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物流条件下农村居民网购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11 09:53

  内容摘要:随着农村互联网的建设、物流的覆盖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网购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模式开始在农村迅速传播。本文在网购基础设施完全普及、物流完全覆盖的假设下,研究影响农村居民网购的主导因素。选取河南省焦作市的6个互联网、物流设施齐全的农村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有效调查问卷308份。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农村居民网购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学历和职业,且年龄与学历又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合访谈情况最终确定物流覆盖条件下农村居民网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网络应用能力。

  关键词:农村网购;网购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

  引言

  当前,我国在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网络消费市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448.8亿元,我国农村网络消费增长空间巨大,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201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引导、鼓励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建设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随着政策措施的实施落地,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及互联网普及率和物流覆盖率的逐步完善,农村网购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快递网点发展到近9.5万个,乡镇网点覆盖率提高到70%以上。同时随着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的迅速普及,农村网民人数大幅增加,从2010年底的1.24亿人到2017年底的2.09亿人,手机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创造更多价值挖掘空间,为农村网络消费市场的崛起提供有力保障。在网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引导和开发农村网购市场对于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互联网、物流网完善条件下农村居民网购影响因素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一)调查问卷设计为获得客观、准确、有效信息,借鉴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出的农村网购影响因素,同时组织5位地理学、市场营销领域的学者,结合相关理论和自身网购经历,最终确定利用11个题项,从人口统计学特征、网络购物行为特征维度对调查对象的网购行为进行评价(见表1)。

  (二)调查对象选择、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文选取焦作市(市级服务中心)近郊的南李万等三个村,博爱县城(县级服务中心)附近的上屯村,磨头镇(镇级服务中心)旁的磨头村和孟州桑坡村(淘宝村)。这四个不同特征的样本区域,互联网普及程度与基础设施都较完善,每个村都开设有1-2个农村淘宝服务站。这六个村分别受不同等级的服务中心辐射,加上村淘服务站的带动,物流配送体系完全覆盖,互联网覆盖率较高。经统计,调查样本距离物流配送网点大多数在1公里以内,少数在1-2公里,极少数在2-3公里,是因为个别村的面积较大,东西或者南北边缘处的居民距离快递中心较远。在采访的过程中,北李万村长表示村里的网购很发达,从2003年起互联网便兴起,村淘服务站提高了老年人的购物比例,年轻人带动全村网购,送货上门很方便。甚至淘宝村桑坡村已经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网络发展皮毛加工业,带动当地经济,所以本文不再统计桑坡村的物流情况。智能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状况十分可观,尤其是手机,在调查问卷中将每个居民家中拥有的移动终端和使用的互联网情况设为使用什么工具上网(手机、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每项赋值为1,和使用什么网络上网(3G/4G网、宽带、无线网、其他),3G/4G网赋值为1,宽带赋值为2,无线网赋值为3。经统计:总分为1-2的居民占比20.8%,3-6的农村居民占比为58.3%,即家中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情况较好,总分为6-10的居民占比和为20.9%。总体来说,居民拥有移动终端的情况较好,几乎居民家中都具有上网功能的移动终端与网络设施。

  二、农村居民网购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居民网购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从性别上看,男性调查者中网购的占比为79.2%,女性为85%,女性网购比例高于男性。从年龄上看,18-40岁农村居民是农村网购的主力军,其中大多数人每月网购超过四次以上,30-40岁之后的人群网购的比例逐渐减少,而不网购的人群逐渐增加,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网购最少,可见年龄对农村网购影响较大(见图1)。从学历结构看,随着学历增加,网购人群逐渐增加(见图2)。本次调查中农村居民的职业分为在家务农、外出打工、学生、企事业单位、个体户以及其他,根据调查发现个体户、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以及学生多是网购过的,不网购的比例很少。而在家务农的居民53%无网购经历(见图3)。在以月收入分组统计时发现,随着收入增加网购率先提高后降低,月收入在3000-4000元组网购率最高(见图4)。随着收入的增多,网购年支出在8000元以上的占比增大(见图5)。可见网购支出与家庭收入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稳定经济形势或者可支配收入增加情况下,网络消费也会增大。总体来说,农村居民女性网购比例高于男性;成年居民年龄越大,不网购比例越高;学历越高,网购比例越高;从事第一产业农村居民不网购比例远高于其他职业,收入越高,网购支出越高。网络购物行为特征—网络应用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在问卷中表现为居民平均每月上网次数、使用网络相关工具(无线网、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网购的年限、通过何种方式网购、网购年支出以及经常浏览的网购网站和熟悉的购物节来综合评价得出。

  (二)农村居民是否网购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网购经历设置为1,无网购经历设置为0。在SPSS中选取网购次数为因变量,设置性别、学历、年龄、职业、月收入、网络工具以及配送网点的距离为自变量,方法设置为“Forward-LR”,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H-L检验表中(见表3),最终P=0.580>0.05接受H0假设,表明该模型拟合效果好。在分类表(见表4)中可以看出,模型对网购预测准确率达95.3%,对不网购预测准确率仅为40.7%,可能与不网购样本少有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学历和职业是农村居民是否网购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5)。年龄越大,不网购的比例越高,学历越高,网购可能性越大,在家务农的不网购比例最高。在访谈中发现,没有网购经历的农村居民中,超过半数不网购的原因是由于不会操作,且在这一人群普遍为大龄人群,学历普遍较低,多为小学学历,网络应用能力低,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一致。可以推断,未来随着农村网络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影响农村网购的主要因素将是网络应用能力。

  三、结论

  通过对焦作市桑坡村等六个村的农村网购调查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假设物流等网购基础设施的完善条件下,影响农村居民是否网购的主导因素是网络应用能力即居民对智能终端的使用能力。影响网络应用能力的主导因素为年龄、学历和职业,即不网购居民主要集中在年龄在50岁以上和学历较低、在家务农、学习能力较弱的农村居民中。这些居民因为学习能力较弱,对网购需求不大,且子女为其购买所需物品,使其成为农村中的不网购群体。农村往往这部分群体占比较多,在物流和移动设备都普及的情况下,如何推进这些居民学习网络消费,并应用网络来便利生活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部分群体不应是被遗忘的群体,可通过政策上的带动与教育层面提高其网络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EB/OL].(2018-1-26)[2018-5-9]

  2.中国政府网.我国农村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已达70%以上[EB/OL].(2016-11-9)[2018-5-9]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2018-3-5)[2018-5-9]

  4.高海霞.基于消费市场特征的农村电子商务网购市场发展策略探讨[J].未来与发展,2011,34(2)

  果蔬预冷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预冷可降低果蔬采后呼吸强度,抑制酶和乙烯的释放,降低果蔬生理代谢率,阻止果蔬品质变化,减少果蔬采后损失,是冷链物流的首要环节,对果蔬贮藏、加工、流通等过程中的品质、价值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并介绍了预冷的定义及种类,不同预冷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等;对比了我国与国外在预冷装备与技术上的差距,指出了我国果蔬预冷现状的不足,并展望了我国预冷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果蔬;预冷;品质;现状;展望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创造的果蔬商品价值上万亿元。但果蔬生产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流通渠道不畅,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力,尤其在果蔬生产地买方市场情况下,缺乏市场谈判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果蔬以常温物流为主,未经加工的鲜销果蔬占了绝大部分,在流通过程中因交通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的耗损巨大[1,2]。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的水果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损失率高达25%~30%,价值上千亿元[3]。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在5%以下,我国果蔬损失率为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4]。主要原因是果蔬采摘后的流通过程无法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温度是果蔬品质保持的关键因素,低温可有效抑制果蔬生理病害发生和降低呼吸强度,因而,冷链物流的发展成为解决果蔬流通过程中高损耗的必然途径。如何才能让采摘后果蔬尽快散去田间热进入低温环境呢?随着科技进步,预冷技术与装备逐渐进入果蔬采后贮藏保鲜领域。预冷作为冷链物流的首要环节,对果蔬品质、价值以及贮运过程都有重要意义。预冷可降低果蔬采后呼吸强度,抑制酶和乙烯的释放,降低果蔬生理代谢率,减少生理病害。经过预冷的果蔬进入冷库贮藏或冷藏车运输,大大减少了制冷设备的热负荷,有利于保鲜环境的调控,减少贮运能耗,降低成本[5]。

  1国内外预冷发展现状及趋势

  1.1国外现状

  国外预冷起步早、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从采收后的预冷到贮藏、销售、餐桌,果蔬都处于低温环境。预冷的概念早在1904年由美国农业部提出[6],并且认识到预冷在果蔬贮藏保鲜及冷藏运输中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在预冷装备和设施上得到了完善和普及,而且也对预冷技术进行了仔细研究,增强了广大农场主的预冷意识,很多发达国家将预冷作为果蔬低温运输和冷藏前的一项重要措施,广泛应用于生产中。例如在智利,甜樱桃采收时间控制在上午的12点之前,采收后迅速将果实运到附近的加工厂,对其进行快速预冷处理,3h内将果实的温度降到4~5℃,同时对其进行保鲜处理,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大小、颜色、硬度、糖度等不同类别的分级,并将处理后的果实进行分类包装、入库,经过该工艺处理的甜樱桃,品质保持时间较长,远销国内外[7]。受果蔬自身生理特性的影响,预冷装备在国外根据品种不同已研制出专用设备,如土豆预冷设备、西兰花田间预冷设备等,这些设备已广泛应用到各大农场。在日本,据日本农协的资料,日本基本普及产地的预冷设备,农协的蔬菜预冷服务组织达到1810家,水果达到1020家,并将果蔬采后必须经过预冷写进了法律条文,日本配送最大的运营商,拒绝接受没有预冷过的作物、食品。目前在已经普及冷链的情况下,日本中央政府每年编制数十亿日元的预算(有些地区还加上地方政府的补助)推广打造以预冷为核心的冷链高端化[8]。果蔬采摘后快速进入预冷环节,不仅保持了其自身的品质,也使损耗大大降低,一些先进国家果蔬采后损耗降到5%以下。

  1.2国内现状

  我国对预冷认识晚,起步迟,预冷装备、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衔接,预冷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预冷设施的投入多为企业或个人,预冷设备较为落后,并且预冷设施远离产地,采摘后带有大量田间热的果蔬得不到及时快速降温,有的长时间常温堆放,使果蔬温度快速上升,高温不仅可以引起呼吸强度增加,并且为其携带的有害微生物进行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加快衰老、变质和腐烂,从而造成巨大浪费。目前我国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内,都提到要加大对冷链物流建设的投入,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大家加强主产区田间地头预冷、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水平。

  2预冷定义及分类

  同,预冷方式通常分为水冷、风冷和真空预冷,也有采用蓄冷材料(如:冰)的。表1列举了常见的预冷方式及其特点,对比各种预冷方法可知,真空预冷投资高;水冷和冰冷预冷速度快,但易造成果蔬染菌而腐烂,使用范围受果蔬本身特性及经济效益限制;风预冷尤其差压预冷,虽然预冷速度不及水冷、冰冷和真空预冷,但投资较小,预冷速度较快,适用范围广。

  2.1风冷预冷

  风冷预冷是利用机械制冷设备对果蔬进行强制风循环冷却的一种方式。风冷预冷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易操作、成本低,适用于大部分果蔬。缺点是降温速度相对较慢,需要特定的包装材料,容易造成果蔬失水。生产中常用的有普通冷库预冷、专用强风设备(设施)预冷和差压设备预冷。

  2.1.1冷库预冷冷库预冷又称冷库风冷却法,是将装有果蔬的容器放在冷库内,依靠冷风机吹出的冷风进行冷却。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冷却速度慢,一般需要1~3d才能冷却到预定温度;初期投资较大。

  2.1.2强风设备(设施)预冷强风预冷是采用专用预冷设备(设施)通过高速送风,风机将冷风直接吹到需要冷却的果蔬表面的预冷方式。由于空气流动量增大,与冷库预冷相比,明显加快了果蔬的冷却速度,冷却所需时间是普通冷库的一预冷是指将货物温度迅速降到适宜温度的工艺过程[15]。对果蔬而言,预冷速度快慢直接影响果蔬的品质保持,不同果蔬适用的预冷方式也不尽相同。预冷不仅能够保持果蔬品质,减少果蔬的流通损失,而且也减少了下游冷链装备的制冷负荷,节省后期投资,预冷是保障果蔬远距离销售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根据预冷装备工作原理的不半以下。受货物堆码方式不同的影响,冷风在流动过程中容易产生短路现象,造成货物冷却不均匀。

  2.2水冷预冷

  水冷预冷是指首先通过冷却装置将水冷却到一定温度,然后再用水对果蔬进行快速冷却的一种方式,通常采取的方式为喷淋或浸泡,由于冷水可以充分与果蔬接触,所以冷却速度较快,受使用条件的影响其适用范围只能是不怕水浸的果菜,如胡萝卜、荔枝、豌豆、芦笋等。其优点为降温速度快、冷却均匀、无失水现象发生、设备使用简单,并且在预冷过程中可同时利用果蔬保鲜剂保鲜处理。缺点为易引起病害,产品对包装有着特殊要求。李健等[17]通过试验发现,冷水预冷可延缓芒果贮藏期间硬度下降的速度,维持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抑制果实转黄和失水。

  3发展建议

  受行业发展影响,仍需要在行业加强对预冷重要性的宣传引导,提高认识,研发提高设备性能,研究各种果蔬的预冷工艺参数和技术方法,完善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工作。

  3.1加强设备研发

  应当设计合理的冷却方式,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快速置换果蔬自身的热量。开发具有环保节能特性的新能源预冷装置,设备具有根据能量需求进行自我调节功能。根据不同果蔬的特性,设计生产符合实际需求的装备,将采收的果蔬预冷到最佳状态。预冷设备作为冷链中的重要一环,应充分考虑与上下游无缝链接设计规划。

  3.2完善标准体系

  标准化平台的建设有利于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果蔬而言的标准化就是要从源头抓起,推行标准化种植、标准化采收、标准化包装和标准化预冷,制定预冷标准化流程指导生产。随着我国冷链物流建设的不断完善,预冷装备的性能不断提高,预冷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预冷装备的应用将会得到普及,果蔬采后流通损失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4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果蔬贮藏保鲜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物流体系已具有相对完善的体系,但果蔬冷链物流体系的建立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预冷是果蔬降温简便有效的方法,相对于冷库设施建设、冷藏运输车的配套等高投资的冷链环节,预冷具有设备投资少、效率高、作用显著、成本回收快等优点。目前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过渡阶段。结合预冷与现有的果蔬流通体系,将各个预冷点和下游冷链设施装备进行优化联结成线,使各个线路通过点变得贯通,最终将由点发展为完整的网络结构,由常温物流向低温物流过渡。随着我国冷藏库、冷藏车、冷藏船、配送车等硬件设施的逐步建成,我国现代化的冷链物流将得以逐步形成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尚海涛,凌建刚,朱麟,等.果蔬预冷与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J].农产品加工,2013,(2):52-56.

  [2]杨帆,姜雯.国内外食品冷藏链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现代经济信息,2011,(08):192-194.

  [3]孙婕.我国果蔬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的探讨[J].中国果菜,2010,(07):51-52.

  [4]杨寿发,徐锡春.实施产地预冷完善鲜食葡萄低温物流冷链[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1,(03):47-50.

上一篇:超高压技术在果蔬贮藏与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下一篇:果蔬机械损伤特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