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20 09:28
摘要:2020年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前已经进入扶贫工作的决胜阶段。文章在论述辽宁省少数民族分布及贫困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旅游扶贫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要“综合评估,科学规划”、“产业融合,旅游主导”、“多方参与,合理分配收益”、“转变思想,搭乘文化东风”等旅游扶贫的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辽宁
写旅游的论文期刊还有旅游研究多长时间见刊,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一、引言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攻坚战的深入进行,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面对老、少、边、穷等地区整体性、区域性、顽固性的贫困问题,如何采取有效举措解决区域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贫困,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业由于进入门槛低、对从业人员的学历与技能要求不高,在扶贫方面一直被各方寄予厚望,也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造血式”扶贫方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历来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就旅游而言,民族地区往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原生态的地质地貌与民风民俗,对久居城市的主要客源群体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吸引力。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欠佳、道路通达度不高、宣传营销不足等问题,导致当地旅游资源没能被完全利用,形成了“抱着金饭碗要饭”的现象。
二、辽宁省少数民族分布及贫困情况
1.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辽宁省少数民族人口共计664.3万人,居全国第五位。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15.2%,55个少数民族均有分布,在此世居的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其中,满族人口533.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0.3%,占全国满族人口数量的50.4%;锡伯族人口13.3万人,占全国锡伯族人口的70.2%。省内现有岫岩(鞍山市辖)、新宾(抚顺市辖)、清原(抚顺市辖)、本溪(本溪市辖)、桓仁(本溪市辖)、宽甸(丹东市辖)6个满族自治县,阜新(阜新市辖)、喀左(朝阳市辖)2个蒙古族自治县,凤城(丹东市辖)、北镇(锦州市辖)2个享受自治县有关待遇的县级市,是全国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多的省份。
2.少数民族贫困情况
根据省民委对省内民族地区贫困情况调查摸底显示,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少数民族贫困人口295741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37%,其中自治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113334人,聚居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87216人,其它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95191人。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15个,其中含自治县6个,少数民族聚居县2个,民族地区占全省扶贫工作重点县总数的53%。
三、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1.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针对辽宁省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占比高、贫困地区中民族聚居区占比高的情况,2018年来省内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扶贫。自2015年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辽宁省累计向民族地区投入省级以上扶贫专项资金5.3亿元,年均增长41.1%;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9亿元,重点支持扶贫开发项目562个。全省民族地区3年实现摘帽重点县3个、销号贫困村395个、减贫19.6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5%、33.3%、25.2%。2017年末,辽宁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方案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等为重点目标,并提供财政投入、金融扶贫、土地政策支持、人才支持、驻村帮扶、基层组织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力图在2020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吃穿、教育、基本医疗与住房安全等方面得到保障,深度贫困县(含2个民族自治县)、贫困村(含2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辽宁省现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政策涉及各级政府、企业与当地居民多方群体,从资金帮扶、政策倾斜、产业带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在挖掘当地发展潜力、保持民族地区特色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聚居区基础设施落后、人均收入低、居民生活保障不健全等区域性、突出性问题,以促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脱贫为首要目的,减小城乡二元差异,以促进当地经济收入增加与居民思想观念革新。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条件较好
辽宁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资源类型也比较齐全,山、海、泉、城、洞等,而且很多旅游资源都分布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完全具备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例如,岫岩县的清凉山有“东北黄山”之称,融奇松、怪石、瀑布、溶洞、温泉、绝壁、兰花、古庙、塔林、枫叶等于一体,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鹿山效圣寺是辽宁省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石制古庙。桓仁的五女山系高句丽民族开国都城,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遗迹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还有世界罕见的望天洞,中科院专家称洞内的6000平方米大厅和上、中、下三层的万米迷宫为世界之最。
3.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辽宁省的交通、住宿等公共基础比较完备,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来说,完全可以满足游客需要。2016年末,辽宁省铁路营业里程534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513公里,“十三五”期间,辽宁将新增国铁1178公里,并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另外改扩建4处民航机场,建设大连新机场、桓仁机场,规划建设康平等15处通用机场。2017年全省建设改造干线公路2468公里,2018年计划全省公路水路建设投资130亿元,其中普通干线公路改造2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3500公里,全面打通农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在住宿方面,2017年年末辽宁省有星级以上宾馆671家,比2016年增加了137家,2012-2017年辽宁省星级以上宾馆数据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另外在散布在省内的各类特色酒店、民宿数量众多。
四、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措施
前文述及,辽宁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明显周围密-中部疏的分布特征,在此对辽宁省少数民族旅游扶贫提出如下建议:
1.综合评估,科学规划规划方向是区域总体战略布局的指南,决定着整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基础较为薄弱,制定一个正确、可行、可持续的旅游规划就显得更为重要。尽管辽宁省内民族自治县、自治乡、自治村数量众多,但空间分布不均衡,且随着许多地区与汉族不断交往,各聚居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留存程度不一。若各地均进行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要吸引物进行开发,容易陷入开发粗糙、产品项目雷同的恶性竞争局面,不利于省内民族聚居区扶贫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区域密集、民族风情浓郁地区建议以统一规划、合作开发、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扶贫旅游规划,一来密集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开发客源市场重合度较高,若各地分别为政,容易造成恶性竞争,采取统一规划、合作进行的方式有利于进行招商引资,在各区域间进行功能分区,在区域内采取差异化开发、运营策略,使得资金能够在整个聚居区充分流动,带动大范围内少数民族居民收入、就业增加。
2.产业融合,旅游主导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基础薄弱,在经济增长上仍以一、二产业为主要带动力量,基础设施不尽健全。在投入资金定量的情况下,建议优先发展先期规划中主要动线、区域周边道路、供电、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这是地区旅游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在基础设施初步完备的前提下,可根据各产业发展情况,以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先导,发挥旅游业的强力带动作用,以旅游业发展为龙头,在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各环节融入当地已有、拟有其他产业,将全域旅游中“全产业服务”的理念融会贯通,即“旅游+第一产业”、“旅游+第二产业”、“旅游+第三产业”的相互交叉方式,发挥产业系统中“1+1>2”的叠加作用。在2018年4月北京举行的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文化与旅游部李金早副局长强调,全域旅游并非是呼吁所有地区搞旅游,而是所有地区都以旅游开发标准进行产业建设。如此,便可全面发挥旅游的积极作用,带动当地建设风貌、社会风貌、思想风貌的整体提升。在该次会议上,李金早同时强调,要“主动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融合”。众所周知,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特色农业、建筑业、手工业等诸多产业的发展,但论及发展的持续性与否,旅游供给质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就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旅游而言,一次性、大体量、全面性的投入是不现实的,因此需在全面考量、综合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近期、中期、远期扶贫旅游发展规划,将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市场需求、社区居民需要相融合,随着当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斌,王学典.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模式与策略———以辽宁省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03).
[2]朱斌.基于全面实现小康的辽宁旅游扶贫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17).
[3]杨阿莉,把多勋.民族地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的构建———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05).
[4]杨德进,白长虹,牛会聪.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J].人文地理,2016(04).
上一篇:游客需求下的旅游景区环境教育对策 下一篇:乡村旅游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