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1-03 09:07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力量。来自山东省 8市 25县 68个粮食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周边的 60个普通小农户的调查数据显示:与普通小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年龄偏低,文化程度偏高,近半数拥有村干部任职经历,在盈利能力、农艺管理、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保险、融资、灌溉、晾晒、贮藏、政府补贴等方面仍面临困难和挑战。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节本增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扶持方式,才能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经营情况;障碍因素;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业仍未摆脱传统农业经营效益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经营不健全等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改变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1-4]。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引用相关数据,运用描述统计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现状开展研究,旨在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的障碍因素,提出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山东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的发展现状
1.1 农户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对象以男性居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负责人全部为男性。小农户的平均年龄为 54.2岁,50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 54.9%,老龄化现象严重;小学和初中学历占总人数的 91.7%,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的平均年龄为49.7岁,41~50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 55.8%,虽然较小农户年轻,但 40岁以下的仅占 7.4%,年龄结构上仍偏老龄化;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占到了 78%,高中及以上学历占到 52.9%,文化水平较小农户偏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中村组干部占到了 45.6%。
1.2 生产经营管理情况
1.2.1 成本收益 以玉米生产为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玉米总成本的平均值为 12682元/公顷,比小农户要高出 2754元/公顷;小农户种植玉米的纯收益为 5461元/公顷,高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360元/公顷。
1.2.2 生产管理 由表 4可知,有 33.8%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对玉米种子进行二次包衣,虽然成本增加 157元/公顷左右,但保证了玉米的出苗率。但由于规模化种植而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导致 70.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玉米出苗率低于 90%,这就对生产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玉米品种、配套的机械设施以及后期的管理等都需要得到保障。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由图 2可知,玉米价格下跌是影响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中分别占到 65%和 77.6%;旱、涝及病虫灾害对种植玉米积极性的影响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中分别占 30%和 22.4%。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需农资量较大,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农资,在生产成本增加上较小农户影响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地租、农资、人工以及基地建设上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周转,所以贷款困难会影响到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为方便机械化、规模化的农田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选择流转的土地连地成片,但现有的土地流转秩序不是很完善,调研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 18户对当地的土地流转秩序不满意。
3 山东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粮食生产者老龄化严重,后继人才缺乏
尽管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总体上是农村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但农业从业数据来源:调研数据为 6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 60个小农户;文献数据为资料搜集的 85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 1887个小农户。
3.2 种粮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调研发现,造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从农业税取消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超过 50%,涨幅远远高于粮食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益[7],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较小农户相差不大[8]。二是土地流转费用较高。土地流转费用与当地的流转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但土地流转费用在总的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已占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成本的46.3%,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现阶段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有限,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周期性比较明显,短期雇工数量集中,雇佣劳动力成本自然大幅增加[9](表 6)。
4 山东省粮食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4.1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育职业粮农继承人
一方面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从事粮食生产,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打造一支职业种粮青年队伍 [13]。2013年江西省提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即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报名参加江西农业大学的相关课程,经过系统教育培养后,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回农村,带动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4.2 节本增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研发种植抗病虫害品种,减少农药的使用,涵养土壤,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实现 “藏粮于地”。其次要全面提高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质量,减少对雇工的依赖,用科技手段维持粮食供求平衡,实现 “藏粮于技”。同时,要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通过将小地块整合为大地块,可较大幅度的降低机械作业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成本。然后,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基层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从而改善由于土地租赁费过高而导致的生产成本的增加。
参 考 文 献:
[1] 朱世桂.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2] 李思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梅州经验及其启示[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3] 吴晓婷.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效果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
[4] 陈作娇.陈仓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上一篇:浅析植保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下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