入所需技术等方面的要求。然而, 现阶段, 东北地区在相关方面的促进政策并没有全面形成和落实到位, 生态农业仍因缺乏技术的支撑而发展缓慢。3.生态补偿政策缺失。目前, 东北地区缺乏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有关的生态补偿政策, 农户、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因此, 东北地区迫切需要制定对符合环保要求的国有农场、农业合作组织以及龙头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生态补偿的政策。
(二) 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支撑。当前, 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由于农户、企业和政府的资金投入较少而发展不足。从农户的角度分析, 一方面, 由于农户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以及缺乏有关生态农业的理论和技术的知识, 因而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上;另一方面, 由于农户收入有限, 难以积累大量的资金, 因而限制了他们对于生态农业的投入。2016年,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分别为12880.7元、12122.9元和11831.9元, 其中, 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均低于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的12363.4元。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长期以来, 东北地区的农业企业多数以经营传统农产品为主, 而且在传统农产品的经营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易于获得较大的收益。所以, 其资金大部分都是投入到传统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中, 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投入有限。从政府的角度分析, 由于政府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尚未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 因而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农民教育培训以及农业先进技术等生态农业发展基本要素的资金投入上也存在着不足, 大部分的涉农资金主要投入在非生产性部门。这些做法挫伤了农户和企业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发展生态农业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必须从加强政府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优化现有的农村与农业组织结构, 加强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以及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农业新业态等方面来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 促使东北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 加强政府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创造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有为政府是在各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结构制宜地有效地培育、监督、保护、补充市场, 纠正市场失灵, 促进公平, 增进全社会各阶层长期福利水平的政府。[7]东北地区政府作为农业政策的供给主体, 应通过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进一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1. 政府的农业政策应当向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倾斜, 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碳排放方面的生态补偿资金。政府应积极出台与生态农业发展有关的财政扶持政策, 通过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力度, 鼓励并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并对实现碳排放减排目标的农业合作组织、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给予生态补偿, 从而调动企业和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2. 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农业生产与创新体系, 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培育服务。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在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 实现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 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可行的科技成果。[8]因此, 东北地区应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企业和农民生态农业合作社为主体, 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参加的生态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 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人才培育上, 东北地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引进与培育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面向全国吸引优秀人才, 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 优化现有的农村与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在东北地区, 除了分散化的农户经营模式之外, 现有的生态农业发展往往采取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生态农业企业+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在发挥村两委和基层政府作用的前提下, 优化现有的农村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结构, 有助于从组织上实现农村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 降低生态农业发展风险性, 提升农村整体经济效益, 保障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发挥村两委和基层政府的领导作用, 为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应当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加强生态农业的政策宣传和技术推广, 引导农民掌握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生产技术和销售模式, 保障政府有关生态农业的惠农政策最终落实到农户, 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在遵循平等、自愿、互助与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引导农民成立生态农业合作组织, 促进农民通过共同经营生态农业来提高经济效益。在条件成熟的地方,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促进分散化经营的农户重新组织成立生态农业合作社, 通过改善与规范生态农业合作组织的融资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增进其经营状况, 以此降低单个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性,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予, 林惠凤, 李文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农村经济, 2015, (7) .
[2]刘文新, 张平宇, 马延吉.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态势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 2007, (2) .
[3]王玉娟.东北生态农业分区及其发展方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年5月.
上一篇:淮安市洪泽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探析 下一篇:影响青蒜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探析高校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