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冬性小麦新品种科林麦969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23 09:47

  摘要:豫审科林麦969是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以周麦16/偃展4110 F1为母本,百农AK58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协调高产、广适等性状指标间的关系而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好,综合适应性广,且具有大穗、高产等优点,在黄淮南片小麦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根据种植经验,总结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小麦;科林麦969;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写麦类的论文期刊还有《麦类作物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独有的一份学术性麦类作物专刊,1997年更名为技术性中文期刊《麦类作物》,2000年又被科技部批准更名为《麦类作物学报》。您可以免费浏览阅读。

  豫审麦969是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以周麦16/偃展4110 F1为母本、百农AK58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协调高产、广适等性状指标间的关系而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32。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经过近两年的多点试验、示范种植,表现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好、综合适应性广且具有大穗、高产等优点。

  1 特征特性

  1.1 综合农艺性状优

  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30~233d,与对照品种周麦18熟期相当。幼苗半直立,苗期叶片宽长,叶色浓绿,苗势较壮,分蘖力一般,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苗脚利索,抽穗较早,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76.8~80.2cm,株型偏松散,茎秆较粗、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旗叶较大、上举,穗下节长。耐后期高温能力一般,熟相一般。穗近长方形、较大,结实性好,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每667m2穗数35.6万~40.5万穗,穗粒数33.7~36.2粒,千粒重44.3~50.8g。

  1.2 综合抗病性强

  2016年经田间自然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叶枯病发病较轻。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2015年慢条锈病,中抗纹枯病,中感叶锈病,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016年高抗条锈病,中感纹枯病,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1.3 品质性状

  2016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13.71%,容重801g/L,湿面筋含量27.4%,降落数值303s,沉淀指数49mL,吸水量61.7mL/100g,形成时间2.7min,稳定时间2.8min,弱化度160F.U.,出粉率66.5%,硬度68HI,延伸性149mm,最大拉伸阻力145E.U.,拉伸面积32cm2;2017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14.80%,容重805g/L,湿面筋含量29.6%,降落数值393s,沉淀指数54mL,吸水量58.2mL/100g,形成时间3.4min,稳定时间2.3min,弱化度149F.U.,出粉率67.6%,硬度70HI,延伸性116mm,最大拉伸阻力102E.U.,拉伸面积18cm2。

  2 产量表现

  2.1 区域试验

  2015-2016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增产点率91.7%,每667m2平均产量535.9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5.1%;2016-2017年度续试,增产点率92.3%,平均产量532.2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4.4%。

  2.2 生产试验

  2016-2017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增产点率100%,每667m2平均产量552.4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5.7%。

  2.3 试验示范

  2016-2017年度在安阳、新乡、濮阳、商丘、开封、漯河、周口多点示范,每667m2平均产量560kg;2017-2018年度在安阳、新乡、濮阳、商丘、开封、漯河、周口多点示范,平均产量565kg,生产上表现综合抗性、丰产性好。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土壤深耕细耙,深耕25cm以上,耕深耙透且不漏耕,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采用精播耧播种,保证播种均匀一致。每667m2施有机肥500kg、磷酸二铵75kg、钾肥15kg、尿素15kg,或施含量N、P、K各15%的复合肥50~70kg作底肥,耕地前施入深翻。

  3.2 种子处理

  为达到苗齐、苗匀、苗壮,播前应精选晾晒种子,种子最好采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

  3.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黄淮冬麦区最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中上旬。每667m2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播种量在8~10kg;如果播期推迟,根据情况调整播种量;播种深度4~5cm为宜,防止播种过深影响出苗;行距20cm。

  3.4 田间管理

  3.4.1 冬前管理

  越冬期对墒情不足的麦田进行冬灌,保证土壤水分充足,确保安全越冬。冬灌一般在日平均气温3℃左右,夜冻日消进行。对于因气候或其他原因苗情较弱,单株和群体发育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麦田,可在浇越冬水时每667m2追施尿素5~10kg。防治燕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每667m2用6.9%骠马乳油60~70mL兑水30~45kg,进行叶面喷施;防治荠菜、猪殃殃等阔叶杂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g,加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mL,兑水30~45kg进行均匀喷雾[1]。

  3.4.2 春季管理

  拔节到孕穗期是小麦的需水临界期,应根据苗情、土壤墒情、天气、群体的大小等情况适时浇水和追肥。与浇水相结合每667m2追施尿素5kg可有效地减少小花的退化,增加穗粒数。应在返青至拔节前期喷药1~2次防治纹枯病,药剂可用粉锈宁50g或者选用20%三唑酮100mL或12.5%禾果利15g兑水40kg/667m2,对准茎基部喷雾,防效较好。

  3.4.3 后期管理

  浇好灌浆水增加粒重,提高品质[2]。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防治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和蚜虫,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2.5%高效氯氟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即可。扬花期若遇到阴雨天气,应注意每667m2选用40%的多菌灵悬浮剂100g兑水50kg预防赤霉病。可将叶面喷肥、抗干热风、病虫害防治结合起来进行一喷多防[3]。

  3.5 及时收获

  最适宜的收获时期是蜡熟末期。蜡熟末期植株开始变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为最佳收获时期,根据天气适时收获,才能确保籽粒的商品性和丰产丰收。

  参考文献

  [1] 赵彬.小麦品种百农207高产栽培技术.中国种业,2017(7):79-80

  [2] 冯宝艳,位运粮,王彦良,张明响,买春艳,方聪燕.小麦穗行生产技术.中国种业,2011(3):60

  [3] 彭钊,陈义,王世英.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上一篇:玉米品种万糯2000高产制种技术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分析我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