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休闲农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评价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5 08:36

  摘要[目的]对平顶山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平顶山市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文章对平顶山市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分区论述,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游客和当地农民的打分值与权重值加权计算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指数并比较发展潜力大小。[结果]根据区域位置和地理环境以及休闲农业发展速度,将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划分为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东部城乡休闲农业区、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区和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4个区域,各区域发展特点突出。对各指标权重值与打分值的加权求和计算得到的不同区域发展潜力指数看出,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潜力最大,其次为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再者是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区,东部城郊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潜力最小。[结论]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由于地理区位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条件和农业基础的差异,平顶山市的休闲农业可分为东西南北4个发展区域,其中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和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平顶山市可将其作为重点发展对象,重点打造水岸和山村休闲农业游,借助发展优势突出区域特色。

  关键词: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发展潜力;城市区;平顶山市

平顶山市休闲农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评价

  0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从过去对于衣食住行的追求逐渐提升到了精神的享受之上,人们开始愈发偏向于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成长。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几年,发展突飞猛进,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其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再加上区位和环境条件的特点各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之相对应,国内学者对于休闲农业的区域空间分布及其发展潜力的研究也略显不足,但研究结论值得借鉴。刘在强[1]认为发展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就地就业机会。曹盼等[2]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分析河北省的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结果表明河北省休闲农业整体上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具有明显空间差异。张桂华[3]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模型对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彭慧军等[4]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郊生态农庄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以衡阳怡心园生态农庄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赵慧娟等[5]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河北省12个现代农业园区的整体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分析,评估其休闲农业发展潜力。陈志斌[6]基于层次分析法分析太原市的休闲农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刘琪[7]研究成都城郊休闲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模式。卢树昌等[8]研究天津市城郊型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认为农游产业具有资源优势和客源优势,是推动天津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张芬[9]建立了新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评价体系,并评价了新疆休闲农业发展程度。陆嘉辉[10]利用SWOT分析方法研究新时期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尽管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研究文献较多,但分区进行休闲农业潜力评价的文献尚未见报道。基于此,文章对平顶山市不同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平顶山市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区概况及分区休闲农业特征

  1.1基本概况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东与许昌市的襄城县、漯河市的舞阳县、驻马店市的西平县和遂平县交界;西与洛阳市的汝阳县、嵩县毗邻;南与驻马店市的泌阳县、南阳市的方城县和南召县相连;北与洛阳市的伊川县、郑州市的登封市、许昌市的襄城县和禹州市接壤。平顶山市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全境东西长150km,南北宽140km,辖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舞钢市、叶县、鲁山、宝丰、郏县4个区5个县(市),总面积7882km2,总人口537.5万(2014年底)。平顶山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A级景区16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8家、2A级景区3家;有4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两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

  1.2分区休闲农业特征

  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农业观赏型开发模式(自然景观光观赏、畜牧养殖观赏、现代农业观赏)、参与体验型开发模式(农园采摘、渔场垂钓)、综合型开发模式(多功能生态园区)。根据区域位置和地理环境以及休闲农业发展速度,将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划分为4个区域: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东部城乡休闲农业区、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区、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不同区域具体发展特征见表1。

  2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游客和当地农民的打分值(分值范围为1~10分)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的发展潜力指数并比较发展潜力大小。

  2.1指标选取

  根据AHP模型的基本构建流程和指标选取原则,以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为目标层,设计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的系统层包括经营水平、发展基础、社会效益3个方面,指标层包含17个具体指标,具体见表2。

  2.2构造判断矩阵在AHP模型中,将各指标因素按层次进行划分,将各层指标因素根据其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判断评分。设总目标层为A,与下层B1,B2,…,Bn有联系,构造判断矩阵M=P(A-B),其中,Bij>0,Bji=1/Bij,Bi表示比Bj的重要程度,比值越大说明越重要。判断矩阵中要素和指标的重要性数值通过权衡专家的意见和相关统计数据等多方面综合得到结果。通常Bij的取值为1~9及其倒数,其标度及对应含义见表3。

  3结果与分析

  3.1指标权重值和打分值及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系统层中,经营水平的权重值最大,其次为社会效益,发展基础权重值最小;经营水平的指标中,游客接待水平的权重值最大,管理水平权重值最小,发展基础的指标中,区位条件的权重值最大,植被覆盖度权重值最小,社会效益的指标中,游客满意度的权重值最大,农产品产出量的权重值最小;各指标分别在4个区域中的打分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高也有低。出现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平顶市存在山地和平原的差异,突出了各区域区位交通条件的重要性。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水平是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和主要支柱,而这几个方面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性,因此给休闲度假的游客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给当地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改善程度也有高低差距,进而造成各指标打分结果的差异。

  3.2不同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分析

  根据对各指标权重值与打分值的加权求和计算得到表6所示的各区域发展潜力指数,可以看出,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潜力指数>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区>东部城郊休闲农业区,这说明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潜力最大,其次为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再者是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区,东部城郊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潜力最小。主要是由于西部郊区紧靠白龟湖水库和湿地公园,旅游业发展起步早,交通条件和硬件设施建设较完备,为休闲农业的发展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此地丰富的游客资源,共同推动了该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北部郊区紧靠平顶山山顶公园,而且该地区多人文古迹,也是游客周末休闲旅游的重要选择,但由于该地区早期为山区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建设较西郊晚,但也正是这种农业发展形式,使该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特色鲜明,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南部郊区为平原区,农业基础好,适合发展大规模的多功能综合休闲农业园区和采摘农园,也是大量市民的重要放松休闲选择;东部城郊为城乡结合部,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告诉发展,很多农民成为市民,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其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和建设也相对落后,再加上该地区缺少知名的旅游景点,游客很少出现在该地区,故其休闲农业发展潜力相对不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平顶山市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由于地理区位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条件和农业基础的差异,平顶山市的休闲农业可分为4个发展区域,其中西部傍水休闲农业区、北部山区休闲农业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区次之,东部城郊休闲农业区最弱。

  4.2建议

  从研究结果来看,平顶山市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工作应分区进行。将西部傍水区、北部山区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根据地域特色重点打造水岸和山村休闲农业游;而南部现代农业区、东部城郊区应借助自身优势突出区域休闲农业特色。(1)西部傍水区、北部山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休闲农业固然为平顶山市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发展契机,原有的湖岸景观、乡村文明形态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其中,西部傍水区乡村最大的特色是沿湖分布着很多名胜古迹,散布着许多传说故事,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古迹、古传说发展人文休闲农业游,以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白龟山水库为主线打造湖岸休闲农业园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既可以欣赏湖光山色又可以了解古人事迹,形成西部特色;北部山区在平宝叶鲁郏地区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理区位、生态优势,应恢复北部山体的生态功能、生态文化、生态经济,建立以人与山为核心的可持续山水休闲农业新模式,实现生态可持续的山水绿脊、乡村文明、生态循环、产业融合的立体休闲农业。(2)南部现代农业区、东部城郊区充分突出特色资源优势以休闲农业为服务导向的南部现代农业区、东部城郊区应抛开短期经济效益的诱导,从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向出发,构建独特的乡村地方景观格局和长效发展模式。其中,南部现代休闲农业区应突出科技特色,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引领打造科教农业园区;东部城郊区应以人为核心、以健康为主线积极打造集运动型、体验式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

  参考文献

  [1]刘在强.都市近郊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分析.福建农业,2015,(7):118

  [2]曹盼,张润清,王健.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评价研究分析.统计与管理,2013,(1):42~44

  [3]张桂华.基于AHP的湖南休闲农业发展评价.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95~5897

  [4]彭惠军,黄翅勤,范胜国.城郊生态农庄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湖南衡阳怡心园为例.广东农业科学,2011,38(9):177~180

  [5]赵惠娟,李嫣资,刘笑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评估.纳税,2017,(22):102~103

  [6]陈志斌.太原市休闲农业布局与发展模式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07,1~77

上一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下一篇:深度图像处理在精准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