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互联网 + 农业”发展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08 09:13

  【摘  要】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现代农业领域不断渗透,“互联网 + 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以寿光市为例,阐述了“互联网 + 农业”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分析了寿光市“互联网 + 农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寿光;“互联网 + 农业”

  1  “互联网 + 农业”的内涵及重大意义

  1.1  “互联网 + 农业”的内涵

  “互联网 + 农业”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改造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达到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构建新的农业发展业态。它的本质是通过信息化技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农业自动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1]。

寿光市“互联网 + 农业”发展研究

  1.2  发展“互联网 + 农业”的意义

  1.2.1  “互联网 + 农业”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以及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管理和标准化水平,有效实现各环节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从而保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2.2  “互联网 + 农业”有助于加快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以“四新”促“四化”,即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产业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互联网 + 农业”培育了农业转型升级新动能,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新技术对农业资源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农业业态,如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实现农业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不断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方式,通过技术进步走上高效、集约、安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道路。

  2  寿光市“互联网 + 农业”发展现状

  2.1  智能化农业生产提档升级

  近年来,寿光市通过创新示范项目、典型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化设备,全面推进农业智能化发展。2017 年,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占地 3000 亩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以实现蔬菜产业智慧化为功能定位,集中引进展示国内外前沿的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结合大棚“两改”,新发展蔬菜大棚 1.5 万个,其中 60% 以上配套应用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自动打药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新设施。新发展的第七代智能化大棚应用物联网技术,使农民通过手机实现对通风、喷药等工作的远程控制,大大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2]。

  2.2  农业智慧监管系统不断完善

  为推进透明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16 年 5 月 , 寿光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 整合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 , 创建了寿光农业智慧监管平台。平台包含蔬菜种植、蔬菜交易、农业投入品交易、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农业大数据搜索引擎、蔬菜质量检测和追溯数据共六大功能,可以查询到寿光蔬菜的产地、生产记录、检测记录和交易记录等信息,提供数据分析、价格查询、预约销售、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实现了蔬菜产业智能化监管、全域化追溯和信息化服务,打造了“流通千万里、追溯零距离”的高效透明监管模式。

  3  制约寿光市“互联网 +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互联网 +”在农业产业链中发展不平衡

  从整个农业产业链来看,寿光市在推动“互利网 +”切入农业领域过程中,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因设备投入成本高、农民思维禁锢等因素,农业智能化生产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上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智能化水平差距大、普及率还不高的问题,农产品智慧物流发展步伐缓慢,农业电商本土企业短缺 [3]。

  3.2  农民“互联网 + 农业”意识有待提高

  “互利网 + 农业”是一个新概念,基层涉农干部、农民对其认识总体上还比较粗浅,缺乏推进思路。由于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目前寿光市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和妇女,整体而言,文化水平相对不高,虽然大多数人都已经触网,但是仍然习惯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业智能化生产、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接受程度低,缺乏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应用能力,主动融入到“互利网 + 农业”的意识普遍淡薄。

  4  寿光市加快“互联网 + 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府引导

  “互利网 + 农业”涉及多部门、多领域,需要政府做好统筹谋划。寿光市要从市级层面搞好“互利网 + 农业”的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全市“互联网 + 农业”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培育产业为重点,加强科学规划,整合社会资源,从政策、业务、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扶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补齐短板,培育地方特色,促进“互利网 +”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充分发展。

  4.2  增强农民“互联网 + 农业”意识

  农民是“互联网 + 农业”发展的主体,其对“互联网 +”的接受程度是推进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当务之急首先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涉农干部对“互联网 + 农业”的认识,进而充分调动农民利用互联网进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推广农民易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户成为“互联网 + 农业”创业带头人,广泛带动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有力推进 “互联网 + 农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冉 . 南 阳 市“ 互 联 网 + 农 业” 发 展 探 讨 [J]. 农 业 科 技 通讯 ,2017,(12):28-30.

  [2] 王文合 .“互联网 +”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J]. 新农村 ,2017,(21):11.

  [3 王金凤 , 梁瑞华 .“互联网 +”现代农业探索与思考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NO.300(19):16-19.

上一篇:试析跨境电商交易发展现状及管理政策 下一篇: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