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助力乡村科技扶贫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31 09:00

  【内容提要】本文在探索生态循环农业理论要义与产业特色的基础上。以实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福建宁德生态循环农业与精准挟贫技术集成应用”实践与成效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发展乡村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实践意义与巨大潜力,阐述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与助力乡村科技扶贫的经验与启示,以求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山区精准挟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推广;乡村科技扶贫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部署,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精准扶贫”。近3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福建农林大学科技人员共同组成科技推广团队,承担并实施了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福建省宁德生态循环农业与精准扶贫技术集成应用”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以点带面总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与实施科技扶贫的经验,力求为项目带动科技扶贫及其递进接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与借鉴。

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助力乡村科技扶贫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势利导发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就理论意义而言,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质就是高效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所从事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不是单纯地着眼于当季的产量和当年的经济收入,而是追求现代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要通过科学规划产业链条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使整个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步人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绿色食品、美好生活”变为现实。就实践意义而言,生态循环农业又称为高效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理论,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和先进管理手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经营复合体,不仅融人了传统农业的精华,而且集成了现代农业的优势,根本目标在于优化构建能够获得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坚持科技创新为民,因势利导助力科技兴农扶

  贫行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战略,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更高的起点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要将其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质量兴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与绿色强农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振兴的责任感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根本的立足点与落脚点都是以人民利益和农民幸福为基准的。怎样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如何应用农业科技创业成效促进精准扶贫,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践命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难点在精准脱贫,重点在乡村振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推动现代农业由单纯追求增产向提质增效方向转型升级。因势利导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的生产特色化、管理绿色化、产品优质化、加工品牌化,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这也是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有机融合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践行“两山”论。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满了辩证统一性,其生动形象的表述了—个朴素且明了的绿色发展理念。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谈不上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从乡村产业振兴角度理解,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引导与促进生态循环农业振兴,无疑是一项有效策略与技术模式。就实践意义认识,生态一循环一农业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产业整体,也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生态体系。其中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基础,其具有3个重要特点:一是广泛社会性。农业生产体系是一个要素联系十分密切的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农业生产的人为干预性,其不可避免的与社会经济领域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从农业系统中源源不断移走大量的农产品而进入社会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又源源不断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了诸如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大量的农用物资,其作为辅助能量则补充与服务农业系统。然而,因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不同,其农产品的生产量与投入回报率也差别甚大,这种物质能量投入和产出数量质量的不匹配性,显然是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不但受自然规律支配,同时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约束。二是追求高产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经营活动始终受到人类的干预,而人类强烈干预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更高产量与更好收益,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则想方设法从农业生产系统获得尽可能多的产物。因而与自然生态系统下生物种群的物质循环与演化不同,生产者会额外创造条件,使得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种群获得更多营养补充,以至于产出明显高于自然条件下的数量。一般而言,在自然条件下2018年第12期绿色植物的太阳光能的平均利用率仅约o.1%,但在农田与人工条件下,平均光能利用率可达0.似左右。根据测定水稻与小麦的平均光能利用率可达o.7~0.8%,即产量达到4500—6000千克/公顷;实施合理的间套种,光能利用率更高,其通常能够获得更高产量,例如麦类一水稻多熟制与麦类一甘薯多熟制的年产量分别达到18、20吨/公顷。对于牧草生产而言,自然草地的干物质的年产量为5—15吨/公顷,而人工草地(如禾本科牧草)每年产量一般会超过10—20吨/公顷。实际上,在人工干预条件下的农业生态复合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产能,但前提条件是农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补充或者投入更多物质和能量,才能保持高产与稳产特性。引伸出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如何掌握合理的投入,因为农作物对养分物质吸收与利用是有阈值的,多则浪费并污染环境,而技术的导人则要实现恰到好处。三是存在波动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常只有诸如高产性与优质性等符合人类需求的生物学性状被保留和强化,其特定生物种群构成也是长期选择的结果。高产与优质的产品特性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显现。一旦环境条件或者管理措施发生变化,或外源投入不能满足或者无法及时供应,农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失去了特定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导致减产和影响品质。生产者的片面追求高产与效益,盲目投入化学物质,促使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的简化,制约了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有益作用,影响要素之间自我调节一反馈能力发挥。很显然,自我调控能力的削弱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而人们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系统进行调节与防控,以避免或者减少波动性。

  参考文献

  [1]叶伟玲.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探索U].浙江现代农业,2009,(6):10—12.

  [2]张孝岳.大力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湖南农业科学,2018,(6).

  [3]陶志英,葛刚.论生态农业的意义U】.科技信息,2009,(6):336—337.

  [4]侯向阳.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发展【I】.农业现代化研究,1989,10(4):24—26.

  【5】何琦.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U].广西经济,2009,(11):44—45.

上一篇: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天台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