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绿色农业示范区规划及布局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14 08:14

  摘要:按照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白银市绿色农业示范区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北部沙漠边缘生态绿色农业区、高扬程提灌粮经牧综合绿色农业区、黄河沿岸及城郊高效绿色农业区、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绿色农业区4个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优势区,并就它们的基本状况、优势产业以及开发措施作了描述。

  关键词:白银;绿色农业示范区;规划与布局

  甘肃省白银市,古为“丝绸之路”黄金地段,今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规划开发的重要经济区,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白银市自然区划上属于中国北方干旱生态脆弱带,正面临着矿产资源枯竭和城市经济转型的严峻考验。2007年,白银市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项目办正式授予“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称号。白银市开展绿色农业示范区规划与布局研究,对于白银市探索经济转型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引黄高扬程灌区的绿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甘肃白银绿色农业示范区规划及布局

  1研究区域概况

  甘肃省白银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地处腾格里沙漠、祁连山余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境呈南北高,中间低,黄河从中间蜿蜒穿过,海拔l275—3321m。全市总土地面积201.64万瞄,农用地161.77万雠。属典型性温带大陆型气候,冬春干冷风沙大,夏秋少雨日照强。总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多风、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太阳年均辐射总量130—l404k础/矗,年日照时数2500—2800h,无霜期1田一220d。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雨量南多北少,南部华家岭山区年降雨量可达500rrlm,北部腾格里沙漠边缘仅150nlnl左右,多集中在7、8、9这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春季降水少,大风沙暴天气居多,夏季多冰雹,春秋季多霜冻。水资源总量小,且分配不均,蒸发、渗漏、流失损失大,区域内除占耕地面积24.78%的水浇地相对富水外,其余75.22%的面积上贫水,甚至无水。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共有64个乡17个镇。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19万人,农村人口122.81万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4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5.5l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基金项目财政部国家社会公益项目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课题(20074)。.作者简介李瑞琴(1969一),女,甘肃庆阳人,在读博士,实验师,从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工作。*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08-12—18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28元。

  2绿色农业规划布局

  按照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白银市绿色农业示范区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北部沙漠边缘生态绿色农业区、高扬程提灌粮经牧综合绿色农业区、黄河沿岸及城郊高校绿色农业区、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绿色农业区4个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优势区(图1)。

  2.1北部沙漠边缘生态绿色农业区

  2.1.1生态特点。此农业区的生态特点为土层薄,沙性大,肥力差;土壤聚水、保水能力差,易受风沙、干旱威胁;阴坡植被生长较好,为主要的森林草场资源,阳坡植被较差,沟底坡脚侵蚀严重。形成裸露岩石。地表多为细砂覆盖,地表及植被破坏严重,有流动沙丘分布;土地多耕地少。

  2.1.2绿色优势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前提下的草畜业,以沙漠洋芋、沙漠枸杞等为主的“沙漠品牌”产业和特种动物养殖业。

  2.2黄河沿岸及城郊高效绿色农业区

  2.2.1基础条件与生态特点。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中心;人口密度大,技术力量雄厚:作为城区的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农业生产以粮油、蔬菜、瓜果和肉、蛋、奶为主,农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较好。与其他生态功能区相比,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2.2.2绿色优势产业。属粮食、油料、蔬菜高产区,农作物秸秆丰富,饲草饲料充足,是优质粮食、蔬菜、羔羊、肉奶牛、蛋鸡生产基地。

  3小结

  白银市绿色农业示范区规划布局,应围绕国家、省、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为为基础,在4个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优势区内,有侧重点地发展绿色农业。北部沙漠边缘生态绿色农业区以防风治沙为重点,发展壮大畜牧业和沙产业;高扬程提灌区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建设粮经牧加绿色农业核心示范区;黄河沿岸及城郊绿色农业区以高效设施农业为重点,建设沿河经济走廊;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绿色农业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发展小杂粮特色产业和红色旅游。

  参考文献

  [1]李金财,陈启刚。张美泉.白银年鉴[M].兰州:甘肃出版社。2004.

  [2]冯彦明.白银手}技二十年一1985—2005[M].兰州:甘肃出版社,20125.

  [3]安平山。杨,J坩码.宁夏六盘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3):60—64.

  [4]缪驰远,何两辉,陈晓燕,等.多目标线性规划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省石柱县密麻沟小流域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3):223—227.

  [5]李金花。王刚,王辉.景电灌区新绿洲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2):104—107.

  [6]周璩,何丙辉.涪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状况及治理措施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5):316—318,321.

上一篇:甘肃省天水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及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