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人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2-04 09:09

  摘要:在各行各业日益受职业倦怠侵扰的背景下,对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还未见报道。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其的作用是本研究的关键。采用张建新修订的GeneralSelf-EfficacyScale中文版自我效能量表和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对193名在宁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农业科技人员总体职业倦怠感一般,但具有博士学历的年轻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感高于其他年龄段农业科技人员,男性农业科技人员高于女性农业科技人员,副高级职称农业科技人员高于其他职称农业科技人员。(2)自我效能感水平农业科技人员均分为2.89,高于常模的2.86,表现为中等偏高水平,男性农业科技人员稍高于女性农业科技人员。(3)农业科技人员自我效能感负向影响其职业倦怠;正向影响其个人成就感。可见,自我效感能够显著影响农业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应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学历;职称;性别

  关于农业科技人员的论文范文还有新媒体时代科技报道失范成因与规范路径,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邓小平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决定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学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知识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开拓者。然而,因为个人或社会原因,一些农业科技人员对自己职业现状及职业前景感到迷茫和疲惫,出现自我效能感降低和职业倦怠的情况。虽然职业倦怠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农业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将消减他们的工作热情,降低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性。因此,及时关注并掌握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等相关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农业科技人员管理措施,对提升农业科研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农业科技人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了使样本更能真实反映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的状况,以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单位性质不同的200名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为被调查对象,200份问卷悉数收回,其中193份符合要求,有效率96.50%。在回收问卷中,男性127份,占65.80%;女性66份,占34.20%。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1)职业倦怠研究选用Maslach等编制的、国内学者李超平等结合中国情况进行修订的职业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8]。修订后的MBI-GS在国内信度和效度良好。该量表主要研究3个维度问题:即个人成就感维度(PA)、情绪衰竭维度(EE)和去个性化维度(DP)。所有题目里有6个题目是针对PA维度问卷,5个题目是针对EE维度问卷,5个题目是针对DP维度问卷,共计16个题目。采用5点自评方式记分,中位数为2。与自己情况完全相同得4分,完全不同得0分,从“4”到“0”代表相同程度由高到低。3个维度的计分方法是每一个维度得到的总分与各个维度题数相除即所得分。职业倦怠=5/16×情绪衰竭+5/16×去个性化+6/16×个人成就感。本研究中,为了使研究结果更直接、更容易被理解,对个人成就感维度采取了反向计分,因此,PA维度、EE维度和DP维度都是高分预示倦怠度高,低分预示倦怠度低[9]。此量表的信度系数在本研究中为0.837,信效度良好。(2)自我效能感的调查选用德国学者Schwarzer等编制、张建新修订的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10],之后中国学者又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修订。量表共有10个问题,采用4点自评方式计分。评价时,完全与自己情况不同得1分,少部分与自己情况相同得2分,大多数情况下与自己情况相同得3分,全部与自己情况相同得4分,所有问题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再除以题目数,即为个人在该调查中得到分数,高分即标明自我效能感强;反之亦然[11]。此量表信度系数在本研究中为0.897,信效度良好。

  1.2.2统计处理采用Epidata3.1建库,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对农业科技人员上述研究做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方差分析(F检验)检验其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2调查结果2.1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其他变量表现差异统计分析显示,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均数和标准偏差为1.70±0.30,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均数和标准偏差为:个人成就感维度(PA)农业科技人员为1.91±0.37,情绪衰竭维度(EE)农业科技人员为1.81±0.62,去个性化维度(DP)农业科技人员为1.35±0.41(表1)。由于研究采用0~4的5级评分方法,中数为2。统计数据显示,农业科技人员倦怠状况比预期设想的要低,总体处于中等一般水平。在各行各业职业倦怠越来越严重,甚至中小学学生都出现学习倦怠的背景下,这是比较令人欣慰的。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究其原因可能与农业研究成果周期长、研究环境差有一定的关联。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较低,究其原因可能因为农业科研难度较其他科研行业相对低些,农业科研人员对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还是充满信心与热情。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在3个维度中最高,说明农业科技人员个人成感相对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农业科研周期长、出成果难及成果转化难有一定的关联。石长慧等对其他行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研究得出3个维度分别为1.83、1.85和1.13,对比发现农业科技人员在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值与其他行业科技工作者平均分值差别不大。再把该研究与其他职业群体研究情况进行对比(表2),发现农业科技人员在3个维度上,好于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和警察。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得出农业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总体处于中等一般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尚可,个人成就感方面稍低。

  3讨论

  3.1农业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分析

  当前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没有预期设想的严重,总体状况中度一般水平,明显要好于中小学教师群体、公务员群体和警察群体。但农业科技人员要注意进一步提升工作热情,避免出现对工作冷淡、漠然等情绪衰竭问题。农业科技人员要注重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把自己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避免出现慵懒散漫、停滞不前而带来的低个人成就感问题。职业倦怠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发现部分高学历年轻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要高出其他年龄段的农业科技人员。分析原因可能由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但资历尚浅,很难申请到课题特别是重量级课题,挫败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加上年轻农业科技人员收入总体偏低、家庭负担更重,他们面临买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由此产生了相对其他年龄段农业科技人员更强的职业倦怠感。

  3.2农业科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状况分析

  农业科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均分为2.89分,高于常模的2.86分,位于中等偏高程度。在我国所有的科技行业里,唯有农业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在一些领域如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等技术处在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农业科研相对其他科研难度要稍低些,这都增强了农业科技人员对自己从事研究的信心。但同时,一些因素也降低了农业科技人员的信心。从宏观角度看,国家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还没有提升到应有高度,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与其他一些科研行业相比差距较大。同时社会对农业科研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农业科研没有诸如制造潜艇、发射卫星等重要。从微观角度看,农业科研周期较长、推广较难。出一个科研成果短则3~4年,长则9~10年,甚至更长。成果推广转化更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仅仅靠科研单位是很难完成的。同时,农业科研工作环境比较差,一些农业科技人员呆在田间地头和试验场的时间有时比一般农民还长。以上原因都降低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信心。

  4结论

  和其他职业群体相比较,农业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中等一般,低于警察、公务员、中小学教师,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偏低。博士学历、年轻的农业科技人员与其他学历及年龄段农业科技人员相比,其职业倦怠程度高。农业科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均分为2.89分,高于常模的286分,标明其位于中间偏高程度。自我效能感负向预测情绪衰竭,即自我效能感提高,个体情绪衰竭程度相应降低;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个人成就感,即自我效能感提高,个体成就感增强。但在去个性化维度,其预测作用不明显。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当前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科研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从而影响农业科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应该把重视农业科研提升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使得农业科研的重要价值得到全社会充分认可,从而增强农业科技人员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的竞争能力和职业自豪感,有助于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将其对工作的倦怠降低到最小程度。年轻的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员是未来高水平农业发展的建设者。现实中他们承担的工作量大,面临生活的压力大,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工龄5~6年倦怠现象”[14]。因此要给予年轻农业科技人员更多的项目倾斜和物质精神支持,关注他们的生活及心理问题,从而降低他们对工作的倦怠感,使他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不竭的创新能力投入到农业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娟,吴艳英.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影响因素与心理干预策略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189-192.

  [2]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1,52:397-422.

  [3]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上一篇: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面临机遇 下一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