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09 09:21
要: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改革创新迎来了新的机遇。农业的创新发展关系到农业、农村及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现有的农业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农业生态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探讨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农产品
农业生态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介于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之间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用无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农作物所含的有害化学物质减少,但是农作物的生产量也相应减少,农业生产率降低,影响农业的长期发展。在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中,农户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及机械设备等进行农作物的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相应增加了农作物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的含量。因此,生态农业营运而生。生态农业综合了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两种生态发展方式,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以生态学的知识和经济学的知识相融合,因地制宜建立的一套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生态化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作用。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过于粗糙,不仅影响农业产量,而且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破坏。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往往农民收入不高,地力贫瘠,农作物产量不高,于是开荒造田,长此以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综合发展,统筹兼顾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稳定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农业和农村农民的收入,更要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农作物。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根据市场供求原理、交通运输距离、农作物生产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及农业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较少使用农药、化肥、矿物原料等,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用大量的有机化肥等,降低了土壤的肥力 [2]。另外,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过量的农药、化肥等会在降雨后随着水土流失进入河流,引起生态污染和破坏。
(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发展中,综合考虑到市场、供求、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种植农作物较为单一,并且农作物种类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供求波动的影响,造成农民收入波动较大,灾害年份农民收入锐减,影响到基本的生活需求。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考虑到市场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作物种植,减少农民遭遇灾害时的损失,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另外,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民较少使用化肥等有机矿物原料,减少了农作物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农产品品质较好、质量较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三、结语
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经济效益,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农民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加大科研投入,推进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都玉莲,张胜英,杨立新 . 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开创生态农业新路 [J]. 北方农业学报, 2011(1):10-11.
[2] 吕 洪 霞, 丁 文 锋 . 农 业 科 技 推 广 体 系 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6):47-52.
[3] 刘春芳,王济民,梁辛 .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9(2):27-29.
上一篇:生态茶文化旅游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影响 下一篇:生态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环保技术探讨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