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6 08:43

  摘要:生态农业建设是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发展的先行区和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生态农业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实践,必须在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动力支持、推进产业发展、严格依规管理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问题;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代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发挥自身的优势,打出自己的品牌,努力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是安徽池州发展的目标要求。池州是一个农业市。生态农业建设是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一、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蕴涵和实践逻辑

  (一)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蕴涵

  我圉生态农业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正式提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农业”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1996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得到广泛认同。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农业建设成为全国共识,标志着我们对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农业发展规律的自觉认知和深刻把握。

  (二)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逻辑

  从上世纪70年代生态农业概念提出以来,生态农业建设得到欧亚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实践,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广泛实践沉淀了对生态农业建342017年7月中设实践的认知与思考,总结和反思国内外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有助于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逻辑之一: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目标。农业的产业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决定了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生态基础。所以,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池州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40年来,生态建设一直是池州发展的主旋律。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池州就提出“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的口号,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近年来,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充分运用“旅游+”、“互联网+”,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创新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综合利用技术、农村新能源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推广运用,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概括而言,当前生态农业建设在科技支撑、动力支持、产业发展、依规管理等四个方面存在不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一)科技支撑方面的不足

  从池州的实践看,现有的生态农业技术多为传统技术的简单叠加或组装,技术创新和开发不够,一些农业技术创新大多也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技术创新、研究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见甚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一方面,公益性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人员老化问题突出,难以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经营性服务不完善,统防统治、工厂化育秧等还处于发展初始阶段,托管式、订单式、全程式等现代服务方式较少,且存在经营不够规范,组织规模小,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与动力,覆盖面窄,带动力弱等问题。

  (二)动力支持方面的不足

  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表明,构建生态农业建设的动力体系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生态农业建设基本上是靠政府行政推动,农民和业主自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生态农业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生态农业法律制度欠缺,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管制不到位,虽然开始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整治,但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必要的公共投入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支撑这项工作,使得生态农业建设的外部强制力不能很好发挥作用。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从政策看,多以管理引导为主,虽然包含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但由于标准低,政出多头,操作复杂,激励作用发挥有限。如池州有的乡镇对秸秆还田给予每亩10—20元补贴,农民机手不愿意。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从目前看,重点是对涉及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组织、技术和市场进行创新,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环境和有效支持。

  (一)强化科技支撑突出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新技术协同攻关研发、“最后一公里”的技术应用,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与农科教一体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新机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主导特色精品产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服务能力,特别是农业拔尖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扶持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发展,加快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开展农业管理人才、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二)强化动力支持

  从政府到农民都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调动和激发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政策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推动和拉动作用,一方面制定和实施从严的环境管制的政策法律,对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做法给予约束和制衡,一方面构建精准高效的生态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创新支持手段和方式,正向激励和引导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在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投融资体制、农业深度开发开放等方面创新政策,切实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生态农业发展活力。

  (三)推进产业发展按照

  《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皖政办[2015]73号)的要求,立足池州实际,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创新城乡要素相互流动、城乡融合统筹发展、三产融合发展新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作用,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农村的集聚融合,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依托覆盖全市的四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培育多元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立足池州山、水、土、气、佛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力度,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工商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各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谭乐和,王辉.世界生态农业与研究实践综述[J].热带农业科学,2008(6).

  [2]查明庆.绿色农业模式与发展对策探[J].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6).

  [3]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方案[EB/OL].

上一篇: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 下一篇:浅析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