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文献与常识 发表时间:2019-11-19 10:12
[ 摘要 ] 缺乏适合中国大蒜主产区的大蒜生产装备已成为制约中国大蒜生产的瓶颈。基于此,从单粒取种、种体方向控制、直立下栽和整机设计 4 个环节对国内外大蒜机械化播种技术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单粒取种和直立下栽环节已有较好的解决方法。在大蒜种体方向控制环节主要有机械控制和光电控制两种,其中机械控制对工作环境适应性更强,工作结构更简单,实用性更强。
[ 关键词 ] 大蒜;直立栽种;研究现状
关于大蒜的论文范文还有大蒜播种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0 引言
直立播种是中国大蒜传统种植农艺要求,研究表明,芽尖朝上播种可以提高蒜头质量和品质,可以使大蒜种体自动破膜 [1]。人工点播仍是目前主要的播种方式,需蹲下进行作业,劳动强度极大,且很难实现规范化种植,种植模式不规则是阻碍大蒜收获装备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提高大蒜生产机械化水平,形成大蒜标准化种植,实现大蒜生产全程机械化,首要环节是开发高效适用的大蒜播种装备。本文将从单粒取种、种体方向控制、直立下栽和整机设计 4 个环节对国内外大蒜机械化播种技术现状进行分析。
1 大蒜机械化播种技术研究
欧美国家大蒜种植多采用宽行距随机播种(行距:350~450 cm),农艺简单,机械化程度较高;亚洲国家大蒜种植多要求小行距高密度直立播种(行距:120~250 cm),农艺复杂,机械化程度较低,其播种技术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和日本 [2-3]。亚洲国家大蒜播种技术研究一般分为单粒取种、种体方向控制、直立下栽和整机设计 4 个环节。
1.1 单粒取种技术
大蒜种体体积大、易损且不规则,并且要求精量播种,所以排种器的设计非常关键。欧美国家排种器多采用转勺式,圆弧型取蒜勺均布在转盘一侧,当取蒜勺运动到取种位置时,取蒜勺在旋转挡块的作用下打开取种,并在扭转弹簧的作用下随即将其夹紧,多余的种子被毛刷刷掉,落回到种箱。韩国在排种器技术方面专利更多更有价值,主要排种器有勺链式、转勺式、振动式、切斜圆盘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勺链式排种器,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还广泛应用在播种其他块茎类作物如马铃薯、洋葱 [4-5]。我国学者针对地方大蒜特点对勺链式排种器进行了研究,如: 2007 年,中国农业大学金磊 [6] 以北京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横式取种勺和竖式取种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横式取种勺更适合大蒜取种; 2015 年,崔荣江 [7] 等以金乡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取种勺与蒜瓣形状的相互适应性关系,优化了横式取种勺的形状和机构尺寸参数。试验表明,在 v=0.25 m/s 时,单粒取种成功率为 95%,漏播率为 1.2%,重播率为 3.8%,能够满足大蒜单粒播种要求,表明在单粒取种环节技术已相对成熟。
1.2 大蒜种体方向控制技术
定向播种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按照一定规律将种子进行播种的一种播种方式。国内外学者对此已进行了诸多研究。日本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8] 利用种子与放置种子的平板之间的摩擦作用进行南瓜等大粒种子的方向定位;宁纪锋 [9] 等提出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玉米籽粒的胚部所在面和尖端进行识别,进行大蒜种体方向控制的方法;王应彪 [10] 等根据振动送料原理,提出了一种实现玉米种子定向排列输送的方法;杨艳丽 [11] 利用可以产生高频振动的定向送种盘经由特定的轨道,实现大粒种子定向。
2 结论
(1)欧美国家采用随机播种方式,已实现机械化播种;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满足国内大蒜种植农艺要求的播种机械产品出现,只是在单粒取种和直立栽种环节有了较好的解决方法;
(2)有关南瓜、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定向播种方法研究都与种子自身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思路;
(3)关于大蒜种体方向控制方法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机械方式相对电控方式,对工作环境适应性更强,工作结构更简单,实用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金诚谦 , 袁文胜 , 吴崇友 , 等 . 大蒜播种时鳞芽朝向对大蒜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研究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24(4):155- 158.
[2] 王小瑜 , 崔荣江 , 付乾坤 , 等 . 大蒜错位宽窄行种植方法试验研究 [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5,53(8):5-8.
[3] 崔荣江 , 张华 , 徐文艺 , 等 . 我国大蒜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 [J]. 农机化研究 ,2015,37(3):264-268.
[4] 谢洪昌 , 王德明 , 高立辉 . 我国大蒜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J]. 现代化农业 ,2012(1):47-48.
上一篇:“金乡大蒜”品牌发展路径初探 下一篇:大蒜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GC—MS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