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6-11 08:40

  内容提要: 以农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困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加速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在农村渗透率的提高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业产业的商业模式正逐步发生变化。 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率先关注(移动)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集聚、挖掘农业大数据,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 (移动)互联网成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性手段。

  关 键 词: 产业互联网 现代农业产业 农业互联网 农业产业链 物联网

  当 2013 年德国提出工业 4.0,2014 年美国(GE)提出工业互联网,中国随后也提出产业互联网以及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等概念,互联网信息化正从面向个人用户应用和消费层面逐步向企业制造、运营各个层面渗透。互联网信息化的应用正在引起传统产业的变革,标志着产业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即运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无论是传统农业领域,还是教育、旅游、金融等服务业领域,都孕育着“互联网+”的机会,在实现“互联网+”规划的过程中,产业互联网将是核心。 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政府多次出台文件推动农业改革,鼓励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走向集约化。 同时,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在农村渗透率持续提高,农业信息化滋生成长的土壤风潮渐起, 逐步改变着农业产业的整个流程,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战略也从差异化战略逐步升级为平台战略和农业互联网战略。

产业互联网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一、产业互联网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在消费领域的渗透和创新速度逐渐由原来的爆发式发展演变至较稳定的快速成长。 而同时实体经济整体依然处于信息化不足的粗放型发展状态, 互联网的渗透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 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起步较发达国家晚,而互联网化的滞后却并不明显,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方面相对超前。 构建重要资源的产业发展平台, 集合力量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在工业化、 信息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跨越进产业互联网时代是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保障粮食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而目前粮食安全仍面临对外依存度高、 农业数据缺失、农民老龄化等多方面问题, 保障粮食安全已刻不容缓。

  1. 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 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内粮食需求日趋多样化,工业等方面的用粮也日益增加。 粮食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同时受价差驱动, 我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加,2014 年,我国大豆国内需求 8700 万吨,其中 7500 万吨来自国外 (主要来自美国、 巴西), 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达80%;食糖消费约 1400 万吨,其中国内产量 1100 万吨, 进口量达 400 万吨, 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达25%;棉花消费量近 640 万吨,产量预计在 515 万吨,进口量约 130 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 20%,综合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 95%的红线。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需求中长期规划纲要》预测,到 2020 年我国粮食缺口可能达到 3250 万吨。

  2. 农业人口占比过大 ,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耕地面积却在逐渐减少,人多地少的局面更加恶化。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4年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 45.6%,而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占比普遍较低,例如美国仅有18.6%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 与之相伴的是,2014 年中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22 公顷,大 幅 低 于 美 国 65.2 公 顷 的 水平,甚至低于世界平均 1.1 公顷的水平, 显示了中国土地分散,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的农业发展现状。

  三、农业产业正进行全面深化变革

  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深入, 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形成,对应新兴的市场主体,农业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方式, 能够将农业生产、流通、市场、交易连成有机整体,促进农业经营网络化,重塑农业产业的商业模式。 (见图 3)

  1. 以加速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2014 年 11 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文件要求在登记确权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改革是继金融改革、国企改革之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三权分离(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是农业改革的一项重大实践,中国农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一场全面变革。

  2.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的经营主体变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在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人员的减少,以及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 将推动经营主体的变革,未来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现代农业企业将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力量。中 共 十 八 大 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 式 规 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 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 的 新 型农业经营体系。 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 业 转型,必然需要更多兼具市场经济 意 识 和农业技能的 高 素 质劳动力 , 需 要 有 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民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这些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国家在政策及金融方面的支持,将进一步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 政策支持方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全提出要“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金融支持方面,2014 年 2 月,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要求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彬:《产业互联网重塑传统产业链》, 《人民政协报》2014 年 12 月 23 日第 5 版。

  2. 杨长福、 张黎:《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农业现代化》2013 年第 9 期。

  3.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2015 年 3 月 12 日。

  4. 吴立:《互联网时代农业企业转型与变革》,《银河证券研究报告》2014 年 12 月。

  5. 王静慧:《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中国市场》2014 年 6 月 18 日第 3 版。

  6.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 年 11 月。

  作者:李国英

上一篇:如皋市鲜食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下一篇:大数据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