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分异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0 08:39

  [摘要]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乡村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基于乡村性视角的乡村发展评价,对于推进江苏省城乡融合发展, 振兴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2015年县域数据,通过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对江苏省县域不同 乡村发展类性的乡村性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对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数值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均衡发展型的较多,但其 乡村性指数差异较大;江苏省县域尺度上的乡村性存在显著差异,苏南地区大部分县域乡村性较弱,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的乡村性较强。

  [关键词]乡村性;发展类型;江苏省;县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实现全面振兴要挖掘乡村 多种功能和价值,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解决乡村发 展问题的重要抓手。乡村性是识别乡村地域空间、 反映乡村发展水平和揭示乡村内部差异的重要指 标,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1] 。国外有 关乡村性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Cloke利用人 口结构和密度、住户满意度、交通格局及距城市中 心距离等 16 个指标构建乡村性指数(rurality index)将英格兰和威尔士乡村划分为四种乡村类型 [2] 。此后,Woods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乡村 性指标构建的新观点和建议[3] 。张小林是国内最早 引入乡村性概念的学者,他在理论基础上分析了乡 村性指数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乡村性指数的计算 方法[4] 。之后,学术界研究多将乡村性指标应用于 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评价,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开 发的基础,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乡村 性和乡村意象[5-6] 。龙花楼构建了乡村性评价指标 体系对中国东部沿海县域乡村性进行实证研究,将 其归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主导和均衡发展 四种类型[7] ,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引用,也开展了不同 地域的乡村性进行综合评价。

江苏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分异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拥有土地面积近 10.72 万 km2 ,占全国 土地总面积的 1.1%,境内河网水系发达、平坦辽 阔。截止2015年底,全省总人口为7976.3万人,其 中乡村人口2670.4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66.5%, 全省人口密度为744人/km2 ,是全国平均数的5倍, 人均耕地 0.86 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1.36 亩的 63.2%,人地矛盾突出。江苏的经济发展具有苏南、 苏北和苏中的区域性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也 较显著,乡村发展也是我国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1.2 研究方法

  1.2.1 乡村发展类划分 区域的发展常以产业为载 体,乡村也不例外,所以本文使用一二三产业发展 情况来构建江苏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指标[5] 。为了 反映乡村性特征,进行统一性研究,选取江苏省41 个县市(包括 21 个县级市和 20 个县,去除 13 个地 级市市辖区)的2015年的GDP及其一、二、三产业 产值并计算他们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标准差 可以反映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即每一个样本的分支与平均分值之间的平均差异[5] 。如果某一县市某项 指标超过了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可 将该产业视为该地方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即可判 定该县域的农村发展状态为某类指标因素所主导。

  1.2.2 乡村性水平测度方法 乡村性的概念体现了城 乡一体化的思想,每个区域都可以认为是城市性与 乡村性的复合体,呈连续体存在之间没有断裂点[6] 。 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资料的可获 取性及代表性、科学性、可比性,认为乡村性因素主 要涉及耕地、人口活动与就业空间结构,选取以下 六个指标作为测度江苏省县域的乡村性指标体系。

  2 江苏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

  2.1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

  江苏省各县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地方生产总值 比例的均值与标准差计算结果如表 2 所示。结合 江苏省41个县(市)产业发展现状,可将乡村发展 类型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 和均衡发展型若一产占比大于 16.42%,则该县为 农业主导型;如果二产占比大于51.11%,则该县为 工业主导型;如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不小于46.25%, 则该县为商旅服务型;如果某县三项比值均小于标 准,则属于均衡发展型。

  2.2 乡村性结果评价

  依据ArcGIS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41个县 市的乡村性指数(RI)分为三级,其中乡村性指数 (RI)在32~52之间的乡村性弱,在52~70之间的乡 村性适中,在 70~88 之间的乡村性较强,乡村性强 则表明当地综合发展水平低。

  3江苏省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分析

  3.1 江苏省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差异分析

  为了更好的比较各发展类型之间乡村性指数 的差异,利用SPSS20对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 性进行方差分析,尝试得出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 村性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统计分析结果, 利用SigmaPlot10.0对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 做BOX图,从而对各乡村发展类型乡村性在总体 分布、均值、离散程度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总体分布来看,工业主导型的乡村性指数分布 显著差异于其他三种发展型,其他三种发展型之间 无明显差异。工业主导型的乡村性指数主要在 30~60 之间,而其他三种发展类型的区间都为 60~ 80。同时工业主导型的均值也远低于其他三种发 展类型。但从数值离散程度来看,均衡发展型的离 散程度最高,工业主导型的离散程度次之。这说明 均衡发展内部指标差距较大,均衡发展型的与乡村 性强弱之间的相关性较低。?

  3.2 江苏省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空间分异分析

  通过ArcGIS10.2软件将各县市乡村发展类型 与乡村性指数空间数据叠加,以进一步研究乡村发 展类型、乡村性指数及两者之间联系的空间分异特 征。乡村性指数可反映乡村发展现状,将其与乡村 发展类型联系起来可以分析不同乡村发展类型之 间的区域差异,也可反映同一发展类型的发展水平 差异。

  4 结论与展望

  (1)江苏省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以均衡发展型 为主,且在全省各地都有分布。而农业主导型占 15.12%,以苏北为主;工业主导型占16.08%,以苏南 为主;商旅主导型占3.50%,只涉及两个县。江苏省 县域尺度上的乡村性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差异,全省 县域乡村发展总体水平大致是苏北<苏中<苏南。

  (2)从总体分布来看,工业主导型的乡村性指 数分布显著差异于其他三种发展型,其他三种发展 型之间无明显差异。工业主导型的乡村性指数主 要在30~60之间,而其他三种发展类型的区间都为 60~80。同时工业主导型的均值也远低于其他三种 发展类型。

  乡村发展取决于影响其发展的物质层面和非 物质层面两大类要素的变化,这些要素的变化,甚 至在区域间的流动便引起了乡村发展状态从量变 到质变。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以及全省开展的田园乡村建设,为江苏的乡村发展提供 了更加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科学评价乡村的发 展,如何更加全面的认识乡村的内涵,如何从多层 面多维度的评判乡村地域类型与乡村性的科学关 系,是今后继续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红波, 张小林. 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15,30(1):16-20.

  [2] Cloke P. The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Conservation and An Increasingly Marketable Commodity. Policy and Change in Thatcher's Britai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2:269-295.

  [3] Woods M. Rural Geography: Processes, Responses and Experiences in Rural Restructuring[M]. London: Sage, 2005:279-290.

  [4] 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 1998,53(4):365-371.

  [5] 李开宇. 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J]. 生产 力研究, 2005(6):107-108.

  [6] 汪惠萍, 章锦河, 王玉玲.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9):301-305.

上一篇:农业技术和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研究 下一篇:精准农业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