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夏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05 09:05

  摘要:以夏播高粱晋杂30号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6个种植密度(11.25万,13.50万,15.75万,18.00万,20.25万,22.50万株/hm2)对晋杂30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30号的株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反而减小,叶面积指数在15.7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达到峰值;晋杂30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5.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到最高。研究表明,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晋杂30号生长发育与产量的最终形成,15.75万株/hm2是晋杂30号高粱的最佳种植密度。

  关键词:夏播高粱;种植密度;生长发育;产量

  高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籽粒不仅可以食用、饲用、酿制酒醋、制糖,其茎秆还可以作燃料、编制工艺品,具有较高的生物与工业价值[1]。山西省中部地区是重要的高粱种植区,多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制度,冬小麦收获后土地大多闲置或种植对光热资源利用较低的作物,对当地的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目前,我国已有较多关于春播高粱种植密度的相关研究[2-6],春播高粱的种植密度对高粱的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都会产生影响。黄瑞冬等[2]研究发现,帚用高粱的最适种植密度在7.5万~8.5万株/hm2,较高的种植密度不利于群体间的生长发育,且易增加倒伏率;王岩等[3]研究发现,甜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的产量与茎秆含糖量都有影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甜高粱的生长[3-5];酒用高粱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较高密度会导致高粱减产[6]。由此可见,种植密度可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并对作物最终产量的构成造成影响。而不同研究中气候条件、种植品种、土壤肥力及农田管理等有所差异,应根据种植区域实际情况开展研究[7]。目前,我国对夏播高粱的研究大多为品种选育、高粱制种、大田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措施等[8-12],对夏高粱密度的研究鲜见报道。

种植密度对夏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年6—10月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山西农业大学科技示范园区进行,该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年平均降雨量约462.9mm,年无霜期176d。前茬作物是小麦。播前0~20cm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列于表1。

  1.2试验材料

  供试高粱品种为晋杂30号,由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高粱育种组提供。

  2结果与分析

  2.1种植密度对晋杂30号生长发育动态指标的影响

  2.1.1不同种植密度对晋杂30号生育时期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下晋杂30号高粱的全生育期无明显差异,各种植密度下晋杂30号的全生育期都为106d。不同种植密度下,晋杂30号的出苗期为6月27日,成熟期为10月11日。不同种植密度下晋杂30号前期营养生长阶段均为27d,拔节到抽穗的天数有所差异,主要是孕穗拉开了各处理间的时间,相差1~5d,抽穗到成熟的天数相差1~3d。

  2.1.2不同种植密度对晋杂

  30号株高的影响由图1可知,晋杂30号的株高在整个生育时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长,各种植密度的株高在拔节期以前生长较缓,7月20日到8月19日高粱处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此阶段植株生长较快,抽穗后株高逐步稳定,在9月8日以后,植株停止伸长。D5在拔节期到抽穗期株高长势较大,此阶段株高较高于其他种植密度;D6在此阶段株高生长速度较慢,但在抽穗后植株生长较快,后期逐渐高于其他密度处理,成熟期株高达到150.6cm;D3处理下高粱植株生育期间株高稳步提升;D1高粱植株发育前期生长较快,后期长势减缓,D1与D2在8月29日后株高达到最大并逐渐稳定。成熟期各密度处理间株高由大到小顺序为D6>D5>D4>D3>D2>D1。

  3讨论与结论

  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高粱群体的构建,对协调植株发育,提高综合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不同的种植密度下晋杂30号的总生育期相同,但对其拔节、抽穗的时间有所影响,主要是增加了孕穗的时间。不同种植密度下晋杂30号的株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成熟期晋杂30号的株高大小顺序为D6>D5>D4>D3>D2>D1。D6种植密度下的株高达到150.6cm。晋杂30号的茎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成熟期茎粗大小顺序为D1>D2>D3>D4>D5>D6。杨楠等[14]通过密度种植试验发现,种植密度越大,株高越高,茎秆越细,本试验结果与其相同。但曹雄等[15]研究发现,随着密度的增加,高粱的株高与茎粗呈下降趋势,低密度更有利于茎粗的增长。这可能与栽培措施、土壤条件及气候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晋杂30号的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减小—增加的趋势,这与植株对群体空间的竞争有关[16]。

  参考文献:

  [1]郭秀卿,李新基,崔福柱,等.夏播高粱新品种晋杂3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6):754-756.

  [2]黄瑞冬,周宇飞,李卓,等.不同密度对帚用高粱生长发育及工艺性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3(5):13-14.

  [3]王岩,黄瑞冬.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8(3):49-51.

上一篇:气候变化对新疆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北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