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医疗体制向城镇转换困境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27 09:10

  [提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保障农民享有基本的医疗权利成为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城镇化必然包括医疗,所以当前就存在着农民从农村医疗向城镇医疗转化。两种医疗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转变过程中难免要遇到困境。基于此,结合对我国农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医疗体制转换;困境;平等

  新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中体现了以民生为主,追求平等、幸福、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农村居民转入城镇同样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权利。继而,医疗保障也应该从农村医疗转向城镇医疗,享有城镇居民医疗同等的医疗服务条件与医疗费用补偿比例。但是这两项是我国农村医疗向城镇医疗转换中的困境所在。

我国农村医疗体制向城镇转换困境研究

  一、转换过程中的困境

  当前,我国农村的主要医疗体系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是其服务体系还不太完善,医疗水平、保健质量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基本保障需求。农民患病后更愿意到大城市看病,这体现了城乡医疗服务的差距。我国农村居民转入城镇后,要从原有新农合向城镇医疗转换,这个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差距就成为转换的阻碍。在进行考证过程中,造成城乡医疗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卫生费用与医疗资源的投入额差异。

  (一)城乡卫生费用的巨额差异。城乡医疗支出差异主要源于我国城乡在医疗服务供给、医疗保险覆盖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不平衡发展。政府对城镇医疗费用的投入要远大于对农村医疗费用的投入。2010耀2016年间,我国城市卫生总费用从2,315.48亿万元增加到3,558.31亿元(本文2010至2016年间数据均来自2011耀2017中国统计年鉴),而同期我国农村卫生总费用从666.30亿万元增加到1,412.21亿元。城市卫生费用是农村卫生费用的2.5耀3.5倍。因此,在就医后医疗费用补偿方面就显出极大的差距,新农合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大概在30%耀40%之间,而城镇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平均大概在50%耀80%之间。(此数据调查源于笔者对吉林、辽宁、山东、河南新农合的问卷调查)。这个差距虽然有缩小趋势,但是不明显。城镇化使大量农民转入城镇,他们的医疗体制要从农村医疗转变到城镇医疗,两种体制的主要差异之一就是卫生经费的投入量的巨额差异,那么从农村医疗转变到城镇医疗的医疗经费差额如何弥补就是首要问题。将近2倍的资金缺口用什么资金来补足,是农民从农村医疗转向城市医疗的最大困境。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匮乏。长期以来,在公共产品等基础设施的供给和质量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距,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近80%又集中在大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大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优秀卫生人才大量集中。而面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医院人力资源数量较少、职业化程度低、学历低,而且农村医疗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诊治需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作为配套措施的医疗设施建设本就滞后,大多数情况下是原来的一些乡镇卫生院的改建,其医疗资源并没有多大的改进与提升。

  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医疗费用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财政资金作为最直接的解决手段,能够弥补农村医疗转变到城镇医疗的医疗经费差额。一方面可以加大用于改善新城镇医疗卫生条件的资金拨款。在进行中央预算和地方政府预算时,要在比照城镇医疗支出增加预算支出。这些资金支出可以用于新城镇医疗的药品购买、医疗人员的培训上,从而实现提升新城镇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和增添宣传工作,从而提高新城镇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2、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近年来,医疗费用的增长远超GDP的增长,远超居民收入的增长,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也是农村医疗转向城镇医疗的重要举措,因此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必须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讨论一些不合理因素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

  (二)医疗服务

  1、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将城市和农村的医疗任务分别对待,进行不同的扶持政策。由于对城市的医疗扶持力度较大,使得农村和城市的医疗卫生出现严重的不公平。所以要缩小农村的医疗水平与城镇医疗水平的差距势在必行。首先是对医疗设施进行投入,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的医疗设备,连基本的病例检查都做不到,何谈城镇医疗。这里的经费投入除了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可以鼓励其他行业或私人投资来增加资金来源;其次,提升新城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点是加强县、乡、村的协同合作,壮大医疗队伍,提升医疗人员素质水平,必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对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医疗职业技能培训,使之能在城镇医疗机构上岗。同时,开展不同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合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水平。

  2、扩大医疗保险制度的范围。由于农村的医疗保险意识落后,即使转入城镇,也要各地政府通过资金拨付等为基础建立宣传机构,加强农村居民转入城镇的医疗保险制度宣传,鼓励他们参保,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部覆盖;另一方面,建立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应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在城市工作的后顾之忧。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医疗水平差距大,加之农村较多人口流向城市打工生活,要整合原有的新农合医疗制度与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实现享受平等的医疗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昕,高梦滔,姚洋.诊断与处方:直面中国医疗体制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季亚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6.

  [3]于亚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17.

上一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机理及优化策略 下一篇:微信朋友圈用户认知与行为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