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6-18 09:27

  摘要:介绍了“早春鲜食糯玉米+夏玉米垣秋延鲜食糯玉米”一年三收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早春鲜食糯玉米、夏玉米、秋延鲜食糯玉米的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鲜食玉米;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江苏海门

  海门地处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东临黄海,南依长江,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平均气温15.6益,平均降水量1040.4mm,非常适合鲜食玉米种植,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853.33hm2。常见典型茬口为“早春鲜食糯玉米+夏玉米垣秋延鲜食糯玉米”一年三熟模式,种植效益极高。第1茬院大棚栽培早春糯玉米或双膜栽培糯玉米,种植时间在2月上中旬,收获时间在6月上旬,产量12t/hm2,售价6~8元/kg,产值8.4万元/hm2;第2茬院夏糯玉米,种植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时间在8月上旬,产量10.5t/hm2,售价2.5元/kg,产值26250元/hm2;第3茬院晚秋糯玉米,种植时间在8月上旬,收获时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产量10.5t/hm2,售价4元/kg,产值4.2万元/hm2。全年合计产量33t/hm2,产值15万元/hm2以上。

  关于鲜食玉米的论文范文还有庆阳市鲜食玉米生产现状与建议,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鲜食玉米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第1茬院大棚栽培早春糯玉米或双膜栽培糯玉米技术

  早春阶段气温回升慢,并且不稳定,常遇低温阴雨天气,对玉米的出苗、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大棚栽培或双膜栽培,可有效提高地温,增加有效积温,改善地下生态环境,提高秧苗素质,促使其加快出叶速度和生育进程,促进早熟,提早上市,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1.1确定播期

  早春大棚或双膜栽培一般在2月上、中旬即可播种。一是搭小拱棚、铺盖地膜后,用斜刀角将种子直接栽在肥料沟两边,后用细碎泥块封口保温,再搭小拱棚。二是开沟施足基肥,在肥料沟两边种子播种后铺盖地膜,再搭小拱棚,待种子出苗顶膜后再破膜。三是育苗移栽。即在其他大棚内培育苗床,育苗后移栽种植再搭小拱棚的一种方式,可根据农户的时间、劳动力、栽培技术等选择播种方式。

  1.2育苗移栽

  育苗方法有2种,一是营养土制钵育苗,就是冲泥钵子;二是基质穴盘育苗。2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泥钵子营养体大、保水性好、根系发达,但占地空间大、费时、费工、取钵运输困难,而基质穴盘育苗省工、省时、轻巧运输方便、醒棵快、成活率高。因此,双膜栽培育苗最好采用基质育苗。

  1.2.1苗床设置。搭一中棚,高1m左右,棚内做畦130耀150cm宽,在畦的中间做一温床,温床底部需平整,深度10耀15cm,宽度120耀125cm,长度视育苗的数量而定(采用128孔的穴盘,一般1m2的苗床可育苗600耀700株)。

  1.2.2营养土配制。准备一定数量的不带病菌杂草和虫卵、质地疏松的细土,拌在基质内作盖土用。播种时只要将基质加水拌匀即可,为防止营养土带菌,在使用前每500kg营养土内拌入200g多菌灵。

  2第2茬院夏糯玉米栽培技术

  夏玉米整个生长期正值高温、干旱季节,具有生育期短、生育进程快,抽雄前生长快、抽雄后灌浆成熟慢的特点,由于受特殊的气候条件影响,营养生长期缩短,易导致植株营养体变小,生产力不高,病虫害发生重等特点,一般在第1茬玉米收获前7耀10d播种,采用大行直接开行播种,重施基肥,早施穗肥,严防虫害的栽培技术。具体措施与秋玉米相仿。

  3第3茬院晚秋糯玉米栽培技术

  晚秋鲜食糯玉米栽培具有生育期短、生育进程快,抽雄前生长快、抽雄后灌浆成熟慢的特点,由于受特殊的气候条件影响,营养生长期缩短,易导致植株营养体变小,生产力不高,病虫害发生重且后期温、光降低变化较大。因此,其栽培技术对产量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

  3.1栽培方式

  秋季栽培生育期短,此时期温度高,并伴有台风、暴雨,播种一般宜采用免耕直播的方法。

  3.2播期安排

  秋季鲜食玉米种植的适播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过早,生长期处在高温高湿阶段,病虫害发生重,且植株营养体小,生产力不足,影响产量。播种过迟,8月10日以后播种可能后期受低温影响,导致籽粒灌浆不充分,不能正常收青上市而影响商品性与经济效益。

  3.3隔离种植

  为保持鲜食糯玉米特有的优良品质,防止其他玉米的花粉串粉,必须与其他玉米隔离种植。隔离方法有空间隔离、时间隔离。空间隔离即糯玉米种植与其他玉米种植的间隔距离一般不少于300m;时间隔离即糯玉米播种与其他玉米播种应错开播期15d以上。

  3.4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一般以5.7万~6.0万株/hm2为宜,在苗期应控制分蘖和小穗的无效生长,吐丝期应建立高光效群体,提高花后结实率。优化株行距配比,合理分配空间和营养面积,使其能最大程度地吸收地下营养,地上光照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小行种植,大行距1.1m,小行距30cm,株距22耀23cm。

  参考文献

  [1]杨明.甜玉米及糯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8)院61-63.

  [2]周精华,田祖庆,邓正春.湘北双季甜糯玉米富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研究,2015(增刊1)院748-749.

  [3]张春平.鲜食糯玉米特征特性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院38-39.

  [4]汪才莲,杨立英,刘兆生,等.双季糯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9(7)院1574-1575.

  作者:陆树平

上一篇: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集成配套及推广 下一篇:水稻机插秧与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