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12 09:32
摘要:小农户在农业经营群体中占绝大多数,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剖析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的必要性,肯定小农户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传承农耕文明和改造传统农业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现阶段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过程中面临经营规模较小且细碎化、农资价格和地租水平高企、家庭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小农户有序、顺利嵌入现代农业轨道排除障碍,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出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即鼓励多种土地经营方式,引导小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建立有效调控农资价格、约束地租水平的机制,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
关键词: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写现代农业的论文还有“互联网+”现代农业国内外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一、引言
农户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单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形态,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中坚力量(洪煜,1994),在我国农业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从秦统一至清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均以高密度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是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繁盛的主要基础,清代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相互兼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公社制度。虽实现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集中,但机制僵化制约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无法推动“原始小农”向现代农业转型。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户重新成为农业经济主体(郭庆海,2018),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农业主体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随着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涌现,我国基本实现由“原始小农”向“商品小农”的转变。
二、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只有将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断提升小农户整合资源要素、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才可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良性发展。小农户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传承农耕文明和改造传统农业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作用。
(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使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队分割为以家庭为基本经营的小农户。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资源禀赋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小农户分布于不同区域。1978年我国有1.73亿户农户,农村人口数为8.03亿,占国家总人口的83.44%。1978~2000年,我国农户户数逐年增长,2000年达2.41亿户,较1978年增长39.31%。农村人口数由1978年8.03亿增至2000年9.28亿,增长15.57%。2014年我国农户数达2.71亿户,比2000年增长0.3亿户。农村人口数由2000年9.28亿降至2016年5.90亿,下降36.42%。但是,2016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2.65%。因此,小农户从改革开放至今仍为庞大群体。近些年农业科技进步对保证粮食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现阶段农村空心化,农民兼业化、非粮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引发“谁来种地”的问题。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耕地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有近2.6亿户,约占农户总数的97%,经营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2%(屈冬玉,2017)。从长远看,小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必须依靠现代元素装备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有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小农户提供大量就业岗位。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劳动人口将由一产业转移至二产业,再由二产业转移至三产业。全国农村承包给农户的集体土地约13.4亿亩,以2.3亿农户计算,平均每个农户仅5.8亩。户均不足半公顷的耕地分散在若干地块上,小农户无法获取可靠收入。为增加家庭收入、规避经营风险,逐渐放弃土地经营,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向非农部门输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城务工的小农户闲置部分土地,有经验、有能力的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成家庭农场,利用闲置土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是小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小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辅助,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现代农业建设。
三、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的困境
肯定小农户历史地位的同时也要关注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的困境。现阶段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间存在种种矛盾,小农户在嵌入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困境一:经营规模较小且细碎化问题突出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资源禀赋,特别是极其匮乏的耕地资源。在1978~1982年的家庭承包制落实阶段,土地作为小农户生存的基本或唯一的生产资料,必须实行绝对公平原则,即在好地差地搭配前提下,按人头平均分配,除此之外,其他办法均难以实行。根据197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当时我国农村家庭经营的耕地面积为14.91亿亩,约有1.73亿农户,平均每个农户拥有耕地面积8.62亩。2016年我国农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为13.6亿亩,承包经营的小农户有2.28亿,平均每个小农户拥有耕地面积5.96亩。与1978年相比,2016年平均每个农户拥有耕地面积降幅显著。现阶段小农户经营耕地规模有限且分散。究其原因,农业内部过高的人地比例造成和加剧土地细碎化,不能简单将土地细碎化归于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结果(钟甫宁等,2010)。在吉林省实地调研中发现,430户农户样本中,地块数在6块以上的农户占比39.16%。耕地稀少且地块零散,限制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阻碍小农户对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降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困境二:农资价格和地租水平高涨
在工业化大环境下,现代农业生产资料无不附着工业元素。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已经指出,在不同工业化阶段,工业与农业关系不同。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是农业支持工业,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应由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21世纪初,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伴随规模经营主体的成长,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显著增加,导致其价格不断上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成本。以吉林省玉米种植为例,2008~2015年吉林省玉米种植物资与服务费用由4228.05元/公顷上涨至6248.40元/公顷,上涨2020.35元/公顷,涨幅47.78%。很多小农户在农忙时节无法承担雇佣劳动力和购买农机服务的高昂费用,会求助亲友或借用农机具,并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偿还。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和生产者补贴政策,赋予土地承包权过多的财产属性,进一步加剧土地租金上涨。2008~2015年吉林省玉米种植土地成本由2767.50元/公顷增至5870.70元/公顷,增加3103.20元/公顷,增加1.12倍(见表1)。据实际调研数据①,2015年吉林省玉米种植核心产区土地租金达8000~10000元/公顷,昂贵地租加重小农户玉米种植总成本负担。2016年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吉林省玉米种植物资、服务费用和土地成本小幅下降,但未减轻小农户玉米生产环节的负担。
四、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实出发,农村家庭基本经营制度是不可突破的底线。将小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嵌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是必然的选择,应围绕土地制度、地租水平、农村金融、农业技术、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思考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的路径。
(一)鼓励多种土地经营方式,引导小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
在维持目前以家庭承包、双层经营为特色的基本农业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小农户与土地关系,不断完善土地制度,通过互换并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耕地规模较小、细碎化严重的问题。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土地入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但目前土地流转市场中多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权趋于静止状态。因此,在切实保障小农户权益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方稳妥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在对土地承包权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小农户不存在因丧失土地而破产的可能性。同时,完善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给予其退出合理的经济补偿。土地承包权退出不仅可推进进城小农户完成身份与职业的终极变迁,即由农民转换为城镇居民,从农业领域进入非农领域,真正实现市民化。有效推进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为有从事农业经营能力的小农户提供适度规模经营机会。土地承包权退出将是一个有序的历史进程,仍需审慎推进。
(二)约束农资价格和地租水平,减轻小农户生产负担
农业生产资料是小农户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政府应在遵循市场规律前提下,适当宏观调控上涨过快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需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多元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带动小农户的能力。尤其要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建设和发展水平,完善和丰富农民合作社功能,为小农户提供农作物良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有效减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为约束地租水平大幅上涨,政府应尽可能减少与土地挂钩的各类补贴,可考虑实施目标价格。真实的目标价格在于按生产者产量补贴,从而减少附于土地的各类补贴。对地租适时征税,目的在于减少出租者租金收益,实行累进税制可发挥降低租金的作用。对租金实施最高额限制,当地租达一定临界值后,实行强制性限制。
五、结论
小农户仍为农业经营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农村现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为其提供生活安全保障,小规模经营仍有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现阶段小农户尚未完全纳入现代农业运行轨道,在嵌入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仍面临土地经营规模较小且细碎化问题突出,农资价格和地租水平高企,家庭资金短缺且借贷困难,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需要妥善处理小农户与土地的关系,重点考虑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的建设。在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生存空间里,需要建立有效调控农资价格、约束地租水平的机制,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为小农户有序、顺利嵌入现代农业轨道排除障碍,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J].史学月刊,1994(5):19-24.
[2]郭庆海.小农户:属性、类型、经营状态及其与现代农业衔接[J].农业经济问题,2018(6):25-37.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的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5]JoachimvonBraun.全球化及其对小农户的挑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22.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