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的构建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20 08:46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与促进农业模型发展,阐述了模型的重要性及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的需求,并以钟模型为例,提出了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近期、中期和远景构建目标,以期充分发挥模型在物联网和智慧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为多学科模型融合及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农业;物联网;农业模型;模型平台;钟模型

  近年来,对信息农业的表述发生了几轮更新,产生了数字农业、精确农业、智慧农业等多种提法¨‘41。但不论是数字、信息、精确还是智慧等,都包括了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反馈这几个环节¨“1。信息的获取和传输是为了对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和反馈,反馈又以分析为前提。获取、传递和反馈都是上述“各种”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都无法代替分析。模型就具有分析农业信息的作用。以智慧农业为例,在物联网框架下,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信息o”;可以基于多种协议通过各种网络传递信息饽1;还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无人机旧。…、机器人n“12o等设备反馈信息并实施调控。用人工方式处理物联网系统中的信息,既只能是经验性的,又将是繁重、低效而容易出错;而利用农业模型,不仅增强了机理性,而且使海量信息经过筛选、提炼、分析,最终有序地传送给智能设备高效地执行。因此,模型是赋予物联网以智慧和灵魂的有效方式,是上述“各种”农业的核心。

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的构建

  1智慧农业的需求

  以作物生产为例,信息获取中需要监测模型等;信息传输过程中需要传输模型等;信息分析过程中需要生长模型等;反馈过程中需要优化模型、调控模型等。以往这些模型往往各自分散。近年来,很多学者尝试模型与模型的耦合,提出了优化决策系统、知识模型和功能一结构模型等,也出现了模型和遥感、GIS等技术耦合的尝试。DSSAT(decisionsupponsystemforagmtechrIolo移砸msfer)㈣、APSIM(a画clllturalproductionsystemssimlll砒or)¨“、0RYzA2000¨纠等主流模型系统具备许多新特性,如生理生态过程的选择性模拟、多作物多模型联合收稿日期:2014—11—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171455、31201127、31471415);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子课题(编号:2013AAl02305一1);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3)3054]。作者简介:张文宇(1983一),男,江苏无锡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字农业研究。E—mail:research@wwery.cn。通信作者:曹宏鑫,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字农业研究。E—majl:caohongxin@hotIIl8il.c嘲。模拟、重复运行(聊枷s)和情景分析、多平台版本、并行计算和高性能计算、3s及物联网接口等。但这些发展都局限在某些模型之间或模型和少数技术之间,没有深层次改变模型的运行、输出以及和其他模型及技术的耦合方式。因此,需要一个以现代软件工程技术构建的、开放的、多模型、多技术耦合协同工作的“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

  2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建设目标(以钟模型为例)

  “钟模型”和CCSODS(cropcultivationalsimulation—opIi111ization—decisionmakingsystem)系统是我国最早的作物模型系统¨叫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发表推广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但要适应智慧农业对模型系统越来越高的要求,就需要将现有模型调整和扩充,将现有系统升级和重构,实现模块化、组件化、综合化、开放化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调整是指在充分领会作物栽培模拟优化思路的前提下,对模型结构进行微调,使之既符合作物生长固有规律,又可满足不同使用情景和人员、不同模拟尺度和精度等要求;扩充不仅指对作物类型和品种、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等的增加,还包括了增加经济、动物、安全等方面模型,以适应宏观尺度模拟;升级和重构是指用现代程序设计语言升级系统,用现代程序设计方法重构系统框架,使之具有较高兼容性、扩展性、可重用性和执行效率。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模拟过程封装为模块,将不同功能制作成组件,综合其他类型的农业模型,并为信息获取、传输和反馈提供高效安全接口,最终形成一个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为达到这个目标,具体可分近期、中期和远景目标3步。

  2.1近期目标

  近期主要是按照总体目标,构建模型和系统框架,并尝试用现代软件工程技术结合作物模型算法特性¨”,编写作物光温潜力模拟组件,形成以某作物为例的模型系统雏形。具体包括平台框架搭建和核心模型重构2部分。

  2.1.1平台框架搭建平台框架包括模型框架和系统框架2部分。模型框架可包括5个部分作物模块、环境模块、栽培耕作措施模块、灾害模块和其他模型组件(图1)。其中,作物模块可包括生长、发育、结构和基因模块;环境模块可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和养分等模块;栽培耕作管理措施模块可分栽培和耕作2个模块;灾害模块可分为病害、虫害、草害、极端气候、污染和其他灾害等模块;其他模型组件可包括其他植物、养殖、经济和政策等模型组件。

  2.2中期目标

  中期目标是在模型系统雏形基础上,面向不同人员(农户、农技推广人员、科研人员等)和终端(PC、浏览器、移动设备、智能控制设备、田间服务器等)的需求,形成一整套具有一图3面向对象的作物模块抽象模式(以冬油菜为例)定扩展性,且精确、易用的作物模型系统。分为如下4个方面:2.2.1模型本身的发展作物模型本身在不断发展一1,这一部分目标主要从科研角度出发,使模型更具机理性,具体包括:(1)引入环境限制。包括光、温、水、气、土、肥等,使模型更具普适性。(2)加入更多作物。包括常见的粮油作物和园艺作物,形成模型体系,也为耕作模式及连续模拟奠定基础。(3)引入栽培耕作管理措施响应。包括播期、密度、茬口、轮作、间作、套作等,对于特定作物,如水稻,还可引入旱育秧、机插秧、抛秧等,使模型切合当前生产实际,更具实用性。(4)利用最新研究成果优化各生理生态过程。如土壤养分循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使模型更具机理性。(5)功能一结构融合。如加入形态结构对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并将生理生态过程结果反映到形态结构上,实现作物生长模型的功能与作物形态模型结构的有机结合。(6)引入灾害的影响。如病害、虫害、草害、污染,以及极端气候等对作物生理生态过程及形态的影响。(7)探索基因建模。

  3结论与讨论

  随着农业信息学不断发展,智慧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农业物联网建设的不断提速,对模型模拟的精度、范围以及不同模型及技术之间的协作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或将成为模型开发和运用的新形式。他将以农业模型学研究为基础,向微观和宏观2个方向不断拓展模型模拟的生物、地理、时间尺度;以现代软件工程技术为依托,不断优化模型算法,将各种模型和技术融合为一个高效协同工作整体;以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技术为信息处理手段,不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以物联网技术为载体,不断多样化信息获取和反馈渠道,提供高效优质的各种服务,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设想见图4。应当指出,基于模型的智慧农业平台还处于设想阶段,其中多个方向已有较深入研究,但整个平台构建涉及多学科深层次的专业知识,需要各专业科学家共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亮之.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发展[J].计算机与农业,2001(10):1—3.

  [2]Mcb斌neyA,whelanB,AncevT,eta1.Futuredirectionsofprecisiona鲥culture[J].PrecisionA面cIlInlre,2005,6(1):7—23.

  [3]曹卫星,朱艳,田永超,等.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9):3955—3969.

  [4]曹宏鑫,赵锁劳,葛道阔,等.作物模型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7):3520—3528.

  [5]YongL,xiusL,DeGz,eta1.Themaincontent,technicalsupportande面rcementstrategyofdi垂叫a卵cIIIture[J].Geo—spatialInfo瑚atjonScience,2002,5(1):68—73.

上一篇: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播种机结构设计 下一篇:基于机器视觉判别瓜类嫁接苗成活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