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与调整对策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2-03 09:01

  摘要[目的]: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由于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面临大幅度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的严峻局面,如何调整黑龙江省的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结构调整的各方面限制因素,并结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实际,提出黑龙江省今后的作物结构调整方向。[结果]稳定粮食生产,适当增加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压缩玉米种植,把休耕纳入轮作体系,作为临时措施,可以大面积开展玉米休耕;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杂粮杂豆作物;有条件发展饲料牧草作物。对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政府应该有长远考虑,不能作为应对短期出现的玉米产大于销的权宜之计。[结论]今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要立足于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政府应该为玉米休耕和种植非粮食作物提供补贴,相应补贴政策是黑龙江省此轮种植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玉米;休耕;补贴

  0引言

  持续多年的临时收储政策促进了玉米生产,2016年7月我国玉米库存超过2.6亿t,为此国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到2020年压缩玉米种植面积333.333万hm2,这对我国玉米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黑龙江省带来巨大冲击。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最高曾达到733.33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农业部提出在北部冷凉地区和农牧交错地区要增加大豆和小麦的种植,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饲料作物,开展多种方式的作物轮作,这些对策怎样因地制宜地实施,效果如何,这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粮食和饲料的生产基地,既是水稻、玉米、大豆的主要输出地,也是牛奶、鸡蛋等畜产品的主要输出地。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既要满足国家的需求和市场的定位,又要实现经济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农民的利益。

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与调整对策研究

  1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的演变及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不断变化,表现出6个特点。

  (1)主要作物种类不断减少。20世纪60年代及之前,种植面积超过5%的作物有5种,即玉米、大豆、谷子、小麦、高粱,20世纪70~90年代,减少到4种,先是高粱在20世纪70年代退出,然后是20世纪90年代水稻超过5%同时谷子退出,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减少到3种,小麦种植比例也降低到5%以下。

  (2)细粮作物位次前移。小麦由1949年的第5位,前进到20世纪50年代的第4位,20世纪60年代的第3位,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的第2位,到20世纪90年代小麦降到第3位,水稻前进到第4位,21世纪初水稻排到第3位,小麦退出主要作物,21世纪10年代水稻排到了第2位,水稻由一种非主要作物成为种植面积第2位的主要作物。

  (3)玉米和大豆始终是重要的作物,两者轮流排在种植比例的首位,仅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及以后大豆排到第3,20世纪80年代玉米排过第3。大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20%左右波动,之后逐步走高,到21世纪初达到33.2%的高点,此后降低到22%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玉米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种植比例在22%左右波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走高,到2014年达到45.0%。

  (4)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先降后升,主要作物比例也是同样变化,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位,同时杂粮杂豆及马铃薯和小麦种植降低到最低点。1949年粮食作物比例为95.3%,之后经过92%、90.2%、89.3%,逐步降低到20世纪80年代的82.9%,此后,经过87.2%、87.4%,逐步回升到21世纪10年代的95.4%,其中2014年为96.3%,历史最高。从作物看,谷子和高粱越种越少,分别由1949年的18.2%和11.0%降低到2014年的0.05%和0.18%,小麦和马铃薯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小麦的波动更大,由1949年的8.6%增加到1981年的25.1%,到2014年仅占0.8%;马铃薯由1949年的2.5%,增加到2002年的4.6%,到2014年仅占1.1%。2014年杂豆种植比例0.8%,而2003年曾经达到4.4%。目前杂粮杂豆面积合计刚刚超过1%。

  (5)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先升后降,2014年达到历史最低位,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合计才0.89%。其中甜菜在20世纪80~90年代种植比例最高达到3.4%左右(1988年最高位5.19%),麻类在20世纪60~80年代维持在1.1%左右(1988年最高位1.71%),烟草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1%左右(1989年最高位1.53%),油料(主要是向日葵和油菜籽)在21世纪初超过3%(2003年最高位4.85%)。

  (6)蔬菜和瓜果的种植比例表现先升后降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最高在4.03%,进入21世纪后,种植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种植面积减少不多。

  2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约束条件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既要考虑市场需求、种植效益和比较优势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气候、土壤、水资源等环境因素,以及各种作物品种特性及数量、栽培方法和机械化程度等技术因素。

  2.1市场需求约束

  我国目前粮食库存积压严重,最突出的是玉米产大于销,库存高达2.6亿t,同时我国大量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大豆,各种油籽和油、棉花、麻纤维、糖等经济作物产品,和少量小麦、玉米、大麦、水稻、高粱、豌豆等粮食作物产品(FAO,2013年数据[10])。其中棕榈油和棕榈油籽、橄榄油、黄麻等我国产量很少,或国外产品价格低廉,只能依靠进口,而木薯干和木薯淀粉、玉米、高粱、大麦等主要是国内玉米价格偏高所致,进口用于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和加工原料,随着2016年玉米价格暴跌,这些农产品的进口数量会明显降低,而由国内玉米替代。我国是马铃薯、葵花籽和花生的净出口国,却进口马铃薯粉和冻马铃薯,进口葵花油和花生油,说明相应的加工方面有一定问题。

  2.2资源约束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

  由于水稻临时收储政策托市,农民有扩大水稻种植的意愿,过去3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10倍,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目前三江平原水稻约一半是利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一些地方年降0.5m,因此水资源限制了水稻面积扩大的可能性,除非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或水稻旱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国家建设大型引水工程扩大松花江和嫩江的自流灌溉面积。

  3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方向与对策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要求,黑龙江省压缩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小麦种植面积,发展饲料作物、牧草、绿肥作物,发展经济作物、小杂粮,开展不同形式的作物轮作[14]。黑龙江省如何落实中央的要求,如何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如何在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前提下,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该文认为关键是维持作物的价格在投入成本之上,保证农民的种地收入超过支出。做到这一点,从短期看,在东北玉米主产区大规模进行休耕,通过减产保价来提高玉米种植效益,从长期看,通过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来降低单位粮食成本来提高种植效益。过去1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的台阶,有能力主要依靠自己解决人民吃饱和吃好的问题,这使得开展耕地休耕成为可能。农业部2017年部署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湖南重金属污染区、西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13.33万hm2试点[15],主要是针对环境严重恶化不宜耕种地区,但是很遗憾没有把东北春玉米产区纳入休耕试点。在发达国家,休耕不仅是改善环境的措施,更是政府调控产量与价格、维持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手段,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立即在黑龙江省开展玉米休耕有利于压缩东北地区玉米的库存(占全国的近90%),降低库存运营成本;有利于维持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减少国家去库存的损失;休耕还有利于耕地的休养生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结合玉米休耕可以发展绿肥作物、经济作物等。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今后种植业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维持水稻面积,适当压缩玉米种植面积(近两年可以加大力度,以减少库存),大力推广休耕(可以结合绿肥种植,或自愿种植经济作物),适当增加小麦和大豆面积,适当增加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甜菜、亚麻、大麻等经济作物,以及杂豆的种植面积,结合奶牛业适当增加青储玉米和紫花苜蓿种植。如果压缩66.667万hm2玉米种植面积,应该有33.333万hm2进行休耕,另外33.333万hm2种植其他作物,小麦6.667万hm2,大豆13.333万hm2,经济作物及杂豆等13.333万hm2。今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要立足于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此轮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像扶持粮食作物一样,扶持休耕,扶持经济作物生产。

  参考文献

  [1]刘光玉,戴惠善,曹巨生,等.关于苏州地区水稻熟制经济效益的研究.江苏农业科学,1980(6):18~25

  [2]郑剑非,卢志光,陆正铎,等.线性规划在县级种植业结构中的应用.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4,11(1):77~82

  [3]刘德祥,赵红岩,董安祥,等.气候变暖对甘肃夏秋季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冰川冻土,2005,27(6):806~812

  [4]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16,49(6):1171~1131

  [5]张丛,沈彦俊,裴宏伟,等.中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湖北农业科学,2015,54(8):2041~2045

  [6]陈立亭,祖世亨,王育光,等.农业区域优势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对策———黑龙江省十五期间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综合报告,黑龙江气象,2001(2):1~2

上一篇:不同种植时间脐橙园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下一篇:江淮丘陵塘坝灌区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