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甜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策略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06 08:21

  [摘要]当前,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受着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如超甜玉米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味觉上的冲击,其因超甜的口感而深受人们的喜欢。为了满足现今人们对于超甜玉米的需求,积极推广超甜玉米种植技术可谓是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超甜玉米种植技术,并提出超甜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

  [关键词]超甜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超甜玉米是玉米的变种,由于其淀粉含量少、口感好、颗粒饱满,而且富含的氨基酸和人类体内的氨基酸几乎相等,能够有效促进人类肠道吸收和食物消化,因此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由于人们对于超甜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超甜玉米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超甜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策略

  1超甜玉米种植技术

  1.1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地。超甜玉米的种植地块要求地势平坦、土质松软、土壤肥沃、排水灌溉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在种植超甜玉米时,要与普通玉米保持一定的距离,300m以外的距离为最好,目的是防止玉米串粉,而影响超甜玉米的口感。其次,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超甜玉米根据含糖量的高低可分为较多类型,品种也有很多,有国内的、国外的。但是,由于超甜玉米发芽率比较低,并且顶土能力比较弱,因此一定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良种子,如甜玉2号、津鲜1号、科甜110等,不可盲目选择。最后,要合理把握种植时间。因为超甜玉米的需求较大,为了让人们可以尽早吃到超甜玉米,许多农民往往选择提前种植超甜玉米而不在乎口感,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的。为了保证超甜玉米的口感及产量,应根据气候、温度、湿度来确定种植时间,一般适宜的种植时间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1]。

  1.2田间管理

  首先,当超甜玉米的幼苗叶数长至二三片时需要进行栽植,栽植的时间段尽量选择在阴天或下午,因为幼苗比较娇嫩,阳光太强,会把幼苗晒死。幼苗生长过程中,应多到田间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如果幼苗生长不佳,可以及时进行补苗来保证超甜玉米的产量。补苗的方法一般是就地取苗,在田间选择多余的幼苗进行移栽。移栽时应选择阴天或下午,避免幼苗被晒死。其次,种植超甜玉米时使用肥料也是必不可少的。施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氮磷钾肥使用。氮磷肥和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可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固定,使磷肥便于被玉米吸收利用,提高肥效。基肥施用有条施、撒施和穴施3种方法,超甜玉米以集中条施和穴施效果最好。无论是条施还是穴施,施用前应充分捣细混匀,结合耕地将肥料翻入土壤。肥料的使用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应严格按照肥料使用说明进行施肥。同时要注重合理灌溉。甜玉米生长过程以保持土壤湿润为主,土壤持水量控制在60%~70%为宜,忌积水。干旱时及时灌跑马水,涝时及时排水。最后,在超甜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除草也是必要的过程。杂草的生长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影响超甜玉米汲取营养。因此,发现杂草时应及时进行清除,改善田间小气候。同时病虫害也会影响超甜玉米汲取营养。所以,为了保障超甜玉米茁壮生长,可通过选育抗病品种、轮作、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预防和治理病虫害。

  2超甜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

  超甜玉米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有利于人们的吸收消化。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超甜玉米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如果农民能够掌握超甜玉米种植技术,有利于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超甜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极为重要。为实现超甜玉米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了解超甜玉米种植技术,为超甜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一定的基础。其次,要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政府的支持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广超甜玉米种植技术,而且给予了农民一定的支持,所以政府的支持是重中之重。最后,要为农民提供一定的补贴。由于超甜玉米性能较好,所以种植成本也较高,农民在购买超甜玉米种子时会存在一些负担和顾虑。对此,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补贴政策,用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和消除价格高的顾虑。相信当人们看到超甜玉米显现出来的优势时,就会积极主动地种植超甜玉米。

  3结语

  加强对超甜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能够带来很大的益处,如能够增加农民对超甜玉米种植技术的了解,有助于超甜玉米的高产丰收,更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应高度重视超甜玉米种植技术,加大超甜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种植超甜玉米,使我国超甜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宁.谈超甜玉米种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1):31.

  [2]李沛森,徐新超.超甜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战略思考[J].农技服务,2017(3):36.

  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的评估

  [摘要]生态农业具有安全、有效、有序、可持续的特点,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中药生态农业起步较晚,各地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虽然很多,但缺少评估指标和方法,不能科学评判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此,本文首先提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的评估原则,包括科学实用性原则、整体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然后从质量安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构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评估指标体系,并针对每一评估指标给出相应的评估方法,为行业内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药材生态种植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评估

  生态农业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当代最先进的农业模式,具有整体性、多样性、高效性、优质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1-2],在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4]。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是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效统一,其本质目标是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与工业化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投资小,产出高,无污染,风险小的特点,综合效益显著,正成为21世纪的全球农业发展的新方向[5-7]。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生态农业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8]。与常规农业相比,中药材生态种植在品质特性、生境要求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均具有巨大的优势[2]。2004年,郭兰萍等首次提出“中药资源生态学”的概念[9],并完成了“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项目的研究与生产实践,有效推动了中药生态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1评估原则

  1.1科学实用性原则

  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的评估必须遵循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等科学规律,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生态种植的内容和特点,科学涵义明确,评估指标概念清晰,各指标之间既要避免重复,又要有内在联系[18]。而且,评估指标要可量化,保证与我国中药材生产实际水平相适应,能较好地度量和评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生态种植建设目标实现的程度[19]。

  1.2整体系统性原则

  中药材生态种植评估体系构建要坚持整体系统性原则,用整体、系统观念反映中药材生态种植建设在药材品质安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有效性状况,能全面地体现被评价区域中药材生态种植建设的整体情况,如中药材品质提升情况,经济效益合理化情况,生态环境趋良化方向发展情况,以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等[19]。

  2评估内容

  评估指标体系是生态种植评估内容的核心,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成为中药材生态种植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药质量安全已成为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中药材种植环节最为关注的,因此将中药材质量安全作为评估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的核心指标。在综合效益方面,生态效益是生态种植发展的前提,经济效益是生态种植建设的驱动,另外,在使社会延续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23-25],下面从质量安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中药材生态种植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为实现中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评估方法

  根据已经建立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的评估原则和评估内容(评估指标),从质量安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四部分构建了符合中药生产实际的评估方法,每一项评估指标均给出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参考资料,具体见表1。

  第一,质量安全部分,该部分是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评估的重点。相对于粮食等传统农业生产,中药材生态种植更注重品质,其次才是产量。中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决定了中药材品质的优劣。因此,中药材生态种植在保证药材质量符合药典标准合格的情况下,更加追求品质的提升,所以品质提升指标是质量安全部分评估的重中之重。中药品质评价常用的技术方法包括UPLC、GC-MS、HPLC/UPLC-MS、指纹图谱、代谢组分析等[26]。其中,代谢组学作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分析手段,在中药质量控制、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7-29]。而且,代谢组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种植的农作物鉴别分析中,如Bueno等人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找到了6种质量标志物,实现了有机和常规种植的番茄之间的鉴别[30]。因此,在中药材品质提升的评估中,同样可以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将常规种植的药材、生态种植的药材和野生道地药材三者的化学成分进行比对分析,开展中药多组分综合整体评价[31]。

  第二,经济效益是药农最为关心的,本部分主要设置了产量和产值2个二级指标,其中单位面积产量是最直观反映经济效益的评估指标,其评估方法为总产量与种植面积的比值,简单可行。此外,在产值的评估上,投入产出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对于中药材来说,通过开展生态种植可能会由于劳动投入增加造成成本投入增加,与此同时也会通过品质提升带来更大的价值提升。因此,采用中药材生长周期内总投入与总产出比值的方法能更科学的反映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经济效益。本部分的评估方法可参照张福锁等人在玉米、小麦和水稻生态农业上采用的作物产量、农民收入等评价方法[25]。

  4小结

  本文从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3个方面构建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评估体系。用统一的量纲评价中药材生态农业建设的质量安全和综合效益,并以此来体现不同产地不同生境下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优劣,对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进行客观全面地综合评估,不仅为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业内开展与中药生态农业相关的评估工作提供定量或定性的参考标准。该评估体系在推动药材品质安全稳定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效统一,为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评估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保障了我国中药生态农业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晓萍.生态农业与西部资源合理利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5):481-487.

  [2]郭兰萍,王铁霖,杨婉珍,等.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231-238.

  [3]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67-171.

  [4]王宝义.高效生态农业研究的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6(3):54-64

上一篇: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烟草种植面积信息提取 下一篇: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小型西瓜产量和品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