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06 08:50
摘要:甘薯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优质能源作物,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依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薯类产业创新团队的调研资料,概述了河北甘薯种植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种植模式和现状,对甘薯生产中育苗、剪苗、耕整起垄、移栽、杀秧、收获等主要环节机械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河北甘薯种植及生产机械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甘薯;种植;生产机械;存在问题;建议
薯既是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工业原料;是现代社会优质的抗癌保健食品之一,因此,被称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物之一[1~3]。我国甘薯常年种植面积为466.7万~533.3万hm2,年均总产量8500万t,分别占世界总量的60%和80%[4,5]。而我国甘薯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30%,远低于我国其他大宗粮食作物综合机械水平(52%)。目前作业机具的专用化、高效化、系列化程度较低[1],均成为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6]。
1河北省甘薯产业概况
河北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为20.0万~26.7万hm2,居全国第9位,是甘薯主产省份之一[7,8]。该省的甘薯产业发展以健康种薯种苗规模化繁育、鲜食甘薯生产、淀粉及其制品加工为优势特色,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近70%的甘薯作为鲜食型商品薯进行销售,30%用于淀粉加工。目前,河北省甘薯主产区主要分2种类型:一类是分布于长城以南的华北平原北部,品种以鲜食商品薯为主,种植方式以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种植为主,平均产量为4.5万kg/hm2,以“早熟+贮藏”方式周年供应市场;另一类分布于太行山和燕山丘陵山区及部分干旱缺乏灌溉条件的平原沙薄地,以鲜食商品薯和淀粉加工薯为主,种植方式以小规模大群体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产品就地销售,一般产量为2.25万~3.00万kg/hm2。甘薯种植效益稳定,尤其近年来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甘薯种植比较效益凸显,使其成为主产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2种植模式
甘薯抗旱耐瘠薄、喜光喜温、适应性强、易恢复生长,适合在河北省干旱缺水、光热资源充足的地区生长。甘薯种植分为春种甘薯和夏种甘薯,春薯种植时间一般为4月中旬~5月上旬,夏薯种植时间一般为6月上旬~7月中旬。河北省以春薯种植为主,且90%以上采用覆膜种植(多为黑白膜),种植流程主要有4种(图1)。其中,长城以南华北平原北部主要采用模式1和模式2,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采用起垄施肥覆膜联合作业机进行作业,一次成型;保定的雄县以及廊坊的霸州和文安等地主要采用模式3;太行山和燕山丘陵山区(如元氏、行唐等地)主要采用模式4。
3甘薯生产机械化现状分析
甘薯是一种土下结块的根茎类作物,属劳动密集型土下作物,主要用工环节包括育苗、剪苗、耕整地、起垄、施肥、覆膜、移栽、田间管理(灌溉、植保)、收获(杀秧、挖掘、捡拾收集)、清洗和深加工等[9,10]。目前,耕整地、田间管理环节多借用大田作物通用农业机械,技术相对成熟;而其他环节则需采用改进机型或专用机型,仍缺少成熟、适用机械。
3.1育苗、剪苗机具
河北省种薯种苗繁育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年供苗量千万株以上的合作社百家以上,繁育、贮藏、销售已形成体系。但是在育苗环节上仍然以人工育苗和剪苗为主,对排种、苗床覆土和剪苗等机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工成本高成为种苗繁育企业发展的瓶颈。
3.2耕整起垄机具
耕整起垄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主要耕整机型有单功能作业机、联合作业机和自制改造机具,其中,联合作业机能够一次性完成施肥、旋耕、起垄、滴灌带铺放、覆膜、镇压等作业(图3);自制改造机具为用户在通用旋耕机上加装液压提升装置、犁铧起垄装置等改造而成(图4),实际生产中60%的耕整起垄环节由自制机型完成。目前,河北省的耕整起垄机械生产厂家较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4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机械化程度低,用工量大
目前,河北省的甘薯综合机械化水平<30%,与我国大宗粮食作物综合机械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不同区域甘薯生产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部分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中小型机械的应用相对滞后;不同环节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其中,育苗、选苗、移栽、收获、捡拾、分选等环节主要依靠人工完成,用工量为90~120个/hm2,人工费用达到7200~9600元/hm2。人工成本占到销售额(产量按22750kg/hm2,单价按0.8元/kg计算)的26.7%~35.6%,用工量大、生产成本高,成为了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4.2种植模式繁多,农机农艺适配性差
河北省甘薯种植模式繁多,垄作、平作皆有,以垄作为主;覆膜种植和不覆膜种植皆有,以覆膜为主;垄距多样且不统一,小垄单行、大垄单行、大垄双行皆有。种植农艺繁杂,区域化、标准化栽培模式难以形成,农机农艺融合不够,造成甘薯作业机具与动力配套困难,给机具使用及推广造成不便;甘薯品种多,自身性状特殊,株高、茎粗细、叶片大小差异性较大,给机具研发及制造带来很大困难。
5对策与建议
5.1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
河北省甘薯生产机械研究较晚,且相关机械的研发正处于初级阶段,应加强政策扶持、立项支持和平台建设,组织科研院所、生产企业针对甘薯生产机械中排钟、苗床覆土、剪苗、移栽等环节技术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开展关键环节生产机具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研制适合全省种植模式的甘薯生产机械,实现甘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对甘薯生产机械中专用机具、新研发机具及甘薯机械化作业补贴力度,提高农民使用的积极性。
5.2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逐步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两者融合过程中要高度统一,全面协调发展。以利于机械化作业为目标,培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简化栽插方式,区间内统一种植模式,便于提高机具的通用性和配套性;整合农艺、农机相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制定规模化、标准化的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甘薯生产农艺技术规程,提高农机与农艺的适配性;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基地,为研制和推广甘薯生产机具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代夫,邱军,房伯平,孙近友,刘玉恒,刘庆昌,张立明.国家甘薯区试考察与产业发展建议[J].杂粮作物,2004,24(5):306-308.
[2]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导报,2004,(9):21-22.
[3]马标,胡良龙,许良元,田立佳,计福来,王冰.国内甘薯种植及其生产机械[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1):2,42-46.
[4]胡良龙,胡志超,谢一芝,田立佳,计福来,王冰.我国甘薯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6):20-25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