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程度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28 10:22

  摘要:产业升级是顺应国家供给侧改革战略的重要举措。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江苏省是中国发达省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以江苏省农业转型升级为对象的研究,不仅能探索江苏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同时也能对同类省份农业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产业升级概念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概念的回顾,探索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表现;其次通过对江苏省农业产业转型不同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江苏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是矛盾的;最后通过2000-2016年17年的数据对江苏农业产业转型进行多指标分析,得到江苏农业产业转型不断升级的结论。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江苏农业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当前改革的时代背景,农业发展也要在此背景下进行。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将农业生产强调以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注重满足消费者需求[1]。政府和学界都在积极研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本研究主要以江苏农业为研究对象,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展先进省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通过分析江苏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转型升级理论标准的回顾,分析了江苏省农业产业2000年到2016年的产业的转型情况,通过因子分析,衡量了江苏省农业产业转型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寻找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来源,以期为相应的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他省份农业转型之路提供借鉴。

江苏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程度分析

  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内涵分析

  产业升级内涵关注的是产业结构变迁以及与价值链理论的融合,通过各产业比重变化来反映社会整体产业升级的状况[2]。无论是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还是霍夫曼经验法则都是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证数据的验证,总结出来的规律,被普遍接受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开始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产值变动来看,第二产业产值会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会超过第二产业,最终产业比值会呈现“三二一”的顺序。这种产业升级理论是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角度考虑的,这些产业升级理论也是宏观产业发展理论。随着价值链理论的产生,学者们对产业升级展开进一步研究。20世纪90年代,Gereffi等学者首次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集中探讨了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关系,开启价值链思路下产业升级研究的历程。2003年,Gereffi又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和框架做出进一步分析,强调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重要性,认为产业升级直接表现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沿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的过程[3]。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微观生产要素层次,从微观企业层次研究产业升级问题,认为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带动了产业升级。Poon提出制造业企业升级就是企业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的过程。丁焕峰发现技术进步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要素因此会向该部门流动,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产业升级还包含为了提升在价值链中的相对竞争力而不断参与更有价值的经营活动,生产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或参与高附加值活动。产业升级促使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中的制造商迅速从装配工向外国买家全程供应转变,企业转向更有利可图和技术复杂的生产活动[4]。

  二、江苏省农业产业发展及转型分析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濒临东部沿海,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典型的人口大省,资源小省。江苏省人口密度较大,江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78%,但是江苏领土面积只占全国1.07%,耕地面积也只占全国的3.92%。江苏是一个经济强省,2016年江苏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同时江苏也是农业大省,2000年江苏农业产值占全国7.9%,这几年有所下降,2016年也要占全国农业产值的6.27%。江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9倍。从江苏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来看,江苏农业产业转型的趋势比较明显,不同指标衡量,结论不同。

  (一)江苏省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升级

  江苏省经济发展很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降低。江苏省农业发展也持续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值持续发展,但是农业(种植业)在农林牧渔产值的比重逐步降低,说明江苏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升级。相比全国情况,江苏农业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占比下降较多,说明江苏农业产业升级相对全国更快。

  (二)江苏省农业产业调整并不一定都表现

  为升级方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保障一个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江苏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水稻。经济作物价格较高,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作物具有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主要包括油料作物、棉花、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和其他作物。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江苏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占比70%左右,甚至粮食播种面积还有所增加。水稻和小麦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这两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0%左右,玉米播种面积不到6%,其他谷物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不到2%,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占比4%左右,薯类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不到1%。如果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粮经比和种植业畜牧业比两个指标是衡量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粮经比是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种植业畜牧业比指的是种植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由于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收益要高于粮食作物,所以,这两个指标下降说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从江苏省2000年到2016年这两个指标来看,这两个指标都是上升的。

  三、江苏省农业转型升级程度测度

  对农业产业转型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其中任何一个指标只能反映现象变化的一个侧面,显然,其结论具有片面性,有时甚至还会得出互相矛盾的结论[7]。因此,设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指标体系,应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本质内涵为依据,应以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江苏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为目标。为此,本文参照已有的文献,根据参考文献及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从反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效果的8项指标入手,建立了一套系统衡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指标体系。8个指标为:(1)粮经比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耕种面积比;(2)农产品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是农产品进出口总额除以农产品总额;(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4)农村就业人员从事非农产业比重;(5)农业总产值增长率;(6)种植业畜牧业产值比是种植业总产值比畜牧业总产值;(7)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增长率;(8)复种指数。

  四、结语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特殊的产业,其产业转型既要遵循一般产业转型的规律,又受制于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耕地底线问题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是农业产业转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本研究从多种指标综合考虑江苏农业产业转型问题,发现总体江苏农业产业转型是升级的,但是这种转型不是直线型升级发展,是波动发展的,2015年综合指标的值达到最高点后,2016年该指标又下降,说明单纯从所选指标出发,江苏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是持续发生的。从江苏农业发展政策看,政府要求在保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保障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和农业服务业,通过农业对外贸易,提高农业生产产值,提高农民收入。而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增长率指标在增长过程中波动较大,这类指标基本表现为农业发展的成果,随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类指标必然表现为迅速发展。要降低粮经比、种植业畜牧产值比等生产指标,从江苏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基本是不可能的。江苏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更应该依赖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科技水平的创新和运用,农业生产品种的改善,经济作物生产面积的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等方式,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最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和龙,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6(7):29-33.

  [2]丁晓强,葛秋颖.产业升级内涵及研究思路的文献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6-70.

  [3]张向阳,朱有为.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21-27.

  [4]丁焕峰.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6(5):95-98.

  [5]刘志金.农业的第二次飞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62-70.

  [6]李轶冰.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比较及启示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7]刘媛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及效果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4):71-85.

  [8]杨立勋,刘媛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测度及评价[J].农业经济,2013(1):12-14.

  [9]蒋兴明.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43-49.

上一篇:家具企业电商销售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农村经济建设规范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