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30 09:37
摘要:农业新业态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产业创新和产业融合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业态的农业新型产业形态。当前农业新业态的“新”,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技术的进步、农业多功能的拓展以及新要素价值的凸显。依据农业新业态的产生路径,可将现有种类繁多的农业新业态划分为服务型农业新业态、创新型农业新业态、社会化农业新业态、内部融合型农业新业态和综合型农业新业态等5大类别。从生命周期阶段特征看,当前,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已走出萌芽期,进入到成长期的快速推进阶段。创意农业、阳台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则在积极探索之中,处于萌芽期。从地域特征看,农业新业态的发育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东部地区农业新业态发育较为充分,西部地区反应相对较慢,呈现东中西的空间梯度格局。大中城市周边成为推进各类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重点区域。整体上看,虽然农业新业态在我国已现多发态势,但普遍存在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监管缺失等问题。因此,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需进一步明确农业新业态培育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探索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业新业态市场监管与规范。
关键词:业态;农业新业态;农业多功能;生命周期;地域特征
业态,即产业活动的存在形态,是产业发展阶段和层次的外化体现。产业业态的推陈出新、新业态的发展演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步入新常态,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期,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使传统动能换发新活力,既是主动顺应变革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双赢的有效途径,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
1农业新业态的内涵与类型
1.1农业新业态的内涵
近几年,虽然国内对农业新业态的提法日渐趋多,但对农业新业态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借鉴零售业态、旅游业态等产业业态概念[12-15],从业态的原始定义出发,农业业态是指农业产业组织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将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多元要素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所呈现的形态。由于农产品的多元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通过不同方式的资源组合,可以催生出多种农业业态。
1.2农业新业态的类型
当前,农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农业发展理念不断进步,衍生出种类繁多的农业新业态,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本文依据农业新业态的产生路径,将现有农业新业态划分为5大类别(表1)。一是通过产业链的横向拓宽,产生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会展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阳台农业等服务型农业新业态。服务型农业新业态以发挥农业的服务功能为主,推动农业由一产向三产转变。服务型农业新业态的形成主要受市场消费需求的驱动,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教育、养生等休闲消费需求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休闲消费量的剧增,还包括休闲需求层次的丰富和个性化、高端化需求的增加,给服务型农业新业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二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向农业渗透,衍生出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应用等创新型农业新业态。创新型农业新业态的形成主要受技术创新驱动,新技术与农业的融合,落地产业化形成了农业新产业或新业态。
2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特征
新业态发展有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生命周期理论,业态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等部门监测数据,部分数据来源于《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1服务型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1)休闲农业整体进入成长期,未来市场竞争逐渐加剧,面临转型升级。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已形成整体发展态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基本为市场所熟知。休闲农业产品类型逐渐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利润呈加速增长。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的需求。今后一个时期,预计居民人均年休闲旅游将超过5次,估算得出全国休闲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80亿人次,与现阶段年接待规模22亿人次相比,休闲农业市场远未达到饱和,未来发展空间仍很大。由此推断休闲农业整体已经度过萌芽期,进入到成长期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休闲农业中,休闲农业的竞争将逐渐加剧,特别是在一些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休闲农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
2)会展农业增速放缓,市场趋向成熟,行业总体进入竞争整合阶段。会展农业的历史较长,自1959年全国农业展览馆建成起,标志着会展农业开始受到关注。目前,会展农业市场趋向成熟,进入竞争整合期,其特征有两个:一是农业展会数量增速逐渐放缓。根据农业部数据,2004-2008年我国农业会展经历了一个数量快速增长的“井喷”时期,每年新增农业会展活动近百个。进入到2009年后,农业会展数量增速逐渐放缓[16];二是行业竞争加剧,会展资源重组现象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停办的农业会展超过20个,其中近六成的停办项目举办届数不足3届。从增长潜力看,未来新开发的农业展会和农业节庆活动个数将较少,个数增速放缓,业态整体进入竞争整合阶段,更多的是对现有展会、节庆活动的整合与突破,打造会展品牌,增强展会、节庆衍生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等。
2.2创新型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1)生物农业已是新兴产业,整体上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技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由此形成了涵盖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疫苗和制剂等领域在内的生物农业。全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由2007年的30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50亿元,年均增速14%[17-18];生物农药销售收入由2008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21亿元,年均增速达38%,之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生物疫苗市场规模由2009年的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1亿元,年均增速22%。生物农业总体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增长快速平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明显的特点。但总体看,我国生物农业仍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未来生物农业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0亿元。
2)智慧农业处于由萌芽期向成长期迈进阶段,大多属于试点示范,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时间。从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和组织性方面考虑,智慧农业尚未真正实现产业化,具体表现在:一是尚未形成大规模的需求。受技术装备成本相对较高的制约,农民主动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没有产生成熟的市场。智慧农业目前主要处于项目支持下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阶段,真正有大量供需双方参与并自由交易的市场还没有最终形成;三是生产主体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目前国内大部分智慧农业装备制造厂家规模较小,且每家企业的产品各成体系,不同企业之间产品的配套性和互换性较差,产业标准化程度低[19]。
3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地域特征
3.1农业新业态发展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特征
新业态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业新业态发育越充分。在服务型农业新业态方面,东部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根据农业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名单统计,东部地区有149个,中部地区74个,西部地区45个,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空间梯度格局。在会展农业方面,农业展会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从大的区域上看,东部地区为农业会展举办的主要集中地区,而中西部间的差距不大,中部略高于西部。从省份上看,北京、上海、山东和广东等省市包揽了2009-2014年间的农业展会数量前三名。在创新型农业新业态方面,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高的科技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创新要素富集,具备新业态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在这些地区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发展较好。
3.2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城市差异特征
大中城市周边成为推进各类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重点区域。农业新业态本身是融合的产物,多处于城乡交融的地域,这些地域既有城市的功能,又有乡村的功能,属于农业新业态发育比较充分的地区。城市作为都市农业服务的主要区域,城市带来的人口集中为新业态提供了市场支撑。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规模越大和人口越密集的地区,消费者的消费服务成本越低,服务新业态的生产起点规模就越容易达到,并且为满足众多消费者的不同服务需求,农业新业态类型越多样。以业态发展相对成熟的休闲农业为例,2015年上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19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7%。成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175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7%。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40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1%。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收入50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0%。
4农业新业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4.1农业新业态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
创新型农业新业态创新能力不足。从整体看,创新型农业新业态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95%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18]。在产业化应用方面,生物农业企业多表现为小散弱,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在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上有代表性的领军企业。以生物育种为例,2012年我国前十强种子企业销售额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8%,而美国前5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世界前十强种子企业垄断了全球70%的种子市场[17-18]。服务型农业新业态个性化、高端化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与现阶段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少。针对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细分乡村旅游住宿产品,向乡村化、特色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满足顾客多元化需求的特色民宿、乡村酒店、房车营地等产品开发不足。此外,大多数休闲农业园区停留在观光采摘阶段,附加值较高的体验、科普、教育等参与性、体验型项目开发不够,难以满足游客对“教、玩”的需求。
4.2新业态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
大多数农民以土地流转、提供产品和作为产业工人等形式参与到新业态中,新业态经营参与度不高。以“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建立起入股分红、多次返利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能力强的经营模式还比较少,利益分配比例不尽合理的现象时有出现。以闲置农宅利用为例,由于农民对闲置房屋等财产的商业价值把握不够,对闲置房屋的估值不足,往往出现农民以较低的价格将闲置房屋流转,随着农宅商业价值的不断开发,农民开始认识到房屋价值低估时已为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将自己手中的要素资源参与到新业态的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对要素价值认知不足、法律意识欠缺等问题,确保农民的合理财产性收入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5促进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5.1明确新业态培育的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凸显新业态的产业引领性。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引领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愈发明显。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提高新业态的服务能力。以农业多功能拓展为主线,推动农业由生产向服务转型,引导农业新业态朝规范化发展,满足市场高端化、个性化需求。三是坚持城乡互促,提高新业态要素集聚力。通过城乡要素的有效流动,提高农业新业态发展活力,最终富裕农民。
5.2完善要素支撑的政策体系
农业新业态处于发展初期,是新生事物,离不开政府支持。在财政支持方面,建议对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给予财政倾斜支持,鼓励各地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财政资金入股等新业态资金扶持方式。以国家探索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为契机,加强对重点农业新业态的支持,以股权投资等形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新业态发展领域。将农业新业态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吸引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企业成功人士等进行新业态创业,给予相应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2):6-9.ChenXH.Upgradethetransformationofleadingenterprises,andPromotetheconvergenceofagriculture,secondindustryandthirdindustryinruralarea[J].ManagementandAdministrationonRuralCooperative,2015(12):6-9.
[2]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JiangCY.Newmeasurestopromoteconvergenc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secondindustryandthirdindustryinruralarea[J].ChinaDevelopmentObservation,2015(2):18-2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推动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4):3-28.ResearchGroupofChineseAcademyofMacroeconomicResearchandDepartmentofRuralEconomicSystemandManagement.Promotingtheconvergenc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secondindustryandthirdindustryinruralarea[J].ReviewofEconomicResearch,2016(4):3-28.
[4]孔祥智,周振.发展第六产业的现实意义及其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1):98-103.KongXZ,ZhouZ.Developingthesixthindustry:Practicalsignificanceandpolicychoices[J].ReviewofEconomyandManagement,2015(1):98-103.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佛山电商物流模式研究 下一篇:电商经济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