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29 09:53
摘 要:冲突性学习是以积极创生学习冲突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它承认个体差异,不回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矛盾,能做到理性地“保留个人意见”并能“求同存异”,力求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从而有效化解分歧。文章从中学语文课堂的特定视角出发,阐述了教师以弹性预设教学情境、课堂的有效提问与多元对话为策略,激发学生开展冲突性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面对认知冲突时进行批判思考、理性审视,将冲突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互交融,最终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冲突性学习;课堂深度学习;有效路径
写语文的论文还有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培养文学素养途径,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度学习已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教学领域的行话热词,而跃升成为语文课堂“田野研究”的自觉实践。与倾向对碎片化知识机械、被动式获取与积累的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更注重对情境化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换言之,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沉浸式学习,是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维度的全方位投入。[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并将“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一部分。可见,语文的学科性质既决定了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和建构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成性。因此,对语文学科来说,深度学习不仅是指“学习有深度的知识”,更是指“深刻地学习”,其标准主要是留下“深刻的学习痕迹”。换言之,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在语感和思维上留下深刻痕迹的学习过程。[2]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留下自己鲜活、真实、深刻的学习痕迹,促进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适度激发学生的冲突性学习热情,积极创生学生冲突性学习情境,并努力化解学生的冲突性学习困惑。
一、重组与创新:冲突性学习的内涵特质
在现代汉语中,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冲突”一词作了如下注释:①矛盾表面化,发生激烈争斗;②互相矛盾或不协调。可见,“冲突”主要用作不及物动词,既包括具体可见的动作行为,也包括微妙、隐性的心理状态。当“冲突”一词和“学习”发生关联时,则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冲突”发生在学习场景下,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在自我学习和“建构自我意义”时,原有的认知或价值理念与当前面对的一切发生抵牾而无法消解,于是在知识层面、情感层面乃至价值观层面产生矛盾或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与他人共同处于某一学习情境,围绕某一学习问题进行交流、碰撞,产生知识、情感、价值观层面的分歧、矛盾甚至对抗。这种在学习场景下发生的“冲突”,无论是自我之间的内在“冲突”还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外在“冲突”,既不是“无理取闹的抬杠”,也不是“胡搅蛮缠的攻击”,而是高阶学习思维提升和自我主体性重塑的“催化剂”。通过高强度的思想交锋,在“冲突”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下,思维的“愤悱”状态越发“饱和”,催生出含金量极高的真问题,从而走向深度学习。由此可知,学习场景下的“冲突”其实是对知识、情感、价值观的构建、重组、创新,原先的认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样的学习过程就可以称为冲突性学习。冲突性学习是以积极创生学习冲突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它承认个体差异,不回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矛盾,能做到理性地“保留个人意见”并能“求同存异”,力求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从而有效化解分歧。
二、预设与表达:冲突性学习的创生方式
基于冲突性学习的内涵和特性,不难看出,冲突性学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模仿趋同性学习的弊端,在学习方式上深刻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和认知多样性,强调对固有经验的批判和对高阶思维的培养,直接指向构建深度学习场景的目标。冲突性学习的产生是建立在冲突主体的多元性情感态度和多样性认知素养的基础之上,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要产生更主动、积极的冲突性学习行为,还需要教师巧妙运用弹性预设教学情境、开展有效课堂提问与多元对话等教学手段。
1. 弹性预设教学情境。冲突性学习着眼于知识的情境迁移,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需要学习者对呈现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境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亲身体验。因此,巧妙地预设教学情境是创生冲突性学习行为的要件之一。那么,何为教学情境?“在教育学中,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3]换言之,在教育教学中,情境是教师出于组织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精心选择和适度优化的便于学生充分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应当具有“真实性”“体验感”“前瞻性”等特点,换言之,教学情境要能反馈学生的真实学情,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观照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潜力。除此之外,对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中,要格外注重选择一些包含冲突成分的情境内容,这些冲突或隐或显地存在于情境要素中,犹如电光火石一般,能够迅速激发学生互动、质疑、交流的学习兴趣,而这些活泼、灵动、开放、包含冲突的教学情境又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冲突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得以积极发生。
活泼、灵动、开放的教学情境往往给人一种开合自如的“弹性”,对语文教学而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做到基于“变向”“变量”“变序”的“弹性预设”,因为唯有打破常规,尝试变更秩序,才能让师生的思考与表达因“时”而变,因“情”而动,才能让课堂游刃有余、曲径通幽、华彩顿生。换言之,语文教师需要把教学的动态智慧更多地转移到尝试建构各式各样的“关系”上来。在各式各样的“关系”中,语文教师通过对教学流程甚至对教学目标的“适度松绑”来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生成独到而鲜活的教学内容。有了教师的“松”教,才会有学生的“活”学;而学生的“活”学,又成全了教师的“美”教。
总体来说,教师应当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为目的,通过在课堂中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更主动、积极的冲突性学习,进而在深度学习中自主建构知识与经验,发展能力与素养。
2. 开展课堂有效提问与多元对话。课堂提问贯穿教学的始终,成为教学语言的重要载体,同时,课堂提问也是师生之间发生认知冲突与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时常存在提问流于形式的现象,低效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充斥课堂教学,这不仅阻碍了课堂教学的知识授受效度,还限制了学生学科高阶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的有效提问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是促进冲突性学习的必要条件。
何谓有效提问?因其关注的角度不同,有效提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即学生在其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要能相对完整地做出应答;一类关注问题导向,即问题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让课堂激荡出思绪的涟漪;一类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即提问要能激活学生的求知能力、激赏学生求知行动、激励学生求知责任。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力素养的发展,而有效提问更侧重于后两类,即有效提问既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同时还要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就语文教学而言,要产生更主动、积极的冲突性学习行为,还需要使课堂上的有效提问逐步走向多元对话。一般的课堂提问往往局限于将教材中的识记知识设置成单向的常识性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常规、趋同和固定的,不仅淡化了对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培养,而且还人为消解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甚至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大量、积极的思维冲突的可能性。
对话视野中的课堂提问则常常具备这些基本特征,即“师生的交互性、问题的探索性、过程的开放性和体验的愉悦性”。[4]语文教学视域下的多元对话是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主动发生“交互关系”,而这种发生在“教学现场”的真实、多元的对话是一个切合课堂教学规律的生成环节,通过它能够呈现出真实、立体、和谐的课堂风景。这样的交流互动不是为了确定一个“口径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旨在调动所有课堂参与者的感官,启动思维碰撞的按钮,促使师生在这一课堂教学“双主体”之间实现不同思想、不同感情的相互激发,在冲突性学习中使认知和感悟同生共长。换言之,冲突性学习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基于多元对话的问题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发师生间的深入讨论和激烈冲突,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情感相互激荡,认知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并深化对文本内涵的体悟。
三、合作与交融:冲突性学习的突围转向
学习场景下的“冲突”一般是基于问题引发的“认知上的龃龉”,是关于问题的不同看法而产生的交流与碰撞,并非身体上的冒犯、言语上的攻击、情感上的敌对或其他形式的恶意打压。因此,冲突性学习中的“冲突”,既具有一般冲突的特点,又具有冲突双方不回避冲突对象而通过讨论、协商的方式达到解决冲突为目的的特点。因此,冲突性学习往往体现出较强的交际性和共享性,在此过程中,知识被不断解构与重构,知识被赋予新的意义的可能性加大。事实上,对语文教学而言,大多数学习冲突往往是发生在合作性学习之中的。合作性学习将难点、疑点转化为学习资源,将“一争高下”的“决斗心理”转变为“兼容并包”的“共享情怀”,力求营造积极、融洽的对话氛围,使问题更容易敞开,从而走向深度学习。正是基于此,才有将冲突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互交融的可能和必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指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合作起来,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们就会学到他们所需的一切。”对于教师,每次走进教室时,都要调整好心态:一方面要放低心理姿态,决不能凭借自身的知识优势站在课堂的“最高处”俯视众生;另一方面要从内心深处相信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都具有创新学习的潜力,展现出活力、激情,与学生一道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在进入学习情境时,应当怀着小孩子那样的天真纯朴之心。学生怀揣一颗“童心”,在教学现场中乐于、勇于举手、开口,在参与教学活动时能够完全抛开顾忌,充分展示个性、大胆选择,在遇到观点争议或陷入思维泥潭时,能彼此协同互助、取长补短,从而真正融入课堂,体验到冲突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互交融带来的乐趣与收获。
综上所述,理想的冲突性学习往往促成多元主体通过学习冲突进入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佳境。对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如果能重视发生在课堂上的冲突性学习,并且能熟练掌握一套激发学生冲突性学习热情,创生学生冲突性学习情境,化解学生冲突性学习困惑的动态语文教学智慧的“妙招”,那么,等待师生的将会是见证奇迹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徐鹏.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变革[J].中学语文教学,2019,(1).
[2] 李海林.语文学科如何“深刻地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2019,(1).
[3] 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4] 郑敏,朱德全.论对话教学视野中的课堂提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上一篇:利用生成语境下的课堂冲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 下一篇:以学习冲突促使课堂精彩生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