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的生命意象及其营造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6-28 08:55

  [摘要]混合教学的理解及其设计,见仁见智,结论繁多,但普遍存在忽视本能直觉,旁落“心灵涌动”,流于知识客观化,疏于求知欲唤醒等远离教育生命本质的弊端​‍‌‍​‍‌‍‌‍​‍​‍‌‍​‍‌‍​‍​‍‌‍​‍‌​‍​‍​‍‌‍​‍​‍​‍‌‍‌‍‌‍‌‍​‍‌‍​‍​​‍​‍​‍​‍​‍​‍​‍‌‍​‍‌‍​‍‌‍‌‍‌‍​。如何呈现主体直觉、想象奔涌、创造绵延等无法言说的生命意象,是混合学习设计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就目标诉求而言,混合教学之生命意象及其营造,须树立自由生长的目的观,心灵交融的师生观,知识流变的课程观,培植“土壤”的方法观​‍‌‍​‍‌‍‌‍​‍​‍‌‍​‍‌‍​‍​‍‌‍​‍‌​‍​‍​‍‌‍​‍​‍​‍‌‍‌‍‌‍‌‍​‍‌‍​‍​​‍​‍​‍​‍​‍​‍​‍‌‍​‍‌‍​‍‌‍‌‍‌‍​。就实践路径而言,混合教学之线上教学设计,要组织与呈现有营养的知识,激发探究性活动,可促进自我评价反思;混合学习之线下教学设计,需提供成果展示、经验陈述、合作交流与学习总结的欲望、机会与空间;最后,以教育之爱与自由审美融摄线上与线下空间,促进个体的诗性生活,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

  [关键词]混合教学;生命意象;线上教学设计;线下教学设计;线上与线下融摄

混合教学的生命意象及其营造

  一、 引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确定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马婧等, 2019)。随着步入“互联网+”时代,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科技力量,MOOC、MOOR、SPOC等在线网络课程不断涌现,“课堂革命”如火如荼。笔者虽然同其他学者一样,坚信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被完全摈弃,混合教学将成为必然。但是,智人科技持续进步,不断将教学高度抽象,置其于理性的技术时空中,学习者身体越来越不在场,教学形式日益陷于脱离生活的畛域,使“现代文化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尤瓦尔·赫拉利,2017)。混合教学绝不是只停留于对传统课堂的补充或叠加,也不是在线学习与线下教学两张皮的分离,而是对生命与教学环境相融性的重新思考与设计,使在线自主学习与线下教学环境融摄联动,使生命与整个教学世界构成交融统一的整体,使教学呈现主体的顿悟、建构与创造的生命之象。这是本文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 混合教学的多元理解及其问题

  混合教学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而逐渐形成的概念。学者们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见仁见智,结论繁多:第一,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混合。何克抗认为混合教学就是将在线学习和传统学习的优势相结合,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何克抗,2004)。柯蒂斯·邦克(Curtis Bonk)将混合教学定义为“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詹泽慧等,2009)。欧雷(Orey ,2006)从设计者和学习者的角度考察了混合教学的本质,认为混合教学是通过整合面对面学习和网络学习,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对学习的拓展。玛格丽特·德里斯克尔等(Margaret et al. ,2000)强调,混合教学是多种网络化技术和教学方法与面对面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第二,不同学习模式的混合。李克东等(2004)坚持认为,混合教学是不同教学模式的混合,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线环境与课堂环境、不同教学媒介的混合,包括“在线案例教学+课堂面授;在线探究学习+课堂面授;在线协作学习+课堂面授;在线任务驱动学习+课堂面授”等四种典型的类型(孙众等,2015)。第三,学习环境的混合。田富鹏等(2005)视混合教学为学习环境的混合,其所构建的环境充分整合了数字化学习与传统学习的优势,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学习环境。杨宗凯提出,混合教学环境十分丰富,是支持教学资源共享和混合学习的典型模型,其教学环境需要把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相结合。第四,学习方法的混合。辛格(Singh et al.,2001)声称,混合教学是采用不同传递方法,以降低成本和优化输出的学习方式,即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对象,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学习收益。凯文等(Kevin et al.,2013)对此十分认同,强调混合教学就是运用两种及以上的教学方式,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习者的过程。除传递知识外,它还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功能。

  综上所述,混合教学概念内涵丰富,甚至将各种教学模式、环境与媒介技术杂糅,涉及的要素系统全面。但是,它缺乏生命意象,未能很好地从主体本能、内在、直觉、创造等生命意义角度,寻找混合教学的内在本质。以上诸多理解均是从生命外的层面——如技术、模式、知识传授方式等要素,探寻混合教学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这显然远离了教育的本质。第一,忽视本能直觉的意义。正如柏格森(2012)在《生物进化论》提到的:“直觉能将我们的意识导向生命幽深的内部。所谓直觉就是衍变为无功利心而又自觉的本能,他能够反映和无限扩大它的对象。”直觉是生命本能最直接可感的呈现形式,目前的混合教学设计,很少关注直觉要素的植入。第二,旁落“教育是心灵的涌动”之意蕴。学科知识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心灵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欢喜,及其引发的思考、想象、创造与经验的沉淀。以上有关混合教学的理解忽视了心灵的自然感悟与交融,割裂了生命本能的自由绵延,只能在生命的周围或表层打转,无力走进生命的深处(燕良轼,2009)。第三,流于知识客观化的弊端。知识场域不仅存在客观知识,还有对世界与意义主观认识与建构的主观知识,思维加工应在知识的客观表征与主观建构中实现。第四,疏于求知欲唤醒的教育功能。求知欲是生命内部自然产生的对知识的好奇与欲望。思维碰撞是求知欲的自然流淌,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亚里士多德的(2006)《政治学》说到:“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犹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三、混合教学之生命意象:目标诉求

  混合教学之生命意象,指在线上与线下学习空间融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呈现生命自由生长的目的观、心灵交融的主体观或师生观、知识流变的课程观、土壤培植的方法观,使混合教学呈现潜能绵延、心灵涌动与创造释放的生命气象(见图1)。

  (一)自由生长:混合教学的教学目的

  杜威、纪伯伦、克拉希里摩提等从生长隐喻(growth metaphor)出发,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有机体本能力量的自由释放,以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没有人能对你有所启示,除了在你知识的晨光中,那自己早已半醒的。那行走在圣殿阴影下、弟子群中的老师,他给予的不是智慧,而是信仰和爱。倘若他真有智慧,他不会令你踏进他的智慧之堂,而是领你去你自己心智的门口。”(纪伯伦,2005)混合教学的目的,正是使生命的创造力突破时空局限,自由释放,自然绵延生长,以寻求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二)心灵交融:混合教学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本就不应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应是一种共同参与互动活动的、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特点的生命存在形式(米学良,2005)。混合教学师生关系的主体能在教育过程中各安其位,自然齐等,造化孕育,成就美好。

  线上教学,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交往,是松散的、自然的交互主体,师生之间超越身份地位等障碍壁垒,在没有权力意识或学术霸权的环境中,以“符号”的形式进行对话。言说主体的心灵无限敞开,灵魂的交融将生命的本能发挥到极致。不同于线上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身体不在场的教学特征,线下教学是身体在场的交往、对话与合作学习,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占有;它超越传统课堂囿于主客体对立地位的思维范式。个体生命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独特性得以充分发挥,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和谐共存(朱玉芳,2014)。

  线上与线下教学中,师生虽处教学过程的两极,但真正呈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行为,它们皆是对方的反映、认识、转移和升华,正如巴赫金描述的,“整个存在同等地包容着我们两人”,即“我”和“你”或“你”和“我” ……,任何存在都是唯一性的(钱中文,1998)。这种关系使“我”与“你”的个体存在得以充分体现,行为相得益彰,灵魂互感融摄。

  四、混合教学的生命意象的营造:变革路径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其教育价值信念体系指导下的教学技巧艺术的全部意义,是教育价值与技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徐超富等,2010)。笔者以混合教学生命意象的目标诉求为指引,通过彰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生命意象,在混合教学中实现教育价值与技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帮助个体生命绽放于混合教学之爱与美的氛围之中。

  混合教学不是上述任意一种形式的简单叠加组合,而是线上线下结合且互相融摄,才能构成完整的形式美。它遵循并服从了生命意蕴的价值取向,在面向“生命本身”的一番探幽勾玄中,以求彰显教学中生命之美。

  [参考文献]

  [1] 爱克曼辑录(1997).歌德谈话录[M] .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87.

  [2] [英]阿诺德·汤因比(2016).历史研究[M].郭小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日]北冈诚司(2002).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魏炫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56.

  作者:唐松林1,2段皎晖1罗碧琼2

上一篇:面向智能教育的三个基本计算问题 下一篇:基于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调查的供给施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