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6-10 09:47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是一种严密的、全面的、自我反省的思维​‍‌‍​‍‌‍‌‍​‍​‍‌‍​‍‌‍​‍​‍‌‍​‍‌​‍​‍​‍‌‍​‍​‍​‍‌‍‌‍‌‍‌‍​‍‌‍​‍​​‍​‍​‍​‍​‍​‍​‍‌‍​‍‌‍​‍‌‍‌‍‌‍​。它使思维明晰化并促进思维向前推进​‍‌‍​‍‌‍‌‍​‍​‍‌‍​‍‌‍​‍​‍‌‍​‍‌​‍​‍​‍‌‍​‍​‍​‍‌‍‌‍‌‍‌‍​‍‌‍​‍​​‍​‍​‍​‍​‍​‍​‍‌‍​‍‌‍​‍‌‍‌‍‌‍​。当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更加开放而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思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质疑法、辩论法和讨论法来培养。

  【关键词】课堂;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关于语文的论文范文还有学语文论文发表费用,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当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存在着这样的思维状态:满足现成答案、被动顺从教师、对问题不求甚解、对结论盲目附和……这与日常教学中学生习惯听教师讲授、一味信标准答案有很大关系。多年来,教师教学时常常让学生死记知识要点和标准答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当下,国内外教育越来越多地关注、重视批判性思维,不少国家都认为它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

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批判性思维的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近义词是“独立思考、理性思考、逻辑思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罗伯特·艾尼斯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它决定了人应该信什么和做什么。”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是人们为选择信什么(知识、信息、观点、理论等)而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的高阶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慎思明辨的能力,是对历史现象和现实现象持有一种审视、分析、联想、鉴定的思维方法,它要求人们具备求真、求知、开放、公正的思维品质。

  实质上,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是一种严密的、全面的、具有自我反省特征的思维。它并不是简单的批评和挑剔,更不是否定一切,它的目的是使我们的思维条理化并促进思维向前推进。

  与其他认识活动相比,批判性思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反思性。在思维过程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会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并反复验证业已拟定的结论,进而作独立的思考和个性的判断,不为情境性的暗示所左右,不害怕与群体意见相左,也不会人云亦云。二是严密性。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都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绝不会草率地分析、仓促地评判。他们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晰,方向明确,会透过表面现象,不懈地探索事物的本质。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情形中,能分清主次详略、明确先后顺序、梳理因果关系,从而在证据充足的条件下推导出结论。三是全面性。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公正客观的审视,不会断章取义或以个人的爱好来加以取舍,进而摆脱主观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他们会不断地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结论等加以审视,看其符合事实与否,解释合理与否,根据充分与否,分析全面与否,然后再决定采纳或拒绝。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路径

  1.引导学生在“可疑之处”勇于质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要让他们能够做到:不论是别人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观点,都要敢于或勇于多追问:“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么说?”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阅读姿态由传统的欣赏者姿态引向解读者姿态,这是提升思维品格的一大突破。

  比如,在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黛玉关于“可曾读书”的回答前后不一致——回复贾母时说“只刚念了《四书》”,而应答宝玉时却变成了“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笔者适时地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黛玉面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前后不一致呢?是她在说谎吗?学生展开了讨论:有学生说黛玉回答贾母时是因为初进大观园,不想被众人瞧不起;有学生说黛玉回答宝玉时是因为知道宝玉不喜欢读书,故意投其所好;但有学生立即反驳说如果说黛玉要投宝玉所好,贾母当时也在场,按照常情,初来乍到的黛玉要想在贾府立足,即便要讨好也该讨贾母欢心才是。

  讨论至此,笔者启发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找黛玉“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来龙去脉”,终于找到了缘由,即贾母回应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说过的女儿家“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几句话。学生终于恍然大悟。其实黛玉表面上回答了宝玉的问话,实际上是对先前回答贾母问话时自己“不小心失误”的“有心弥补”,由此可见,黛玉初入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于有疑处质疑”的示范,无疑是对学生今后阅读文本时逐步做到勇于质疑的一种鼓励。

  2.组织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批判自己观点”以及“批判对方观点”的思维习惯。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学习搜集资料,分析不同判断、结论的好坏,最后综合判断,选出自己认为的最好的判断、结论。当然“批判”不能与“指责”“诋毁”“谩骂”等同,所谓“批判”,意味着双方平等的交流,是一种平行、平等、民主、真实、积极的交流。

  比如,在学习完苏洵《六国论》一文后,学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作者苏洵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如果用传统的教法来衡量,这样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似乎应该完成了。但是这样的课文教学,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做得还很不够。于是,在常规教学流程结束之前,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结合你所了解的战国时期的历史,你认为六国灭亡只是由于“赂秦”吗?苏洵为何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热烈讨论,纷纷“引经据典”,从历史书籍,谈到武侠小说,甚至说到相关的影视剧。

  此时,笔者将苏轼的《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印发给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提出问题:六国的灭亡原因真的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连苏家父子三人也是各执己见,你又如何看待他们三人的观点呢?你到底认同谁的观点呢?接下来的一节课上,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三位作家文章观点的认同情况组成三个“阵营”进行辩论。在“唇枪舌剑”中,大家对自己的观点和对方观点都进行了更理性的思考,对六国灭亡的问题也就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了。可见,这样的一堂辩论课,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无疑是很有益的。

  作者:陆瑢

上一篇:关于英语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建议 下一篇:数学课本习题在高三复习中的价值再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