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农业高校校企对接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19-10-18 09:59

  摘要:校企对接培养模式包括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实验室、信息平台,企业参与课程改革,技术培训与服务等,达到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经过校企对接实践、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用人单位对接纳的毕业生比较满意​‍‌‍​‍‌‍‌‍​‍​‍‌‍​‍‌‍​‍​‍‌‍​‍‌​‍​‍​‍‌‍​‍​‍​‍‌‍‌‍‌‍‌‍​‍‌‍​‍​​‍​‍​‍​‍​‍​‍​‍‌‍​‍‌‍​‍‌‍‌‍‌‍​。经过校企双方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校企对接模式;实践能力;模块化培养

  关于农业的论文范文期刊还有《农业工程技术征稿论文》,现代设施园艺领域优秀专业期刊,月刊,国家级期刊。深入全面报道行业发展动态,汇集先进到栽培管理技术,为种植者寻找种植解决方案。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现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协同育人是其中具有良好育人效果的人才培养发展模式之一,这种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已经在很多高校有了相应的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1]。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2-4]。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院校等为谋求发展,采取与企业对接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对接体现了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双赢”模式。校企对接做到了与市场接轨,生产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全新教育理念。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专业名称原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但这个名称招生和就业导向均不明确,没有定位于农业生产实践的专业特色,故从2018 年开始招生专业名称改为“农学”。农学专业重新定位为应用技术型本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标准,遵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夯实和拓展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

  1 校企对接模式

  校企对接模式基本包括4 类,针对具有不同类型特点的学校和企业,可实行不同的模式。

  1.1 模式一: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在校园内共建部分企业生产线,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5]。既解决了企业受到场地限制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校企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1.2 模式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

  包括两种:(1)工读轮换制--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作物生长季轮换;(2)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被企业全日雇佣,顶岗工作,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授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德国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在探索、实践这种模式。

  1.3 模式三: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本条件,如基地、设备、原料,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同时学校教师到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理论素养。通过校企双方员工互聘,学生获得技能训练,既提高专业技能,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既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经费紧缺的问题,又使学生练就了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通过校企合作向企业输送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1.4 模式四:“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工作,毕业即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可签订合同上岗就业。这种合作模式针对性强,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但是,不足之处表现在学校很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没有主动权。因此,这只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已不适合作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模式。

  2 理论课程平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自身定位是建设独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6,7]。根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新修订的农学专业“3+1”培养模式方案,要求学生在3 年内修完全部核心理论课程,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模块和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专业课程平台模块包括作物良种繁育能力模块和作物优质高产能力模块。

  2.1 学科课程平台模块

  即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模块。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及农业生态学等构成专业基础课学科群(见图1)。

  按照建设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的要求,即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学时,适当降低理论学时,将植物学与植物生理学两门课程合为一门,即《植物与植物生理学》,能力模块包括:

  能力1: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外形特征(形态),内部结构(解剖)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几方面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掌握植物及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能力2:要求学生学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实验技能、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能力3: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的一般问题。

  具体实习内容包括常见植物识别,特别是田间杂草。

  《土壤肥料学》要求学生掌握11 项技能,主要包括土壤基本性状检测技能,测土配方施肥技能,肥料认知技能,植物缺素及肥害诊断技能,作物科学施肥技能等。

  能力1:具有土壤检测的实际应用能力、科学配方施肥能力。

  能力2:自我学习、资料收集、分析判断、团队协调沟通能力。

  具体的实习内容包括作物营养诊断及施肥技术应用。

  《农业生态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模式和技术,以及在农业生态学理论框架下过去30 年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案例和模式。

  能力1: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环境保护理念,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

  能力2:通过自我学习、查阅文献,具有分析判断提出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习内容包括生态模式设计及绿色、无公害农业生态技术应用。

  2.2 专业课程平台模块

  2.2.1 作物良种繁育能力模块

  核心课程: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与种子学等学科群(详见图2)。《作物育种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进行作物育种目标的制定及目标的实施,能够熟练掌握常规的育种方法,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
  能力1:新品种选育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实际应用能力。

  能力2:理论研究、品种试验和示范推广能力。

  作物良种繁育学》要求学生掌握良种繁育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掌握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作物良种繁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能力1:玉米、水稻、大豆、小麦良种繁育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资料收集、分析判断、团队协调沟通能力。

  《种子学》课程包括种子检验、种子加工与储藏、种子营销等学科群,要求学生了解农作物种子质量的国家标准,能够按照国家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进行种子检验,能够根据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进行定级​‍‌‍​‍‌‍‌‍​‍​‍‌‍​‍‌‍​‍​‍‌‍​‍‌​‍​‍​‍‌‍​‍​‍​‍‌‍‌‍‌‍‌‍​‍‌‍​‍​​‍​‍​‍​‍​‍​‍​‍‌‍​‍‌‍​‍‌‍‌‍‌‍​。

  能力1:正确、熟练使用检验仪器与设备的能力,对检测结果准确分辨的能力。

  能力2: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实际应用能力。

  2.2.2 作物优质高产能力模块

  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和农业推广学等学科群。

  《作物栽培学》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技术体系,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能力1: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能力。

  能力2:栽培管理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能力。

  《植物保护学》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农业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病症状和危害特点,作物病虫草害的诊断,能够利用各种病虫草害的发病规律和流行因素来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能够独立开展农业植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

  能力1:常见农业植物病虫草害的识别、诊断和鉴定能力,预防调控和防治能力。

  能力2:具备独立分析、自我学习总结、解决农作物病害问题的能力。

  《农业推广学》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农业推广写作与语言运用、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农业科技成果传播扩散、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策略等。

  能力1:依据农业推广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

  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写作与语言沟通能力。

  3 校企对接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对接培养模式包括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实验室、信息平台,企业专家进入课堂、高端演讲,企业参与课程改革,校企高端交流,技术培训与服务,达到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见图3)。经过近3 年校内学科专业理论及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学生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全职进入相关涉农企业。

  3.1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有吉林省新田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永吉县万昌镇)、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永吉县一拉溪镇)、双阳-晟华专业合作社(双阳区马场村),这些企业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繁育,优质水稻生产、加工,有机、绿色稻米销售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学生每年3 月初进驻实习基地,实习内容主要是学习掌握水稻1 个生长季的全部工作程序,包括高产、优质水稻生产及管理,稻米加工、储藏、销售,水稻优良品种选育、种子繁育等。

  3.2 校企共建实验室

  校企共建学院特色专业实验室,促进教学实践[5]。对接的企业实验设备陈旧、简陋,无法胜任大量、复杂的检测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建有作物良种繁育平台中心、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实验室、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可对接企业农田水稻生长发育动态、稻田土壤养分动态、稻米食味品质进行实时检测等项目。

  3.3 企业共同培养人才

  人才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参与人才的培养[8]。农业高校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三农”,学生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习掌握作物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全程服务,学生毕业之后可直接上岗工作。

  3.4 企业参与课程改革

  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提出对理论及实践课程的建设性意见,真正完成对接。

  3.5 校企共建信息平台

  信息是无形的商品,特别是在农村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信息对农业从业者来说更为重要。人类已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一条正确的信息会带来巨大的商机,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建立校企共享信息平台能为双方带来共赢。校企双方正在积极探索关于这方面的合作。

  3.6 校企专家交流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专门成立1 个水稻育种团队,主要成员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博士组成,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水稻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水稻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体系,稻米食味品质分析,水稻逆境生理生态,以及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等。团队成员常年进驻合作企业,与企业员工共同进行科研、教学活动。此外,学校还聘请了企业专家进入课堂,培植现代企业文化及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促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创新、创业。主讲的课程有种子经营管理、种子营销等,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及发展战略。

  4 结束语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方面担负重要的责任。本文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与相关企业在校企对接进行了探讨和阐述。经过近3 年校企对接实践、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用人单位对接纳的毕业生比较满意。经过校企双方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接的企业基本都是新型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及辅助教学理念有所欠缺。此外,许多顶岗实习的学生以及带队教师对校企合作对接模式存在模糊认识。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晓春,许洪龙.基于校企协同的“工作室”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3):19-20.

  [2] 贾曌,邵彬,徐启达,等.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为例[J]. 高教学刊,2019,6:92-94.

  [3] 王蕾蕾.校企合作模式下《咖啡教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J].高教学刊,2019,6:50-52.

  [4] 聂阳. 校企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嵌入式方向核心课程的体系结构探索研究[J].高教学刊,2019,8:53-55.

  [5] 于宝华.校企合作模式下西部高校软件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3(18):21-23.

上一篇: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配置的方向 下一篇:湖南水稻生产作业方式及成本研究