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5-05 09:20
摘要:从供应链的视角全面考察学术期刊论文的生产利用过程和周期。统计分析发现构思写作周期、出版发布周期和引用周期分别占总周期的12%、49%和39%,出版发布过程中84%的时间消耗在无效的等待中,对整体而言有效利用的时间低于60%。发稿需求过多,期刊版面供给过少是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出现滞胀和拥塞的根本原因,而供应链上下游各主体之间低效的协调是导致时间利用率低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期刊;学术论文;供应链;周期
1研究背景
知识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加速老化,加强信息资源的生产利用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2008年纳米科学与技术类52种SCI源刊的集合被引半衰期(AggregateCitedHalfLife)短至3.7年,材料科学与生物材料类20种SCI源刊的集合被引半衰期则为4.7年[1],本文所列几种管理学期刊的被引半衰期平均值为4.2年[2]。据有关学者估计,学术科技文献如果延迟发表1.5年至2年,其价值将丧失30%以上[3],对于作者的科技发现、发明优先权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4]。而另一方面,学术期刊论文的生产、出版与利用周期过长,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管理学部认定的9种A类期刊的统计发现,出版时滞最长约为859天,平均出版时滞为504天。可见,加强对学术期刊论文的生产利用流程及周期的认识与管理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2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梳理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的运作流程,统计各环节的工作周期,以此理清生产利用各流程环节上的时间分布,找到无效的时间损耗过程和瓶颈环节。所以,周期统计着力于弄清楚总时间在各流程上的分配比例。此外,由于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同一学科、期刊层次不同,其生产过程、周期差别也很大,笼统的统计效果不一定好。故而,将考察范围缩小至一个学科、一类期刊、涉及少部分作者的窄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上。选择NSFC管理学部认定的9种管理学领域A类期刊2007、2008年发表论文作为样本。本文主要关注普通论文的生产利用过程与周期,短评、快报和增刊论文在出版速度和出版规律上与普通论文差异较大,所以不将消息、增刊类论文作为考察对象。期刊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数据来自CSCD[2]。文中各项数据资料没有特殊说明的均来自中国期刊网。
3流程与周期
3.1流程分析
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的运作主体主要包含4个:作者(信息生产者),期刊社(信息出版与发布者),信息服务机构(在线学术数据库,图书馆),读者(信息利用者)。论文的生产利用流程如图1所示。按照运作主体及其功能范围,将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分为4个阶段:生产过程,出版发布过程,数字信息服务过程和利用过程。其中从出版到用户检索有两条路径:其一是期刊纸质版本经由图书馆或订阅者而利用;其二是纸质版本出版后再发布电子版本,然后经由数字信息服务商的服务系统,被科技工作者检索利用。后种方法目前被更广泛地使用,电子发布时间为期刊社所控制,期刊社通过调整学术论文电子发布的时间以保证纸质版本的订阅量。为了维持足够的订阅量,杂志社会设置一个较长的电子发布时间,对于本文所考虑的均是具有较大的订阅量的核心期刊,统计发现电子发布延迟时间均长于通过图书馆渠道获得期刊,故而,这里认为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的关键路径(CriticalPath)经由电子发布到达利用环节。此外,目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选择使用在线数据库,而不是订阅或者利用图书馆期刊开展科学研究,研究经由电子发布路径的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如图1所示,
3.2周期阶段划分
对于数字信息服务过程,自动化程度和实时性均很高,相对其他环节来说时间损耗少,故而后文对此环节不作重点考虑。生产利用周期主要考虑以下3个阶段:写作周期,出版发布周期和利用周期。具体如图1右部所示。1)构思写作周期。包含构思、收集资料与写作、投稿3个环节。构思过程包括对研究领域研究前沿的较全面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和发现研究的主题;资料收集阶段针对主题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写作阶段主观性很强,思路确定、资料充分的条件下过程较快;投稿过程中作者选择投稿刊物和稿件投递。2)出版发布周期,是指从收稿、出版到电子发布的全过程。包含审稿周期、发稿周期和电子发布周期3个主要阶段。其中审稿周期和发稿周期之和也即是当前被广泛研究的出版时滞。审稿周期指从收稿到录用的过程,包含初审、外审两个阶段,有的包括返修过程,甚至多次返修。发稿周期包括组/校/印阶段和等待出版阶段,组/校/印阶段耗时较少。
4讨论
4.1时间的有效利用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与3位期刊社编辑人员就具体各个环节时间的有效利用进行了讨论,情况如下:1)构思写作阶段。此过程主观性较强,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且其时间不易压缩。而投稿过程却是可控的,由非质量因素所导致的退稿会大大拉长文章的投稿周期,这种退稿的作用是无效的,导致这种无效投稿的根本原因是编辑部与投稿者之间沟通的缺乏,不管是书面形式还是其他形式。姜瑾秋等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投稿过程中“不符合本刊报道范围的退稿”也占整个退稿的8%[14]。一般认为首投退稿后的二次投稿,时间会延迟1月以上。2)审稿阶段。初审过程一般只对文章的创新性、格式、主题、风格等作一个初步的把关,即使收稿量很多的编辑部,也可在14天左右完成初审;外审时间较难把握,不过对于本领域的专家来说,审阅一篇论文一两周之内就可以完成,也记为14天;部分文章需要退修,这一过程不易把握,与文章的修改幅度有关,据估计一般可在30天内完成;有效利用时间仅为60天,而上文统计的审稿周期为275天,可见审稿过程78%的时间是消耗在等待之中,主要原因是审稿专家都比较忙,延迟了审稿时间。3)发稿阶段。这一过程包含了组稿、校稿、付印等编辑出版环节,而在稿件确定的情况下,这些环节的时间需求不超过30天。进而得出此过程的无效等待时间为200天,占此阶段总时间的87%。4)电子发布延迟过程。这一延迟是无效的等待时间,可以通过协调数字信息服务商和期刊社之间的利益分配而得到解决。5)引用阶段。此过程包含利用者的知识发现、知识吸收和转化,需要较长时间,时间的利用效率较难估计。综上可知,出版发布周期中的时间利用效率很低,总共只有90天的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有效利用率为15%,85%的时间消耗在无效的等待过程中了。这里即使认为引用阶段和构思写作阶段的时间得到了完全有效的利用,对总体而言,无效的等待时间也占41%。
4.2延迟的主要原因
对于时间延迟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原因,如表5所示[14-16],其中也包括了笔者对部分杂志社编辑和论文作者的访谈。?
从提出的关键原因看来,多数指向其他环节或其他主体。资料收集及写作阶段时滞的原因指向上一生产周期的生产标准化与生产质量;投稿阶段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作者对期刊的情况、特征不了解,编辑部与投稿者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审稿周期的时间延迟原因更多认为是外审阶段和退修过程造成的,这也表现出编辑部与外审专家、作者之间的沟通不畅;发稿周期过长的主要原因认为是审稿过程的高通过率,这就表现为上下游流程之间的不协调;电子发布阶段是期刊社与数字信息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检索阶段的问题指向生产环节。由此可见,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各个主体、阶段各自为政,造成整条供应链高负荷、低效率运行。
5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3点主要结论:①发稿需求过多,期刊版面供给过少是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出现严重滞胀和拥塞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期刊的稿件录用率过低,发稿过程排队过长。发稿周期中稿件有200天在等待发表,即87%的时间是排队等待时间,属于无效的时间延迟,此环节即为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运作的瓶颈环节。②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时间的利用效率低。从整体上来看,41%以上的时间耗费在等待之中。③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上下游各主体之间低效的协调是导致时间利用率低的根本原因。上下游各主体缺乏有效地合作,交接处出现极大的“库存量”,这一因素是导致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低效的时间利用根本原因。发稿需求过大是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这一矛盾在中短期内不会得到缓解;而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内部原因导致的低效率却可以通过有效管理来加以解决。加强对出版发布过程管理和对引用过程的有效指导,是压缩整个生产利用周期,提高学术期刊论文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瑞兴.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时滞的基础理论与调节[J].编辑学报,1989(4):217-219.
[2]姜瑾秋,李欣欣,姜官凤,等.2002~2004年《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常见退稿原因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654-656.
[3]郑福寿.缩短学报出版时滞是当务之急[J].编辑学报,1993(3):157-160.
[4]陈禾,王强.缩短学报发表周期的对策[J].科技与出版,2005(1):53-54.
上一篇:有机农业蔬菜的种植技术分析 下一篇:我国重新犯罪研究的内容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