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25 09:00

  摘 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独特,又由于多民族聚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地流失​‍‌‍​‍‌‍‌‍​‍​‍‌‍​‍‌‍​‍​‍‌‍​‍‌​‍​‍​‍‌‍​‍​‍​‍‌‍‌‍‌‍‌‍​‍‌‍​‍​​‍​‍​‍​‍​‍​‍​‍‌‍​‍‌‍​‍‌‍‌‍‌‍​。文章围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口弦”,分析其保护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应对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流传下来的,所以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间文化,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使命。近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要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1 早期宁夏的文化积淀举例及影响

  早期的俑。俑是古代墓葬艺术的一个类型,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人物阶层的生活、衣着等等,是反应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材料。在古代十六国纷争的时代,宁夏是当时人们主要的活动区域。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所以这个时期的“俑”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寺庙雕塑。我国的寺庙雕塑起源很早,早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开始修建寺庙。宁夏的寺庙雕塑有大量的遗存,其中宁夏隆德县杨氏家族的雕塑艺术世家,就是雕塑艺术传承的一个典型。

  口弦乐器。它不仅是中国独有的,在其他国家也有这一类乐器,在国际上它被称为“颚之竖琴”。我国的“口弦”乐器比较出名的是在六盘山区和宁夏山区农村的“口弦”,当地人民习惯称“口弦”为“口噙子”,这种乐器流传于民间,在盛行期间几乎所有的宁夏姑娘和老人都会弹奏。宁夏“口弦”得到发展后,由于美妙的音色、精美的工艺、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而享誉海外,深受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喜爱。经过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努力,“口弦”在其制作、保护、演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宁夏的非物质遗产有很多,并且它们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口弦”在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宁夏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口弦”代表着一种社会意识、传统艺术和民族审美观念。

  2 宁夏“口弦”保护现状与问题

  2.1 保护现状简述

  近些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而宁夏对“口弦”的发展保护也在进行之中。在宁夏群众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口弦”的保护开发已经列入工作之中。由于传统“口弦”的自身缺陷,比如说制作粗陋、音量太小等等这种情况,所以在2000年时,国家文化部把“宁夏回族口弦保护开发”列入科技司的课题之中,而宁夏对“口弦”的发展,也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从2003年开始,对“口弦”文化的保护就正式开始了,而在2006年,宁夏回族乐器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重点发展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口弦”的发展一直在不断进行。

  2.2 “口弦”发展问题

  由于社会发展比较迅速,人们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去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学习困难、枯燥乏味、没有名誉、薪酬低等这些原因,都是人们不愿触碰传承“口弦”的原因。传统乐器不是主流乐器,所以现代人在接触时,总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学习乐器,尤其是传统乐器,不会得到太大的经济效益,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经济来源,那么这就需要家庭经济的支撑,这样的情况导致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是一种比较艰难的事情,而且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现在国内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一直在加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却没有很好的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一直没有取得大的效果。

  3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的保护发展策略

  3.1 保护精神文化内核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追求的多样性,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很难留住其传统精神、其内核精神。要学会排除外界干扰,按照“口弦”发展本身的轨迹来发展。要保持文化的精神内核稳定性。精神文化内核就是传统文化的“根”,没有了“根”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失去原有的精髓,在创新发展时,很容易就偏离了方向。

  3.2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毕竟社会时代背景不同,所以要想传统文化被现代人所接受,那么就要在传承中学会创新。创新才能容易地被现代人接受,这样在发展的时候就会阻力变小。对于传统的“口弦”曲目,可以进行改编,在保留最核心部分的同时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使“口弦”曲目也能进入主流的音乐之中。也可以创新表演形式,“口弦”乐队要编一些能够上台表演的曲目,这样在接受外界邀请时,能够以其表演形式多样性吸引人们的目光。比如前几年在春晚上歌手谭维维与秦腔传承人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可谓是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摇滚完美结合的典范,正是有了创新,所以才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这样大众的接受度也会提高。所以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注入新的活力。

  3.3 将“口弦”纳入教育体系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中,并不是在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在为学生提供多种可能,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更容易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先试行一段时间,观察学生的接受度,与此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的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中。“口弦”课程不用纳入考核之中,减轻学生的负担,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中,了解到的人就会变多,所以在寻找传承人的时候也减小了阻力,毕竟没有传承人,“口弦”艺术很难发展下去,甚至会走向末路。其实不仅是“口弦”,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考虑“进校园”,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投票选举,来选出认可度较高的非物质传统文化,然后把得票率高的非物质传统文化纳入学生课堂之中。

  4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取得成果,所以需要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口弦”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用耐心与热爱、责任与奉献来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张丽艳.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回族研究,2018,28(04):45-47.

  [2]王语抒,陈安琪,纪娇,等.新媒体时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研究——以宁夏灵武市“马氏口弦”为例[J].新闻前哨,2018(08):59-60.

  [3]张丽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以宁夏回族口弦为例[J].天津经济,2011(03):44-45.

  [4]郭逸南,马冉茂,王晓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6):35-36.

  [5]严琦.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史纸生产性保护研究[J].文化学刊,2017(012).

上一篇:城乡冷链物流发展思考 下一篇:智能服装的应用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