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6-08 08:19
摘要: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任何情况下,粮食安全都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完善粮食流通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粮食储备的含义及我国的粮食储备格局,分析了健全粮食储备的意义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指出了当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粮食储备粮食安全粮食储备格局
1.健全粮食储备的意义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世界的和谐与稳定。我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左右的人口,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依赖粮食进口,决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实践表明,保证粮食安全,通常是通过国内粮食生产、进出口和合理储备来实现的。国内粮食生产的增加可以避免粮食进口带来的风险,但其自身也存在波动风险。因此,对突发的粮食短缺而言,粮食储备是避免粮食短缺的有效手段。
2.粮食储备的含义及我国的粮食储备格局
2.1粮食储备的含义。粮食储备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最低粮食库存”的概念。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储备的概念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其定义为: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称作“结转储备”或“缓冲储备”。粮食储备包括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两个部分。周转储备主要是为了克服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与粮食消费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后备储备通常用来补救因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应不足,或者用来平抑社会所无法承受的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即为们通常所说的吞吐调节。从粮食储备经营或管理者的目标看,周转储备主要追求的是效率目标,而后备储备主要追求的是安全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策上严格区分周转储备和后备储备,是确保粮食储备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
2.2我国的粮食储备格局。1990年,国家建立了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第一次包括了专门用于调节市场供求和平抑年际间粮食波动的后备储备,这标志着中国粮食储备体系朝着现代储备制度迈出了决定性和上步。现阶段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四个部分:①战略储备(“506”);②备荒储备(“甲子粮”);③后备储备(专项储备);④周转储备(商品储备)。国家储备粮油所有权、动用权属于国务院,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擅自动用。国家储存在各地的储备粮油,必须服从国务院统一调度。
3.粮食储备体系存在的问题
3.1多头管理中央储备粮。目前,储备粮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运转程序复杂,很难根据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反应。当市场形势发生变化需要有关部门安排储备粮收购和抛售时,部门之间往往因利益冲突或判断偏差而运行迟缓,势必错过最佳的操作时间,影响调控效果。
3.2各级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我国实行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中央地方储备影响市场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导致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行为偏差,特别是当粮情突变时,地方与中央往往很难做到利益兼容。中储粮主要用于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而地方粮食储备是平衡全国粮食供求的第一道防线。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省份还没有达到国务院提出的“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储备标准。而且,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目前在库点布局上缺乏统筹考虑,储存品种结构没有明确分工。现行政策和实际操作办法难以使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形成协同配合机制。
4.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的措施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稳定,我们要充分认识粮食储备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中央储备粮管理制度不动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世界粮食储备规模不断减少这一世界性趋势中把握未来,认真研究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的现状与潜力,敢于和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在确保战略储备的基础上,优化储备粮结构,建立合理的中央粮食储备规模,积极探索储备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储备粮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具体讲,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看,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十分必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通过储备粮的吞吐,保持市场粮价总体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是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调控粮食供求的重要手段。
4.2逐步调整储备粮的主体。中央——地方分级的粮食储备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调节粮食市场、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粮食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央调控能力和调控手段的进一步加强,实行分级粮食储备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因此,需强化中央储备,削减地方储备。将粮食储备过度分解给地方政府,很容易导致粮食生产的非专业化倾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粮食均衡点比在一省、一县内寻找更合适;地方储备是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一个结果,随着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力口强,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体制背景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况且也不能确保地方储备和中央储备粮的运作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央储备的功效。因此,应调整省级粮食储备规模,大幅度收缩县级储备规模,逐步形成中央一级粮食储备体系。为此,在粮食市场化过渡时期,可先保留部分地方储备,防止区域性粮食市场的波动。随着粮食市场体系的完善,逐步减少地方储备,或将地方储备并入中央粮食储备。
参考文献
[1]《粮食战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2]2008年5月《中国新闻周刊》
[3]2006年12月27日《经济参考报》
[4]200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张宝利
上一篇:大连市邮轮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下一篇:抓好英语基础教学,获取大面积“丰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