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30 09:05
[摘要]立足于通渭县旱作农业的生产实际,分析了目前旱作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多年来发展旱作农业的科技成果及经验,提出发展旱作生态农业必须要健全政府引导及保障机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健全轮作休闲制度、培肥地力、推广应用环保型生物降解地膜、开展技术培训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旱作生态农业;水土流失;生态建设;通渭县
1基本概况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辖6镇12乡,共332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0万人,占总人口的90.4%。现有耕地12.20万hm2,其中旱地11.74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6.23%。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水热同季,海拔1410~2521m,年均太阳辐射量554.4kJ/cm2,年均日照时数2079.8h,多年平均气温7.0℃,≥0℃平均积温3097℃,平均无霜期146d,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1356.2mm,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4倍,平均干燥度1.28。土壤类型以山地黄绵土和山地黑垆土为主,91%以上的土地都属于山坡台地,坡度15°以上的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6%,山秃坡陡、植被稀疏,川台地宜于耕作,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及小杂粮等。
2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旱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为摆脱“十年十旱、十旱十灾”的困境,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发展方向。按照生态型农业建设的要求,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全县的经济效益。加强了第一产业,种养业上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压夏扩秋、压粮扩经、退耕还林(草),提高了林牧业的比例,实现了优质高效。改造提升了第二产业,把发展重点调整到马铃薯、中药材等深加工上来,延长产业链,逐步向规模化、高科技化方向迈进。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使之与第一、二产业相适应,奠定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础。随着旱作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农业生产经历了“白色革命”,地膜覆盖(半膜覆盖)的大面积推广,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玉米平均产量提高2500kg/hm2以上,农民种植效益迅速提高。2004年以来,以提高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引进与大面积示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总结完善了旱作农业综合集成技术。目前,全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达到6万hm2,平均产量达到9750kg/hm2左右,改变了以前被动抗旱的生产局面,保障了全县粮食生产安全。但在旱作农业生产中还存在支柱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生产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难度大,轻视休闲、轮作,以掠夺式的生产为主,各流域综合治理程度不平衡,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缺乏高素质的农民科技服务骨干等问题。要实现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分析存在的实际问题,创新旱作农业新技术,走环保、循环型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3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是通渭县旱作农业生产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可以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渭现有农业资源十分薄弱,建立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制度,以生态农业引领农业发展,调整区域性农业生产布局和经营方式,健全“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意义重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用最小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来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改变农业生产“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做法及粗放的经营方式,提升生产水平、生产规模、社会化程度,促进工业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有效结合,从而整合和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突出集约化生产经营,减轻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加快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确保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壮大农村经济,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更好地创建文明、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
4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4.1强化政府对耕地质量的监督管理及保障制度
耕地质量监测是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枠枟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枠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枠等法律法规赋予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耕地肥力及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可以为耕地质量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撑。耕地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随着建设生态农业进程的推进,分析通渭县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针对耕地质量不高,局部地区持续下降的突出问题,需要建立适合县情的耕地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及保障制度。耕地对农业生产、群众增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且不可替代。农民重施化肥、轻施农家肥,重用轻养,导致耕地质量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解决耕地质量退化等问题,县农技中心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项目有效增加了农家肥的施用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提升了耕地有机质的含量,逐步改善了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同时耕地质量的建设与保护应有长效管理及保障机制,以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1],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4.2加快梯田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多年来,农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2]。通渭县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水土流失是限制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按照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枠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力建设,促进农业稳产增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1世纪以来,通渭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方针,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为契机,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梯田建设工程,同步推进农村地区的沼气建设,把农村地区沼气建设作为解决农村能源短缺、林草植被破坏严重问题的根本之策。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03.4km2,兴修梯田7.76万hm2,修建中小型蓄水塘坝40余处,打造庭院集雨水窖9.08万眼,营造水保林639.8hm2,人工种饲草632.3hm2,这些工程在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沙漠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通渭生态农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今后必须按照枟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枠的要求,继续努力加快梯田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201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又下发了枟关于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中期评估的通知枠,要求“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在资金投入上要引入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资金使用上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合力建设,在建设主体上财政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自主规划建设,国家惠民政策对通渭县的生态农业建设起到了支持、保障作用。
5结语
旱作生态农业是通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向,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形式[5]。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基本原理,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的精华,创新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用最优的生态模式和先进实用的技术装备农业生产。应利用地方区域优势,把农业环境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田有国.关于构建我国耕地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5(6):39-41.
[2]姚进忠.对甘肃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15(3):1-2.
[3]段禳全,王凤山,姬长合,等.通渭县耕地质量评价[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4-16.
[4]罗珠珠,黄高宝,辛平,等.陇中旱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表层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比较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4):53-58
上一篇: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对策 下一篇: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区域特征及评价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