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1-01 09:35
摘 要: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在小学语文中高段进行了“三学”思维课堂新样态的研究与实践。“三学”课堂以“导学案”为学习支架,以“研学批注”为学习过程,以“适时点拨”推动深度学习,以“四会规则”保障学习效率,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翻转。文章提供了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鱼游到了纸上》两个课例,分享“预学—研学—拓学”环节的操作范例,以展示教学实效。
关键词:“三学”思维课堂新样态;导学案;研学批注;适时点拨;四会规则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在小学语文中高段进行了“三学”思维课堂的新样态研究与实践,意图实现从“教学”到“学教”的翻转,以学定教,让教于学,依学而引,顺学而导。“三学”思维课堂以“导学案”为学习支架,以“研学批注”为学习过程,以“适时点拨”推动深度学习,以“四会规则”保障学习效率。
一、“导学案”,让学习活动有支架
“三学”导学案包括“预学案”“研学案”“拓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支架,便于学生记忆、理解、迁移,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1.“预学案”,了解学情。主要以预学检测为主,检测学生对音形义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提出不明白或想研究的问题,同时,帮助教师基于学生的学情做出教学决策,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依学而导。
2.“研学案”,指导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单元阅读主题、目标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带领学生共同梳理思路,设计相应的研学案。研学方式多样化,要超越常用的听中学、看中学,采用说中学、做中学、教(学生当小老师)中学、悟中学等手段,切实提升教学实效。
3.“拓学案”,举一反三。从学生的发展目标出发,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后,教师还可以迁移运用课中所学、所思,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使课堂问题向前、向后延伸,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研学批注”,让学习过程“看得见”
“研学批注”覆盖了学与教的全过程,构建“个人学习—小组合作—汇报展示—反思提升”的学习循环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主动的“研学批注”,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勾画、标注;思考的方法——斟酌、质疑。由此,通过“研学批注”,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参与,使之更好、更深入地感受、理解、分析、内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和互助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适时引导”,让学习思维有深度
“三学”要建构的是一种有指导的学习过程,要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有明确学习的目标,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设置指向学科素养、有意义的任务,提供合作、探究、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因此,“三学”强调教师适时地引、导。教师是创设者,创设合作空间,给予其充分的研讨时间,让学生个个参与动手阅读、动口表达、演示实践等;教师是点拨者,引导学生筛选、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分解、方法探讨;教师是助推者,在汇报展示时,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启发。教师在困难处点拨,在堵塞处疏通,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串珠成线,连线成面,有所拓展、有所延伸、有所开掘。
四、“四会规则”,让学习目标有达成
“三学”思维课堂新样态构建的基础是“优学优教”思维课堂的研究(如图1)。“三学”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取决于“倾听、阅读、交流、实践”“四会”课堂规则的形成。
为培养学生的“四会规则”,提高学习效率,“三学”课堂有相应的“小组学习评价记录本”,反映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及成效。重点评价学生自学的过程、作业的质量,上课专注、交流的状态。周周有评价,学期有总评,帮助学生建立明确、持久的学习动机。
五、“预学—研学—拓学”操作范式呈现
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课文《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分享“预学—研学—拓学”的操作范式,展示“三学”的课堂实效。
1. 预学研学环节:先学后教,让阅读真正发生。(1)学习目标:①正确认读4个生字;书写11个生字,重点掌握“港”等易错字;理解积累四字词语。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有价值的研学问题。②开展小组合作,聚焦“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这两个研究点,研学解惑,适时点拨,感悟聋哑青年画技高超、专注坚持的人物形象。
(2)板块呈现。首先,谈话导入,读题解题。上课伊始,谈话交流“花港”和“玉泉”都是杭州观鱼的好地方,由地方文化自然引出“鱼游到了纸上”就发生在“玉泉”。然后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给课题加标点,用朗读读出对“鱼”、对“纸上”的强调,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读出对课题的初步感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其次,预学反馈,精准指导。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并完成预学案,自主检测音形义的掌握、主要内容的概括,并提出自己不明白或想研究的问题。教师通过智慧手段,对预学情况进行交流反馈,即时生成统计数据,及时发现、及时指导。
再次,研学批注,适时点拨。教师根据预学案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发现问题主要聚焦在:一是为什么课文以“鱼游到了纸上”为题?二是为什么青年说“鱼先游到了心里”?
如果将这两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讨论,显然难度较大。教师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的三步走策略,搭建思维的梯度:研读一,鱼游到了纸上。①找一找:课文中有几处提到“鱼游到了纸上”?②读一读:每一处分别是什么意思?③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鱼游到了纸上”为题?研读二,鱼游到了心里。①找一找:聋哑青年是怎样让鱼游到了心里?请画出句子。②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将感受最深的词语圈一圈。③想一想:为什么聋哑青年说“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最后,总结全课,拓展延伸。在深入研读全文后,再回到原来的问题:课题以“鱼游到了纸上”为题仅仅是在称赞聋哑青年的画技高超吗?学生的回答深入而多元:“鱼游到了纸上”还在称赞聋哑青年的专注认真、坚持不懈、执着追求;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本领都要先入心,再有果;“只要功夫深,铁杵才能磨成针”。接着再呼应开头,交流作者为什么更喜欢玉泉?学生就自然联想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聋哑青年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聋哑青年的形象也通过深入的阅读深埋在学生心里。而作者是怎样让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的呢?学生也有了进一步阅读和探索的欲望,对下节课继续学习,揭开“如何写专注”的秘密,也有了期待。
2. 拓学写话环节:借助比较阅读,揭开“写专注”的秘密。学习目标:①比较阅读《鱼游到了纸上》和《全神贯注》的重点片段,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发现作者“写专注”的秘密。②通过观看视频,借鉴写法,学写专注,然后再互相评价,二次修改,将“专注”写具体、形象。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三学”思维课堂从“教学”到“学教”,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导学案中,经历有指导、有挑战,高投入、高认知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关注的就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获得了怎样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学习有路、学习有劲、学习有法。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J].人民教育,2017,(20).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