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历程视角的乡村规划特点及发展思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31 09:34

  摘要: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城乡矛盾当下保持社会经齐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寻找乡村发展的创新动力,激发乡村建设活力,挖掘乡村特色化发展潜力是乡村发展的思路。本文从我国乡村发展历程出发,对1949年以来乡村规划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其特征问题,认为乡村发展主要受政策调控和规划引导的驱动。从而针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分析乡村规划特色化发展内涵及其动力机制,并展望未来乡村与城市差异化互补发展模式。

  关鍵词:乡村规划,要素戚动,乡村振兴

  1引言

  《城乡规划法》颁布以来,乡村规划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十八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到田园综合体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再到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快速城镇化更加注重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在乡村地区相对薄弱,进而刺激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要求规划从业者重新认识乡村,探宄乡村规划概念内涵及特色,根据城乡规划不同角度,研宄乡村发展动力要素,构建具有乡村特色并且适合乡村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乡村发展历程视角的乡村规划特点及发展思考

  2乡村及乡村规划发展历程回顾

  2.1乡村发展呈现四个阶段我国乡村建设发展主要依托政策驱动。与城市不同,乡村发展资本介入较少,多以政府为主体建设,因此乡村建设与当时背景下的国家整体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乡村建设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都经历着不同的政策制度,每一次乡村建设运动都是解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问题。本文在城乡规划的视角下,认为1949年以来,乡村发展从意识形态向物质空间转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自治升级的过程主要分为试验期,改革期,发展期与振兴期四个阶段。

  2.2各阶段乡村规划特征及问题

  2.2.1生存需求的集体建设

  1977年之前的乡村规划主要体现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个体农业生产转向集体生产,相对应的乡村中出现了集体生产及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场所。这一阶段没有法律条文指导乡村建设,在“大炼钢铁”的背景下,村庄不是主要建设对象。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建立了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建设。但人民公社制度对乡村的控制导致了这一阶段乡村的自主性丧失,再加上本身基础薄弱,乡村的建设仅仅停留在满足村民生存需要层面的自发行为。

  2.2.2政策引导的规划标

  准家庭责任制实施之后,乡村建设又出现了住房侵占耕地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村镇规划原则》等乡村规划政策相继出台,从政策上来规范指导乡村建设。这一阶段的乡村规划有了一定的规划依据与建设标准,从自发建设到正确引导,乡村建设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发展依然缓慢。规划编制体系中缺少乡村规划的内容,导致乡村规划编制不具有法律效力,实施与规划脱节。

  3乡村振兴视角的乡村规划特点

  3.1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其根本是在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农业面临乡村农产品存在阶段性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的问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乡村发展创新型人才急缺。

  3.2乡村规划特点

  3.2.1地緣关系紧密的熟人社会特征在社舍圈层理论中,,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分考奉人社会,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个体间组成象庭,通过学脘的维系构建起人的第一爵社会关系即亲人社会;撰着通过蒙密感与近距离维系的是熟人社会;而没有地緣、血緣:关系的就是生人社会。

  4乡村规划发展方向及规划创新应对

  4.1乡村发展方式及模式

  要实现城乡角色地位转换,促进要素流动,首先要对乡村的运营机制进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条件下,乡村的发展主要维持在自给自足的情况,农民的收入依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对城市要素的吸引能力不显著。因此,对于乡村而言,建立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的政府、企业、合作社以及专业机构的合作开发模式,有利于增添乡村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所谓“政企村”合作模式,就是政府提供特许经营及补贴支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村民提供土地、房屋,专业机构投入人力,技术服务的一种多方合作的开发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部门主要在规划引导,发展评估,土地流转和拆迀协调方面做出指导性作用;相关企业对整个项目提供融资,建设,运营等方面的服务,促进社区参与,提供设计、建设、技术运营与人才支持;而村民合作社则通过引导与组织村民以土地、房屋参与合作模式,协调村民与企业关系,起到引导与疏解的作用。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促进要素流动,村民提供场地物质条件,从根本的政策上为乡村提供发展动力。

  4.2乡村规划核心内容

  在运营模式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的前提下,将乡村从城市流入的人才,技术,就业等乡村新兴要素与乡村本地特有的文化,农业,生态传统要素的资源配置与高效利用,是乡村业态发展创新的核心问题。乡村就是依托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特色,以农业为基础发展餐饮、住宿、住宿、游憩、购物、娱乐、文化、教育和养生等一二三产相融合的复合型产业。打破固有的产业结构思维,构建乡村发展产业链,振兴传统产业,增添乡村发展动力。

  5结语

  综合我国乡村长期发展的历史特点,乡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政策支持。在当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在本质上提供了乡村发展的动力因素,随着学界越来越关注城乡关系,重视乡村规划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和地位,城乡二元矛盾也将随着乡村的发展逐渐化解,城乡规划将进入一个互补,可持续的循环发展模式。

  诚然,乡村规划的内容较城市而言更为复杂,除了与城市类似的规划理念,编制体系,技术方法以及实施评价等方面,还更应重视乡村的社会要素,生态要素和文化要素等内容,更应自下而上地站在村民角度思考村庄发展方向,探索符合乡村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构建符合一定区域特色的实践性较强的乡村规划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孙莹,张尚武,我国乡村规划研究评述与展望[,城市规划学刊,2017(04):74-80

  [2]张尚式、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J].城市规划学刊,201306):19-25.

  [3]陈博文,彭震伟,供给侧改革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再探-基于长三角地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8(01):73-82..

  [4]邻艳丽,刘海燕.我国村镇规划编制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探讨[J.规师,2010,26(06):69-74.

  [5]葛丹东,华晨,适应农村发展诉求的村庄规划新体系与模式建构[J.城市规刊,2009(06):60-67,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下一篇:我国农业水资源形势与高效利用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