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08 09:57
【摘 要】我国补习教育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其宏观因素(经济、教育、文化)的成因,也受其微观因素(学校、家庭、补习机构)的影响,其中“儒家社会—勤奋”模式、高经济回报率和教育逻辑的内在转变是其主要成因,各方利益是其本质成因;作为主流教育的“影子”,补习教育对学校、家庭、学生个体和社会公平等产生了负面效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应以“教育化人”为出发点,从补习机构、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进行治理。
【关键词】补习教育;学生减负;分类治理
2018年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对补习教育的主要形式——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治理。此举再次将“补习教育”置于教育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等利益各方的视域焦点。补习教育,作为主流学校教育的“影子与补充”,已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关注的教育形式。在补习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补习教育市场“乱象丛生”,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质量下降、教育公平缺失等问题。为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对补习教育进行治理。但学界对补习教育的界定尚存争议,其成因错综复杂,不利于对补习教育的有效治理。鉴于此,笔者对其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为我国补习教育的治理提供些许参考。
一、补习教育的概念界定
国外习惯上将补习教育称为“影子教育”。最早关于“影子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2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森与贝克(Stevenson&Baker)在对日本高中生补习情况的调查研究中首次提出“影子教育”一词,并将其界定为“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之外,旨在提高学生学业表现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随后,马克·贝磊(Mark Bray)对“影子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课外补习只有当主流教育存在时才会存在;它的规模和形态因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在几乎所有社会中,它受到的关注都比主流教育少;它的面貌远不如主流教育清晰可鉴。
二、我国补习教育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补习热潮向全球蔓延,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课外补习教育。在国内,从城市到乡镇,各类校外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当下,补习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甚至形成一种“流行的文化”。在利益链的推动下,补习教育逐步演变成为一个行业,加速了“教育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补习教育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其宏观因素(经济、教育、文化)的成因,也受其微观因素(学校、家庭、补习机构)的影响。
三、我国补习教育的负面效应
作为主流教育的“补充”,补习教育在功能上弥补了主流学校教育的某些不足:培优补差,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建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与此同时,作为主流教育的“影子”,补习教育对学校、家庭、学生个体和社会公平等产生了负面效应。
(一)补习教育对学校的负面效应
与“学生减负”精神相违背的补习教育影响了主流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补习教育可能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冲击主流学校教育进度、降低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信心、以“拔苗助长”的形式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其次,在允许公立学校教师为自己的学生提供课外辅导的情况下,补习教育会滋生教师的“腐败行为”,使教师通过降低课堂教学质量的方式增加班级学生对自己从事的补习教育的需求。最后,补习教育通过培优补差的形式,可能扩大学生间的成绩差距,使那些未参加补习和获得较少补习机会的学生陷入成绩较差、自我价值意识较低的困境。
(二)补习教育对家庭的负面效应
补习教育增加了家庭的额外教育支出,对于经济条件相对不佳的社会底层家庭影响尤甚;同时,补习教育滋生了盲目攀比心和从众心理,加剧了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我国补习教育的治理建议
在陈学军教授那里,“教育是柔软的,以情感理解情感,以人化人”。基于陈学军教授的描述,笔者认为“教育化人”理念可以划分为“教育育人”“使人为人”“以人化人”三个阶段。“教育育人”阶段,即在接受教育初期,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使人为人”阶段,即通过教育将自己培养成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后,个人继续学习与自我培养的过程。“以人化人”阶段,即在将自己培养成“成功人士”的内在修养提升的同时,以自己带动并帮助他人进行自我培养的过程。换言之,与“教育育人”“使人为人”的“化自己”不同,“以人化人”侧重于“化他人”的过程。教育应以“育人”为出发点,以“化人”为其最终归宿。基于此,教育应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出发,坚持学生本位逻辑,实现“真正的人”。
作者:钱鹏图
上一篇: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 下一篇:六种“步伐”走好课后服务之路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