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30 10:00
摘要:目前,学生在我国的各级教育阶段中对我国蚕桑文化的接触几乎是零,尽管有大量的历史文献涉及蚕桑文化,学生却不得而知,而蚕桑实验室的建立,可以让老师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老师在实践教学中传授桑蚕文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历史变迁,对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则探讨了蚕桑实验室对教学实践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蚕桑文化;实验室;教学实践
蚕桑实验室是将目前我国的蚕桑养殖技术进行浓缩展现,在实验室内即可展现蚕桑养殖的技术过程,也能加入我国特有的蚕桑文化,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对现实中蚕桑养殖过程的演示,配有教师细致的讲解,即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又能避免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提高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现我国的蚕桑养殖技术和蚕桑文化传承,是一种非常实用而又可靠的教学实践辅助工具。
1蚕桑实验室的定位和目标
1.1技能培训定位
经史料典籍记载,我国的蚕桑养殖早在五千年前已经开始,在唐宋时期蚕桑养殖已经达到一个顶峰,在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涤荡,我国的蚕桑文化已经渗透于我国的文学领域、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历史领域。现如今,蚕桑养殖在全球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蚕桑养殖以促进当地自用和就业,而我国的蚕丝织品更是位居世界首列,我国的蚕桑养殖及其衍生物不仅自用,而且进行出口销售,是我国一条不容忽视的经济来源,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城市化的建设,我国在蚕桑养殖方面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普及又有所不足,正所谓“千金易买,一将难求”,我国在蚕桑养殖方面知识严重缺失,而蚕桑实验室,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我国的蚕桑文化和蚕桑养殖技术,为将来学生的就业增添一道有力的伏笔。
1.2知识教学定位
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养蚕,到黄帝时代,嫘祖开始养蚕抽丝,制衣以御寒,后来经过各朝各代的发展和延续,到宋朝我国的蚕桑产业达到一个顶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将中国和蚕丝织品推向欧洲人的视野,这算是最早的跨国贸易。从《诗经》到《楚辞》,从《史记》到《齐民要术》,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史书、典籍,都有涉及到蚕桑文化,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蚕桑的文学著作,恐怕穷其一生也难以全部读完,可以说我国的蚕桑文化与中国的历史有着一样悠久的历史,这漫长的五千年历史,蚕桑文化形成了其独有的、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其内容之丰富,占据中国文化半壁江山也不为过,通过蚕桑实验室将我国的蚕桑文化进行压缩教学、现场教学,再配有教师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验室实践的方式深刻了解中国的蚕桑文化。
1.3人才培育目标
蚕桑实验室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职学生面临着进入社会就业的局面,是从学生时代向社会工作者转变的时刻,通过蚕桑实验室的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让中职的学生掌握一门社会需要的岗位技术能力,即是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也顺应国家的人才需要。
2蚕桑实验室对教学实践的推进作用
蚕桑养殖是一门系统的、传统的、工艺复杂的技术能力,也是一项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岗位能力。而根据对桑蚕的特点分析,桑蚕对于养殖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很难将蚕桑养殖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通过蚕桑实验室,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对蚕桑养殖的工艺进行系统的了解和研究。
2.1蚕体的生理解剖
蚕体的生理解剖是一项非常考验技术能力的技术。一般对于蚕体的认识,中职学员大多是从书本上获取,对于蚕体的解剖,也多是看教师演示,虽然可能看着是会了,但是真正经手试验,往往失败居多。而通过蚕桑实验室,可以设置解剖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都有时间亲自对蚕体进行解剖,并且可以满足学生多次解剖、孰能生巧的需要。
2.2蚕种的催青孵化
蚕种的催青孵化主要是对蚕种孵化的催青环境、催青条件方面的探究和了解,需要不断的观察和比较才能获取准确的数据。对于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湿度等条件,蚕种的孵化程度不同,这就需要学员通过不断的试验和观察来探究和发现。而蚕桑实验室,恰恰能满足学员这一方面的需要。在蚕桑试验室中,学员可同时模拟多种环境,并观察在不同环境下的蚕种孵化程度,这样,就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获取最有利、最准确的数据。
2.3蚕病分析
家蚕桑是生物,蚕桑的养殖是群体养殖,一般的蚕桑养殖户都是成千上万条的蚕桑儿养殖,因此对于蚕病的预防和发现是极为重要的。要想预防和发现蚕病就得了解蚕病。根据蚕儿发病的过程分析,蚕病是广泛性、集体性的,少了缺乏典型作用,多了则损失严重,而要想满足这种情况,则蚕桑实验室恰恰是最佳的需要。学员通过实验室,探究不同的蚕病下蚕体的状态和习性,通过实地观察,加强了解,通过演示,掌握蚕病预防的关键。这对于将来从事蚕桑养殖行业的学员来讲,是一项避免损失,提供养蚕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4栽桑
通过蚕儿的分析,发现蚕儿对于不同桑叶的需要是不同的,对一株桑树不同部位桑叶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在蚕桑实验室,学员可同时模拟蚕体对桑树不同部位桑叶的需求情况,分析掌握蚕儿对桑叶的需求情况。通过实验室的实践考察,了解和掌握桑叶对蚕体的影响情况,为将来从事蚕桑养殖岗位的学员提供有效的蚕桑养殖概念。
3小结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蚕桑实验室对教学实践有着良好的辅助和推动作用,通过蚕桑实验室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知识量,同时对老师的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是一项对学生、对老师都很有利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杨友才,欧阳中万,李贵成.推进农科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11):77-79.
[2]王天曦,李鸿儒.建设世界一流的实践教育中心——清华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2):1-5.
[3]金佩华.研究型大学农业学科专业发展问题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1):48-50.
[4]王俊东,冀满祥.加强校外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63-266.
[5]刘目前,杨友才,刘浩源,等.对农科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05):40-41.
上一篇:蚕桑文化建设对蚕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